如果你想知道明星事件的八卦内幕,或者有解决不了的电影困惑,又或是有无处求解的情感困惑,就和大众君说。
我们的微博:@大众电影、微信:pop-movies、邮箱:wangyaochen@onemovie.com。欢迎来“搞”!
从画片集到胶卷,从默片到有声片,从黑白到彩色,从2D到3D……尽管只有短短120年,电影却成了人类社会大幅度发展进步的缩影。然而这还不够,它还要在光影里用或真或假故事,挑战人们的常识甚至底线—但它终究是一场视觉欺骗。
南昌的茹芸发来邮件:“前天陪男朋友看《霍比特人》,他跟我使劲儿炫耀新买的投影仪如何牛掰,还说这种大银幕就得看这种每秒48帧的电影—大众众,你能体会到我内心的鄙视OS有多强烈吗?不过这个48帧着实激起了我的兴趣,因为我压根没看出哪里是48帧,分明就是24帧的效果呀!”
编辑回信:“之所以在众多邮件里回复你的提问,是因为不想你对象失去你:当一个女人不再对自己爱人抱以崇敬,这段感情多半会亮起红灯。另外,对你们观看的电影片源表示质疑:那片源是48帧格式吗?要知道,这种高帧率电影是需要与之匹配的播放设备的—而你说的播放器材似乎只是投影仪。在这里,我们就着重说一下电影为什么要从24帧发展到48帧。
相较于24帧,48帧的频率更高,对肉眼能看到的画面的还原度也更真实、清晰。但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24帧的频率,所以当彼得·杰克逊48帧的《霍比特人》公映时,虽然有人表示惊喜,但舆论给予他更多的则是质疑的压力:他们对24帧的电影表示怀念,甚至不惜说自己已经习惯了那些相对模糊的图像。
48帧的出现绝非偶然,3D越有市场,48帧就越有被人们接受的可能,因为它更高的清晰度,结合3D的立体效果,更容易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如果影片是以每秒48帧拍摄的,在放映时观众只要带上特定的眼镜,影院可以把每秒48帧的影片分为左右眼每秒各24帧来进行3D播放—在这方面,彼得·杰克逊和詹姆斯·卡梅隆(《泰坦尼克号》的转制就是一个证明)都走得很远。
实际上48帧有其优点,那就是它能极好地表现慢镜头,因为你即使把电影放映速度减慢一半,它仍然能达到每秒24帧的电影放映水平—即便是在快速运动的镜头里,它依旧会使得动作场景更加得流畅逼真。对于看惯了每秒24帧电影的观众而言,这样的改良也许意义不大。但对那些才刚刚开始看电影的人来说,每秒48帧的高帧率电影必然具备更大的吸引力,他们将无法再接受每秒24帧电影中抖动的摇镜头和模糊的画面感。正如彩色电影出现之后,许多经典的黑白电影被重新制作为彩色版本。我们可以预测在将来,许多老电影将被改良制作为每秒48帧版本。而另一个推动电影往48帧方向发展的原因,则是巨大的商业利益—或者我们可以说这才是电影帧数甚至电影技术不断往前发展的根本动力。尤其在当下,影院受到的冲击越发强烈,倘若电影技术不尽快更新换代留住观众,那它迟早要进入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