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星
(作者单位:吉林人民广播电台)
全媒体时代传统广播中天气播报如何创新——以吉林“大喇叭气象台”为例
李佳星
(作者单位:吉林人民广播电台)
在全媒体时代,传统广播中的天气预报以全新姿态亮相,内容更丰富、感受更立体,实用性更强。除了阴晴冷暖以外,新闻、交通、旅游和美食等信息也在最恰当的时机出现在天气预报中,使天气预报变身为生活小管家,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此外,预报方式也在发生改变,有声音、有文字、有图片,甚至是视频,不断契合大众的浏览习惯,更适应当前的全媒体潮流。
全媒体;传统广播;天气预报
2015年12月30日,吉林人民广播电台全媒体资讯中心正式成立,2016年1月21日重磅推出“吉林大喇叭”微信公众号,并成功开设“大喇叭气象台”。
全媒体时代,传统广播正在逐渐适应新的潮流,从可以“听”的广播到可以“用”的广播,天气播报也是一样,正在以全新的形象出现在大众视野。以“大喇叭气象台”为例,每天除了通过传统广播播报天气以外,也在通过新媒体同步发声。全新的内容,更立体的感受。有声音、有文字、有图片,甚至是视频。可以说,全媒体时代,天气播报也开始了华丽转身。
很多人可能有这样的疑问,简单的天气预报连线播报为何要如此兴师动众,弄得如此复杂?每天,人们都已经习惯用最简单的方式了解天气情况——直接看手机上的天气,就连电视、广播、报纸这些渠道逐渐淡出。在融媒体的大环境下,受众面对日益多样化的信息获取渠道,传统媒体当然不能坐以待毙,必须勇于创新、敢于创新。结合科技的发展,探索属于自己的创新之路。
吉林人民广播电台全媒体资讯中心打造的“大喇叭气象台”不仅仅有预报天气的功能,还有更多实用性、趣味性的内容。例如,针对四季异常天气,人们该如何应对,如何通过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了解天气变化,并有当下最热点的新闻、最及时的交通资讯、最贴心的生活提示等。为了更好地服务听众,“大喇叭气象台”结合本省及北方地域特色实际,开发出如能够体现地域特点、自然环境的传统习俗、各地美食、热门旅游推荐等人文地理信息服务内容。根据传统24节气变化、城市划分,增加戴口罩指数、防晒指数等更科学、人性化的生活服务信息。因此,以全媒体为载体的天气预报,已经变身成为听众的生活小管家。
激烈的竞争环境下,“酒香也怕巷子深”。有全新的内容,更要有全新的推广思维和途径。根据实际,吉林人民广播电台已经探索出了“两条腿走路”的新传播模式。一方面,“大喇叭气象台”继续在传统媒体中深耕细作,在吉林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综合广播的《738早新闻》和《738第一报道》节目中直播连线播报;另一方面,还开设“吉林大喇叭”微信公众号,有了一定粉丝规模后,继续坚持资讯中心的编辑、记者朋友圈转发的形式,让更多的人获取权威天气信息、贴心生活服务指南。
在近半年时间的运营中,“大喇叭气象台”的影响力已经初见端倪,特别是通过手机登陆移动客户端的辐射范围已经超过传统广播。根据调查,区域内20~35岁间的青年人每天通过传统广播收听天气预报的人数不足一成,而通过新媒体关注天气预报的人数则高达九成以上。
2016年,受严重“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异常天气频发。从春天开始,“大喇叭气象台”即将各种极端天气列为重点选题。当然,这意味着不仅要预报异常天气,还要教会公众在面对异常天气时,如何有效预防,保证自身安全。
梳理往期内容可以看到,“大喇叭气象台”先后报道了我国多地为何暴雨、泥石流频发;智利大批海洋生物为何死亡等事件。众所周知,厄尔尼诺加快全球气温升高,南方易出现暴雨洪涝,北方易出现高温干旱,东北容易出现冷夏。对此,“大喇叭气象台”又连续推出多期关于《吉林省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吉林省清洁水体行动计划》和《关于加强应急管控措施,减缓重污染天气影响的指导意见》的解读说明,使公众知晓政府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的积极应对措施。
2016年5月26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多地出现大风、强降雨天气,延吉、图们等地的瞬间风力更是达到12级。巨幅广告牌被大风吹落、大树被连根拔起。在启动相应应急预案后,除了正常报道受灾情况外,“大喇叭气象台”以画的形式科普关于“风”的气象知识,这条消息很快转发过万,得到了听众的积极回应。
传统广播服务了一个时代,它的实际作用直到今天还在继续影响着这个世界。在全媒体时代,广播等传统媒体的转型之路迫在眉睫。如何找寻新的方式去适应当前的潮流,并在这股潮流当中重新建立和发挥自己的价值,这项任务虽异常艰巨,却非常重要。因此,在复杂的广播系统中,即使是一小步的语态转变、方式转变都是值得关注和探寻的。改变广播媒体中原有的天气预报播报方式和传播形式,无疑是一次有益且必要的尝试。“大喇叭气象台”是在特定环境下完成的一次漂亮转身,期待传统广播能够出现更多、更成功的转型典范。
[1]杨保军.新闻理论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