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鲁娜
(临沂日报报业集团 鲁南商报,山东 临沂 276000)
心理战术在新闻采访中的应用探究
王鲁娜
(临沂日报报业集团 鲁南商报,山东 临沂276000)
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基础,也是新闻记者的首要工作任务。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记者采用恰当的心理战术把握被采访者的心理状态,并进行有效的调节和控制,可促进采访任务的顺利完成。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一线采访经验,谈一谈新闻采访中经常用到几类心理战术。
心理战术;新闻采访;应用
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基础,也是新闻工作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新闻采访,就是记者和被采访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过程,是双方就情感、态度和信息等进行的交流传递。在新闻采访过程中,无论是被采访对象还是记者,其心理活动都会发生微妙的变化。若记者在新闻采访中善于运用心理战术,不仅可以增强自身的采访自信心,还能迅速拉近和采访对象的关系,打开采访对象的心扉,促进采访的顺利完成。下面,简单谈谈笔者在新闻采访中经常用到的几类心理战术。
记者的采访能力将直接影响采访质量,所以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必须时刻保持良好的心态,不可受消极情绪牵制,要提高自身的自控能力,以积极的心态和情绪感染采访对象,让采访对象尽快放下防备、打开心扉。在采访中,记者应当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和采访对象交流,以提高采访效率,因为采访是双方心理交流互动的过程,记者的工作情绪和状态将直接影响采访对象。为取得良好的采访效果,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善于对采访对象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和判断,消除其防备心理,同时还要注意不能将自身消极情绪传递给采访对象,要尊重被采访者,确保新闻采访结果的真实性。[1]
除了保持良好的采访心境外,良好的采访态度也是记者在新闻采访中必须用到的心理战术。在采访过程中,若记者以从容大方的态度与采访对象交流,更容易获得对方的好感,若记者态度冷漠恶劣,受访对象就会产生抵触心理,甚至出现不配合采访的情况。所以,在新闻采访中,记者应当以真诚的微笑、从容的态度在受访对象心中留下良好的印象,以循序渐进的采访方式让受访对象感到放松和满意,从而促进采访任务的达成,与受访对象建起良好的关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针对不同的受访对象应当采取不同的方法,因为中国人崇尚谦虚谨慎,而西方人则追求直截了当,记者在采访外籍人士前必须提前了解其国家的文化背景,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采访策略。
畏惧采访的群体大多为社会上的弱势者。当前,我国新闻越来越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以人本主义为基础的民生新闻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采访过程中,弱势群体普遍存在抵触心理,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是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面对弱势群体的畏惧心理,记者可采取如下措施:
第一,采访问题设置应和普通采访对象有所差异。采访之初,记者不可直奔主题,提出敏感尖锐的问题。因为弱势群体往往存在极大的社会压力和心理困扰,若问题过于尖锐,被访对象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对记者产生不信任,导致采访无法顺利进行。
第二,在与被采访者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记者应学会“移情”手段的应用。所谓移情,在心理学上主要是指在人际交往中,双方的情感交流和相互影响,以及换位思考体验对方心境的方法。“移情”战术的使用,能充分体现记者对被采访对象的关心和同情,以及期望帮助被采访对象解决烦恼和问题的意愿,可让被采访者充分感受到记者的诚意,进而敞开心扉与记者交谈,如此,记者也能从中搜集更多的采访信息。
容易对新闻采访产生抗拒心理的,主要是知名学者、专家、明星和专业人士等社会公众人物。在此类人群的采访过程中,面对被采访者的抗拒,记者应当耐心向其阐明此次采访的意义、用途和目的,消除被采访者的疑虑。同时,还应在尊重被采访人员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其内心的深层次情感,以情动人。公众人物虽具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但也和普通民众一样有血有肉,有自身的情感。社会公众人物衣食无忧,表面无限风光,但其实历经了千辛万苦,遭受了无数嘲讽和失败才换来如今的成就,面对对记者的尊重和理解,这类群体的内心就更容易受到感染。所以,面对公众人物的抗拒心理时,记者应当将其视作普通人,充分挖掘其内心情感,以促进采访的顺利进行,有时还会因为被访者的真情流露而意外收获一些鲜为人知的信息。
新闻采访中,采访者肢体语言的运用往往对被采访人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当被采访人员开始讲话后,记者应当保持良好的姿态并凝视对方,适当给予微笑和点头等,这些微小的肢体语言都会传递给被采访者一种鼓励和赞赏的心理暗示。若记者在采访中左顾右盼、目光游离,就容易让被访者认为“我是不是说得不好”“他是不是没有兴趣听我说下去了”,这样会导致对方兴趣大减,采访也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2]以央视《新闻调查》栏目的一期《双城的创伤》为例,甘肃武威地区出现小学生连续服毒事件,两死四伤,同伴的死亡对活下的孩子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创伤,他们不愿与任何人交流。央视记者深谙肢体语言的心理暗示作用,进入村庄采访后就主动蹲在地上和孩子们面对面地交流,孩子们去哪里他就跟着去哪里,主动拉近与孩子们的心理距离,这一似细微的举动表明了记者并无恶意,对孩子们而言起到了良好的抚慰作用,取得了孩子们的信任,为采访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若该记者没有充分尊重孩子,并与其进行对等的交流,就很难获得孩子们的信任,采访将难以开展,采访效果也将不尽人意。
新媒体时代,人们越来越离不开媒介传播。新闻采访是人们了解社会的重要媒介,为满足社会公众对新闻信息高质量、高效率的需求,新闻采访也有必要不断进行创新,这就对记者提出了更要的要求。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应当充分挖掘被采访者身上有价值的、具有社会性的信息,注重与被访对象之间的沟通交流,抓住细节变化以及心理活动,确保新闻采访工作的顺利进行。
[1] 牛金香.新闻采访中记者心理素质探微[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4(02):101-104.
[2] 张佳星.新闻采访中“互动双方”心理因素的影响分析[J].科技传播,2015(01):81+23.
G212.1
A
1674-8883(2016)17-025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