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璐婷(中国计量学院现代科技学院)
金庸武侠小说关于传统文化如何现代转化的思考
吴璐婷
(中国计量学院现代科技学院)
摘要:金庸全部的武侠作品,最终留给人们的是关于传统文化如何现代转化的思考。
关键词:侠;民族观;中西结合;传统文化;现代转化
金庸武侠小说带给人一种精致的美感,传统文化元素充斥着读者的眼球,医卜星相、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典章文物、历史典故、渔樵耕读等等,在这些用来装饰的表象背后,更有思想上的深度。纵观金庸武侠小说发展,可以发现其中贯穿着对传统文化如何现代转化的思考,自觉表现出现代意识和传统文化精神,形成了武侠小说灿烂壮观的宏大局面,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从金庸笔下“侠”的发展历程看,他开创了从传统的“观念之侠”到“理想的人性”再到“现实的人生”的新模式,实质上是从批判继承传统文化思想发展到后来更多地融入现代意识、现实的元素;从民族问题的发展流变上看,从传统观念上的“尊汉贬夷”到反思汉民族本位再到晚期作品中所表达的“五族共和、天下大同”的思想;从创作模式上看,金庸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因素,但不拘泥于传统武侠写作模式,而是融入了西方文学创作技巧,受西方戏剧、大仲马式小说等的影响。
20世纪的历史给中国文化带来了巨大变革,对于“传统”一词多持有批判、戏谑态度。10世纪后半叶,造成了几代人没有了传统文化的根底却仍在不断反对传统,时过境迁之后,明智者会很悲催地发现,“要批判已没了对象,要建设又没有本钱,真可谓悲哀矣”,金庸武侠中的传统元素则能在一定程度上唤起人们寻找传统文化之根的认识。金庸作品中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完美运用,对传统思想的批判继承,并试图运用中国新文学和西方近代文学的经验来改造通俗文学,使武侠这一传统文学形式逐渐走向现代。对此,《香港文学史》的编者刘登翰先生说,“金庸的小说以文学的方式,弥补了由于‘五四新文学’激烈的反抗传统意识而造成的‘现代’与‘传统’之间的裂隙,从而使得中国传统的美学意蕴,重新获得深厚的生命力。”
这也可以说是在批判继承中对历史的反思、对前途的追问,给中华儿女一种文化认同感与自信心,拨动传统文化精神世界的心弦,同时博采众长,思想观念在时代发展中慢慢转变,使传统的文化逐渐贴近现代、贴近当下,使传统文化在历史中一步步走来,骄傲地开创文明的前景,努力做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
参考文献:
[1]赵丹.中西合璧:金庸小说艺术创作特色[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125-130.
[2]严家炎.似与不似之间:金庸和大仲马小说的比较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2(1):84-90.
[3]郝军海.论金庸武侠小说的民族国家意识[D].河北师范大学,2011.
[4]严家炎.金庸小说论稿[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金庸,池田大作.探求一个灿烂的世纪[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6]莫洛亚.三仲马传中译本[M].郭安定,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7]刘登翰.香港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编辑董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