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南皮县教育局 李文生
新课程下数学教学的反思
河北省南皮县教育局 李文生
受传统观念影响,数学教师在教学时,虽实施的是新教材,但教学观念往往不能及时转变,学生在学习时不能保证有效性。教师必须探讨新课程下知识观、课程观、课程知识价值观转向。
传统教学新课程背景观念转变
传统的教学注重教师教,而学生则是被动学、重复记忆、强化训练,根本没有学生主体活动过程,虽然实施的是新教材,然而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教师的教学观念往往不能及时转变,这样一来在教学时就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现象,学生在课堂学习时不能保证有效性,教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很苦。新课程则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把关注学生发展作为核心理念,新课程下的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引导者,为此数学教师必须探讨新课程背景下知识观、课程观、课程知识价值观转向,理解新课程教学理念研究与改革实践中应确立以学生为本、教师主导的教学机制。转变教师的教材观、教学观、学习观、评价观。
因此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必须突出在三思。
新的教学理念认为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因而要求课堂教学应是和谐、民主、平等的。学生不再是孤立的学习者,教师也不再是课堂的表演者,实践证明,他们间的互动合作,平等交流是目前数学课堂上较受欢迎的一种学习方式。因此新的教学理念应用的体现,就是是否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具体来说,教师的教学行为应有以下转变:1.由重“教”转变为重“学”;2.由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3.由重“问答”转变为重“对话”;4.由重“讲解”转变为重“引导”;5.由重“强记”转变为重“拓展”。总之,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改变,不仅要看教师讲课水平,更重要的是要仔细考查学生学会会学的程度以及学生的精神状态。
教学设计是有效上好每节课的必需环节,《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这就要求教师要以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的设计课堂,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在设计时更应思考学生如何学,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交流、合作、获得结论;教师如何组织并促进讨论、如何评价和激励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等。总之,我们要坚持“为学习而设计,为学生发展而设计”的原则,精心设计课堂,使课堂变得生机勃勃、充满智慧、探究和创新。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初中生已具有相当多的生活经验,对于已有的这些经验,教师要在讲授新知识前用问题的形式提出来,学生才会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学习劲头才会高涨。教师要巧妙地运用学生在生活中的感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习数学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运用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同时也是适应社会。“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合一”,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因此,教师要把生活、教学、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切身体会中感悟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总之,虽然新课程下关于数学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目前还是个新课题,但许多问题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才能使我们及时地发现问题,冷静地分析与解决问题,认识到理念与实践的差距,从而不断改进教学,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从而使新的教育理念内化为个人的教学行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