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帆
(渤海大学 文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网络流行语在新媒体时代映射的社会心理
杨 帆
(渤海大学文学院,辽宁锦州121000)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网络流行语的发源提供了必要的平台,网民的社会心理需求为网络流行语的病毒式传播创造了膨胀的空间。在网络文化快速发展的新媒体时代,网络流行语已然成为网民重要的交流工具。不仅如此,从网络到日常,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人们沟通的重要方式。本文将通过网络流行语在新媒体时代产生的前提和来源分析其映射的社会心理,总结问题,提出针对性意见。
网络流行语;社会心理;新媒体时代
网络流行语是从网络中产生或应用于网络交流的一种热语言,往往在特定的网络媒介传播中表达特殊意义。它是20世纪90年代初,网民为提高聊天效率和娱乐需要而采取的方式,久而久之,形成了特定的语言。进入21世纪,这种语言在新媒体的传播中有了极快的发展。目前,网络流行语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笔者根据《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6)》收录的十大网络流行语、百度指数平台及《新民周刊》在微信发起的名为“2015年你心中的网络热词”的投票,整理出2015年至今出现频率较高的20个网络流行语,分析其来源,探求网民心理。
通过计划经济成功对接为市场经济,通过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大国之一。经济的迅速发展也推动了上层建筑的进步和完善。在新媒体时代,依托网络平台顺势而生的网络流行语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民众沟通的必要需求。经济、网络和民众的需求成为网络流行语产生的前提条件。
通过对近来频繁出现的20个网络流行语的分类,笔者总结出其主要的五方面来源:
第一,官方网络化,如“互联网+”。网络流行语之所以呈病毒式传播,很大程度得益于官方的支持。2010年,“给力”一词登上人民日报《江苏给力“文化强省”》一文后,一度引发热议。随后不久,“正能量”以及习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等词汇也立刻发展成网络流行语。2015年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使“互联网+”成为年度网络热词。
第二,主流媒体报道,如“证明我妈是我妈”。2015年4月8日,人民日报锐评“怎么证明我妈是我妈”,斥责政府职能部门间的信息壁垒。随后多个媒体也爆出类似奇葩证明,引起网友广泛关注。2015年5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也通过讲述这则故事痛斥某些办事机构,确定进一步简政放权。
第三,地域文化特点,如“老司机”“我好方”。“老司机”出自一首经典而怪诞的云南山歌,指在各网站接触时间长,熟悉站内规则、技术且掌握一定资源的老手。“我好方”源于福建人的方言,很多直播网站的主播们容易将“我好慌”说成“我好方”,被水友们传颂开来。
第四,娱乐文化圈,如“撩妹”“主要看气质”“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你们城里人真会玩”“狗带”。其中,“撩妹”和“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源于韩剧《太阳的后裔》,“主要看气质”“你们城里人真会玩”“狗带”源于娱乐明星的言语。
第五,社交媒体及网络社区,如“你咋不上天呢”“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666”“吃土”“吓死宝宝了”“单身狗”“然并卵”“我想静静”“猴赛雷”“为国护盘”“日了狗了”。其中,“你咋不上天呢”“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日了狗了”来自微信和微博,“666”“吓死宝宝了”“然并卵”来自直播软件,“吃土”“单身狗”“我想静静”“猴赛雷”“为国护盘”来自网络社区或论坛。
通过以上来源可以现,网络平台是网络流行语产生的最重要来源。同时,由于网民对娱乐文化的追崇,娱乐圈也成为网络流行语生发的重要领土。
1959年卡茨提出的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人们接触传媒是为满足特定需求,无论最后满足与否,都将影响到其以后对媒介的选择。网络流行语之所以得到广泛关注,正是吻合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倾向,并潜移默化成一种习惯或思维。如今,网络流行语已然成为网民日常交流、讨论、发声的通行证,怎样使用网络流行语看待社会事件,也成为他们的心理映射。
(一)娱乐心理得到满足
娱乐是一种审美需要。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需求层次理论”,并在《激励与个性》一书中探讨了另两种需求:求知需求和审美需求。虽未列入层次中,但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自我实现需要之间,即满足基本需求后人们所追逐的更高层次需求。现代社会快速运转,人们在不愁温饱问题后,进入节奏快的生活循环,单一、线性的生活需要娱乐的调节,上网成为他们缓解压力的重要渠道。其中,网络流行语的诙谐使用成为新宠。例如,调侃春晚吉祥物“康康”的“猴赛雷”一词,原是广东话“好犀利”的谐音。网友通过吐槽3D建模后过于呆板、不灵动、“丑哭了”的康康“猴赛雷”形象,体现时代发展下的新审美趋向。
(二)自我表现得以发挥
新媒体时代动摇了传受者的固定位置,自媒体的广泛应用成为网民自我表现的重要途径。根据今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收录的十大网络流行语,“主要看气质”正是网民这一心理的直接映射。事件源于著名艺人王心凌在微博晒出新专辑《少女的祈祷》,因打扮清新却手拿汉堡的形象引发网友吐槽,王心凌回复“主要看气质”。此言一出,迅速得到病毒式传播,网民们发一张自己的照片,并配以“主要看气质”的文字,开启了全民晒气质的网络狂潮。看似非理性的狂欢,背后却是网民实现个性化表达的需求。在人人玩手机、手机包裹人人的孤独时代,表达自我和收获关注成为现代网民匮乏的渴求。
(三)宣泄情绪得到释放
语言学家索绪尔提出了“能指”和“所指”的语言学术语。“能指”指语言的声音形象,“所指”指语言所反映事物的概念。网络流行语也不例外地体现了能指和所指,如源于微信朋友圈的东北段子“你咋不上天呢”。一直以来,东北话就以诙谐幽默的形象存在于春晚、欢乐喜剧人等多种综艺中,从而给人烙下了刻板印象。“你咋不上天呢”本身带有宣泄的情绪,并在如今趋于浮躁的社会里形成了网民的社会共识和心理共情,成为人们宣泄情绪的重要表达方式。另外,其诙谐的方言音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宣泄分贝,使怒火在玩笑中得以释放。这种表达不仅“叫嚣”出怒火,也通过调侃方式缓解了紧张的氛围。通过网友的再创作,如“我就是天上来的小公举”等接茬,人们原本内心的火种不仅会熄灭,甚至能照射进阳光。
(四)积极态度得以激发
新媒体时代也带来裂变式的信息爆炸。然而,供过于求的信息量使人们的思考空间逐渐缩小,思考能力停滞不前。人们并非没有选择能力,一旦接触正能量,激发内心所思所想,便会立即作出回应。例如,人民日报的锐评“怎么证明我妈是我妈”,戳中了每个遇到此问题的人。这样荒谬的要求也带来了全社会的关注,对于这种无端证明,网民不再冷漠,而是追随总理和官媒的脚步,用心发声,共同谴责相关部门的繁琐政权。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的有力发声代表社会的走向。因此,积极的社会态度和主人翁意识是网络流行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官方和主流媒体应该做好舆论导向工作,引导人民共同监督,促进社会发展进步。
网络流行语的病毒式传播和广泛应用,给人们线上线下的交流提供了轻松氛围,满足了快餐式步调下网民的心理需求,也推动了语言的现代化发展。然而,网络流行语是把双刃剑,带来益处的同时也相应带来了一些弊端。
首先,网络流行语并不都符合核心价值观,也存在低俗、不文明等现象,一旦走向有失偏颇,容易极端化。第二,我国网民虽然人口庞大,但仍存在非网民。如今,人们已经习惯网络流行语线下应用化,这虽然方便了同为网民的人互相交流,但阻碍了与非网民的沟通,无形之中产生了语言隔离。第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语言进化论暴露出网络流行语此消彼长、速度过快、暂时性强的特点。它要求网民必须紧随网络语言的发展,容易造成精神疲劳。第四,网络流行语作为新兴语言,缺乏对应的管理措施,部分网络流行语的肆意性强,不加之有效管理易引发网络暴力。
针对以上问题,应该从以下角度整改和完善:首先,官方应根据网络流行语的事态发展制定及时有效的管理方案,维持网络流行语在合适的范围内发展。第二,主流媒体应更加积极地发挥舆论引导优势,对社会热点进行及时的解释,以免引起网民的争议,改变舆论风向。第三,由于网络语言影响深远,“网络语言学”也在积极开展,但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还有待完善。第四,新媒体时代给网民提供了空前宽阔的个性场,然而维护网络的健康、网络流行语的积极使用,需要作为网民的我们进一步提高媒介素养,以期推进网络社会的更好构建和发展。
[1]Werner J.Severin(美),James W.Tankard.Jr.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郭镇之,主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12-13.
G206
A
1674-8883(2016)15-0313-01
杨帆(1994—),女,江苏连云港人,新闻学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