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玲
(观海卫镇中心小学)
从以知识为本位到以学生为本位
——《可爱的小白杨》一课想到的
陈 玲
(观海卫镇中心小学)
(选材时,偶然遇见她……)
在四月份的县教研活动中,我接了一个任务,上一堂公开课,要求是六年级的。我欣然接受了。当我翻开教材认真选课时,我傻眼了,要不就是上过了,要不就是歌曲不是合我和学生的胃口,看来看去,只好选择了《校园里的小白杨》。因为相比之下,我想,这首歌更容易在一节课里上出彩。当我哼唱了几遍,我发现就是找不到感觉。凭我以往的教学经验,肯定要换的。怎么办呢?我陷入了僵局。顺便打开电脑听听别的歌吧。很顺手的就在搜索栏中打进“小白杨”等字样,很快页面上弹出好多的“小白杨”哦,看的我眼花缭乱,随机一点,进入耳膜的是一段优美如歌的前奏,不错不错,听上去还能掳获我那颗麻木的心灵, 旋律优美,清新可人,不同于以前的版本,这不就是我想找的吗?,看了一眼题目,叫《可爱的小白杨》,就是她了。因为要求里有说必须是合唱教学,于是又花了点心血为她加了些许“枝叶”,为她配上了二声部。
(初体验,我有些茫然……)
(片段一):
一 练习A部分
1.请生模仿老师
师:3 — |2 — |
生:
2.反过来请师模仿生
生:3 — |2 — |
师:
3.再进行变化
生:3 — |2 — |
师:033 3|022 2 |
4.师生反过来练习
师:
生:
5.请生找找哪里可以接进来
师:5 .4 |3 — |4 .3 |2 — |
生:比较容易找到在两拍出接进来,形成两声部。
6.师生合作
(反思:从易到难的模唱,学生很容易接受刚刚借班上课的老师,在进行模唱的同时,又进行了发声练习,为下面的课堂教学节约了很多了时间。这一环节,我很得意。后面的换由我来模仿学生时,这班的学生还好,没让我出洋相,万一,他们叫出别的音或别的怪声让我模仿呢?这在我备课时,没有想到的,现在想想好险。)
(片段二):
练习B部分
1.出示二声部旋律,请学生找找哪里不同?
55 64 |3 2 |1 — |
55 67 |1 7 |1 — |
2.学生找出4和7的音高不同,及后面一小节中的对位音。
3.我请学生听辨两句的不同,学生听的很认真,很快就听出了两句在音响上的区别。
4.我把学生分长两组,分别担任不同的声部,一开始,合不起来
5.于是,我把两组分别跟琴练了几遍,后来,很扎实地合成了。但是声音缺乏美感。
6.为了能取得有美感的声音,我又学生竖起口腔,含着一口水去唱,果然,声音统一多了。
(反思:当时,教学的效果是不错,声音确实很统一,但还是少了美感,后来想想,脱离了情感的声音能有润泽度吗?我一味地让学生机械地练习技能技巧,再好的技术没有的情感的铺垫,没了主体角色的内心需要,出来的声音算是好的吗?我想不是的。)
(峰回路转,柳岸花明……)
下课时,我有些茫然,两声部的教学有条不紊,学生也能合唱双声部的演唱,但是我总觉得干巴巴,整节课没有润泽度。到底原因在哪里?我思索再思索,决定从学生身上找突破口。
终于,有一次,我在学生的网络日志里看到以下几段话:
“生活了6年的母校,十分留恋,点点滴滴回荡在脑海里,多想奋笔疾书把一切美好收藏,听着动听的歌曲《小白杨》,眼泪已经在眼眶里打转,回想起了以前和同学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回想起了和老师一起上课的情景,回想起了其中的酸甜苦辣……”
“从48到47,再从47到45.我们的集体每年都在发生变化,唯一不变的是我们的心,我们的心底肯定都珍藏着那份不舍,我们一定会对你们的留恋留在心底。六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我会永远记住你们。就要离开母校了,心中固然有些不舍,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离开了,离开了,心不舍,心不舍,就让我们把那份美好的回忆写入小白杨树的叶子里,珍藏在属于自己的日记本里,永远,永远……”
刹那间,我的心一阵热,好感动,为他们的深厚友谊,为他们的 细腻情感,学生的内心触角是那样的丰富,他们是一个个有思想的灵魂。在我们的课中,曾几何时,我们挖好一个个事先设置好的温柔“陷阱”等着他们跳,美其名曰:设置环节?学生被一个个教学环节所束缚,被一个个知识点所框死,学得很被动,少了一层自我的光辉,我的课堂《小白杨》不就是那样吗?学的被动,被我牵着到处乱逛,对情感的体验,审美的体验简直是蜻蜓点水!
于是,我回去又细细品味我的《小白杨》,上网查找资料,到处请教老师、同行, 重新备课,两星期后,在601班又上了一次。
(蓦然回首,只在灯火阑珊处……)
这一次,我发现学生的声音明显好了很多,几个平时不太爱学习的学生也都很忘情地投入演唱。相比上次的课,今天的学生情感更为饱满,今天的歌唱声音更为润泽,今天的双声部演唱效果更为和谐统一,今天的学习体验更为深入,下课了,学生都不忍离开音乐教室,主动要求再来一次。这是我受宠若惊的。
我思考着,思索着,我觉得在这次的课中很有感触。《新课标》指出:“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把传统的知识本位转换到以学生为本位的高度。
如何去关注?如何去把握呢?
1.制定时要备学生、学情: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小学低年级学生擅长具体形象记忆,高年级时抽象记忆得到发展,他们的思维方式也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他们的想象力也随着年龄的增长日渐丰富。他们的道德情感体验,如荣誉感、集体主义情感、情绪表现形式也日渐从外显转向内隐。只有充分把握他们的这一心理趋向,才能在备课时有的放矢,心中有数。尤其是毕业班,在临近毕业,学业的压力肯定很大,他们又要面临着短暂的同学离别,其中的复杂心情可见一斑。如果是借班上课,更要下一番心思去了解一下学生了。哪些学生喜欢唱歌,平时都喜欢唱怎样的歌;听听学生的声音,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了解哪些是问题生,问题在哪?造成问题的原来,有必要,还可以去家访一下……
2.制订得越具体越好
第一次我的目标是这样的:
情感目标:启发学生带着即将毕业离开母校的美好感情来唱好这首歌。
技能目标:两声部的和谐 切分节奏的唱好。
教学难点:美好的声音唱好两声部的和谐。
(反思:目标定得不够细致,如何启发学生带着美好感情唱好这首歌?具体有什么措施,这些措施要如何去落实,其中的小目标又是怎样去达到。这些都可以再详细具体。)
第二次我重新修改。
我对教材这样分析:
老教材有一首《校园里的小白杨》,是由杨春华老师词,樊祖荫老师曲。这首歌曲速度稍快,曲调轻快活泼,同样的歌词不同的曲调还有另外一首,那就是《可爱的小白杨》,这首歌描绘了一群即将毕业的少先队员看到入队时亲手栽下的小白杨而联想到自己的成长经历,表达了他们对少先队的热爱和对母校的留恋之情。由杨春华词,王莘老师曲,歌曲单二部曲式,节奏舒缓,曲调清新, 旋律优美,速度稍慢,饱含深情,以弱起拍引入,好像向你娓娓述说离别之情。从35|1 到51 |3,层层推进,仿佛心中涌动的情愫,第三乐句33 |1 转入平缓,欲走还留的矛盾情结再现;第四乐句51 |3 呼应开头,结构归整的四句旋律清新优美,犹如美好校园时光点点再现。第二乐段从八度大跳开始,节奏拉宽,旋律舒展,与第一乐段成强烈对比,直抒胸臆,表达对小白杨的无限赞美,以此表达对母校的无比眷恋之情。
我的目标是这样定的:
情感目标:1.在欣赏歌曲时,能仔细聆听,用心聆听,得到美好的情感体验。
2.打开学生心门,以离别情绪为切入点,能在演唱时抒发离别惆怅心情。
3.根据歌曲两段不同情绪的起伏变化,歌唱时做到情绪有起伏,能感动自己。
4.联系学生马上要毕业分别的生活实际,带领学生想象未来的生活,带着无限深情演唱歌曲,表达对小白杨的无限赞美,以此表达对母校的无比眷恋之情。
技能目标:1.模仿时注重字正腔圆,为良好的声音铺垫基石。
2.借助小白杨的树叶,唱准小字组的6音到小字一组的4 以及6 到7的音准。
3.利用树叶的长势高低,引导学生唱准两声部的对位合唱部分,做到音准到位,情绪到位。
4.通过让学生自己找难点,找出切分节奏。
5.利用小组合作关系,解决切分节奏的填词问题。
重点难点目标:情感和声音的良好渗透。
美国著名的自然主义美学家、艺术批评家、批判现实主义者桑塔耶纳指出,基于审美经验,人在意识中会逐渐形成审美偏好,偏好和判断组成了审美偏见、统觉习惯以及种种个性化的、秘密的美的标准,这就是审美趣味。音乐的审美趣味,正象桑塔耶纳所说,是逐渐形成于大量音乐反应的积累之上的。学生如果平时听多了合唱作品,他的偏好可能就回倾向于合唱歌曲。同样地,如果每一节音乐都带给了无限的美好愉悦体验,那么他会对每一节音乐课都充满了期待。学生都准备好了,课上就会有更多的本色体验了。
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情绪的生活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在第二次的课中,一开始我就用小白杨的树叶作为契机,让学生有了一个初体验;在音乐声聆听《小白杨》,学生有了音响上的二次体验;在第一部分的合唱练习中,根据树叶的长势错落有秩,进行有效的双声部练习,学得有情趣,学的很轻松,听学生的声音就知道他们当时的心情有多爽;在整首歌曲学好后,在音乐声中,学生奋笔疾书,把对歌曲的理解,对歌曲的诠释,全都倾注在手中的小小pen之中,这难道不能说是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了升华?!
以上是我在两次的课中学习到的。这次的《小白杨》上好了,但我的研究脚步没有停下来。也许,《小白杨》我会再上再改,我也相信,在我的音乐课堂教学中,会有更多的火花蹦出来,我们的学生也会越来越喜欢音乐课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好:“我们必须变成小孩才能做小孩的先生。”我想,我们只有具备用“学生的心灵”去感受,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我们的课堂才会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