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宇
(作者单位:沈阳工业大学)
论自媒体时代突发舆情事件的构成要素及引导策略
田 宇
(作者单位:沈阳工业大学)
突发舆情事件的主要构成要素包括事件主体、参与人员、公共信息和传播渠道。本文针对这四大构成要素的特点,进行舆情引导要注意的策略包括:完善突发舆情事件信息的管理机制、理顺突发性事件舆论引导机构的设置及职责、强化突发舆情事件舆论引导的保障措施。
突发舆情事件;构成要素;引导策略
我国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带给了受众巨大的生活便利,特别是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之后,受众的表达空间和渠道大大拓宽。同时,也为传播学界带来了一个崭新的课题:舆情研究。与普通舆情事件相比,突发舆情事件对社会公共空间的影响更大。因此,研究意义也更大。本文就是在分析突发舆情事件构成要素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引导策略。
突发舆情事件,是指“由于人为因素突然产生,引发公共舆论空间热议的事件。这类舆情事件一般能够显示出受众的态度、情绪和意见。”[1]在突发舆情事件中,突发事件与舆情联系非常紧密。主要的关联包括以下几点。
突发事件引爆舆情。“突发事件”具有突然性、不确定性、扩散性等特点。由于是突发事件,政府、相关组织或部门即使及时应对,舆情的疏导也会有一个相对的滞后性,即时间差。突发事件一经爆发,受众对于自己权益受侵害或潜在可能受侵害会有一定的反应,表达出本能的情绪和立场。由于是突发事件,民众所暴发的情绪、意见、态度和观点都有一定的倾向和集中。民众平时积累的潜在情绪,经过类似事件就会产生共振,在突发事件中被引爆,并引发舆情。
2.1事件主体
突发舆情事件主体,是指突发舆情事件中直接相关的个体、群体、组织或者机构。突发舆情事件主体是突发舆情构成的必备元素,突发舆情事件的主体所持有的身份和代表的角色,往往既是影响这件事件爆发的重要因素,也是这件事情备受关注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一些丑闻事件,因为事件主角是明星,大家才关注这个丑闻,关注其作为公众人物的言行举止,如果是普通人,影响力则不会这么大。
2.2参与人员
突发舆情事件参与人员,是指间接参与到事件中的人员、群体、组织或机构。这类参与人员对舆情事件的发生、发展并没有决定性的影响,但他们的参与同样也会对突发舆情事件形成重要影响。
尽管参与人员的参与、表达或利益诉求不会有那么大的影响力,但参与者的力量依然不容小觑。参与者的参与、表达,一旦被放大,其力量也会随之加强,多个个体表达相似的意见、态度,做出相似的行为,就会引发“蝴蝶效应”,影响突发舆情事件的发展和走势。
2.3公共信息
公共信息,是指突发舆情事件所传递出的内容、信息、价值观等等。除了事件主体和参与人员之外,突发舆情事件所传递出的公共信息也尤为重要。这些信息与受众的日常生活具有较为紧密的联系,很可能是受众也会在日常生活中所遭遇到的,因此,会更加唤起受众的“同理心”。
2.4传播渠道
传播渠道,是指突发舆情事件发生、发展的传播途径和模式。信息的传递一定离不开传播渠道。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移动通讯手段的不断提升,给信息的传递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传播渠道,QQ、微博、微信、人人、贴吧和陌陌等,受众有多种多样的选择。除了传播的途径不断拓宽外,传播的模式也产生了巨大变化。现代信息的传播不再只是单向的传播,而是一种多向的互动式传播。每个人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信息的接收者。这种传播模式使信息在频繁的交流和互动中得到升华。
3.1完善突发舆情事件信息的管理机制
在当前的传播环境下,社会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应对突发舆情事件的思维也应该与时俱进、加以调整,“由于新媒体的开放性、匿名性和即时性,网络舆论既是表达民情民意的新通道,也可能成为诱发社会不和谐因素的导火线。”[2]第一步就应该是改变固有的思维定势,加强对信息管理的精确性与时效性,而应对突发事件舆论思维至少应当具备全局性、相关性和开放性三个特点,准确的说及是对数据信息进行精确的专业化分析,针对事件主体、参与人员、传播渠道等的差异来进行针对性强的安排,以提高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的信息传播能力。
3.1.1完善突发舆情事件事前预警机制
任何一件突发舆情事件在爆发之前都会有一段潜藏阶段,而把握好并引导好这段时间的信息传播成为舆情引导的重中之重。一方面,社会各组织应建立舆情监测中心,建立舆情监测模型,进行实时监控;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当前的新媒体环境,学会与受众进行平等的互动沟通,消除一些不必要的时间因素,做到防患于未然。
3.1.2完善突发舆情事件信息的控制机制
一是突发舆情事件中的信息公开。具体来说,突发舆情事件的信息公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积极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与受众进行信息的实时互动,拉近与受众的距离,消除受众疑惑,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为受众服务。
二是对信息进行快速公开,还原事件真相,最大程度地做到信息公开,加强政府信息公开的制度化与法制化建设。
3.1.3完善突发舆情事件事后评估机制
事件发展到后期,人们对事件的关注热度逐渐趋于理性与冷静,相关事件也进入了程序化的处理之中,此时,突发舆情事件信息管理进入了评估阶段。为了防止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应该通过对相关事件进行全面分析,得出的判断与内容制定参考信息,主要涉及到事件的全面数据分析,以及今后预警、控制、恢复等方面的建议规划。一般是通过信息收集处理对突发舆情事件的各种问题进行计算,以评估应对管理系统的有效性及应急预案的执行情况及实施效果。
3.2完善突发性事件舆论引导机构设置
在理顺了管理机制之后,需要从机构设置上来完善这一制度。
3.2.1政府信息公开是大势所趋
当前是互联网+时代,任何信息除涉及国家机密、商业机密等方面的信息外,其他信息都处于一种半透明或透明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信息公开是大势所趋,因为公开信息不仅是政府职能的表现,更是赢得民众信任的砝码,媒体作为舆情传播的主要平台,更要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工具,利用这个平台做好批评与检测的工作,与民众进行实施互动,拉近与民众的距离,实行有效地沟通交流,学会在沟通中引导舆论走向。
3.2.2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
建立专门的事件处理小组,在事件发生时各部门能够协调配合,对事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快速反应,及时把握舆论引导方向。在平时,专门的舆情处理机构对舆情进行监测,在爆发突发舆情事件后,将成为专门的处置结构,协调各个部门,整合力量,迅速平息突发舆情事件。
3.2.3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
受众对事件的讨论达到了最大的峰值,在这个关键时刻处理好信息的发布,掌握话语主动权成了舆论引导的重中之重。这就需要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正确处理好与受众、媒体、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对信息进行有效的传播,进行主动的舆情引导。
3.2.4坚持突发事件新闻处置工作日常化运作
“应该建立常设的突发事件新闻处置领导小组,专门应对突发事件,当事件发生时,领导小组组织协调现场指挥,及时向外界发布真实信息。”[3]领导小组日常要做好日常培训和演练,主动向受众进行舆情通报,加强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形成强关系,为后来处理突发舆情事件奠定基础。
3.2.5深入开发并利用新媒体的互动功能
从现代传播环境的特点来看,在传播活动中,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融合,“内容产用者”[4]成为一种崭新的主体与客体相交融的特色存在。因此,要主动实现信息公开,并主动捕捉网络热点,做好舆情疏导工作,积极应对舆情热点,形成一定的“自媒体公信力”[5]。突发舆情事件出现后,除了主动、及时地公布正确信息外,还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与受众形成双向互动。
3.3强化突发舆情事件舆论引导的保障措施
3.3.1加强自身建设,占领舆论引导高地
要加强对受众的思想素质教育,提高他们对信息的鉴别能力。一方面,加强普通网民媒介素养教育,提高网民信息鉴别能力,是立足长远发展、净化网络文化的基础;另一方面,应让他们意识到净化网络是全体网民的责任,绝不是政府单方面努力就可以做到的,网民本身是净化网络文化的真正内在动力,必须积极倡导自律。进一步明确网民、网站、网管部门的责任和权利,保护网络隐私,对不符合规定的言论实施刑事法律追究,从法制上净化网络环境。
3.3.2坚持媒体真实性原则,增强官方自媒体公信力
真实性是媒体传播信息的主源。想要从根本上把握新闻的真实性,引导舆论方向就应该首先树立一个真实、严谨的工作态度,对事件进行客观的分析评价。作为当今社会最主要的传播媒介,各类自媒体不仅与受众联系密切,最重要的是其传播信息的便捷性决定了其影响的广泛性,在这种情况下,新媒体更应该将真实性作为传播信息的首要原则,是舆论信息具备事实依据,形成正确的导向,扛起舆论引导的大旗,坚持用事实说话,对受众进行正确的教育。
3.3.3加强人才建设,构建舆论引导主力军
随着新媒体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人才缺失问题也越发突显。因此,要确保官方自媒体的持续发展,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关键在于培养人才,建设一支素质与能力都较为突出的宣传队伍。首先,要培养具备先进理念的新媒体高级管理人才,选拔一些政治立场坚定、新媒体能力突出、富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并引导他们向新媒体领导岗位发展;其次,要切实加强对互联网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素质培训,努力提高新媒体从业人员的思想水平和综合素质,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与正确使用新媒体的能力;最后,要建设一支强有力的网络保卫者队伍,立足全局掌握网络舆情,通过专业的鉴别能力来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发挥新媒体的互动功能,及时处置负面消息,牢牢把握突发舆情事件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针对突发舆情事件构成要素的特性,在进行舆情引导的过程中,需要在突发舆情事件信息的管理机制、突发性事件舆论引导机构的设置及职责及舆论引导过程中的保障措施这三个方面进行不断强化与完善,以提升整体舆情引导的效果。
[1]李纲,陈璟浩.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知识,2014(2).
[2]冯琳.新媒体环境下突发事件中媒体的舆论引导[J].西部广播电视,2015,34(3).
[3]姜景,李丁,刘怡君.基于微博舆论生态的突发事件管理策略研究[J].管理评论,2015,27(4).
[4]田宇.产用融合:论社会化媒介的内容生产[J].编辑学刊,2015(5).
[5]刘君.自媒体时代的媒体公信力重构[J].长白学刊,2014(2).
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新媒体时代辽宁高校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研究(项目编号:JG15DB309)阶段性成果;省社科联2016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研究成果(新媒体时代政府舆情应对能力研究,项目编号:2016lslktwx-16)。
田宇(1981-),男,辽宁沈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网络与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