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积极人格特质及其形成的个案研究

2016-03-02 23:14葛莹莹陈益杨莉萍
现代教育科学 2016年12期
关键词:人格特质特质贫困生

葛莹莹,陈益,杨莉萍

(1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江苏 南京,210046;2南京师范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

贫困大学生积极人格特质及其形成的个案研究

葛莹莹1,陈益2,杨莉萍2

(1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江苏 南京,210046;2南京师范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

基于积极心理学中的人格形成理论,本文采用深度访谈的方法,对贫困大学生积极人格特质及其形成做了探索。通过分析得出,研究对象有乐观进取的首要积极人格特质和自信、知足的主要积极人格特质。在类属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原生家庭爱的力量、压力事件的直面力量和自我评价的理智力量在贫困生积极人格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贫困大学生 积极人格特质 个案研究

一、研究背景及设计

(一)问题的提出

“贫困大学生”指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广义上来讲,贫困大学生包括所有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狭义上来说,贫困大学生指接受国家助学贷款、学费减免、困难补助、勤工助学或社会资助的大学生,他们是高校各项助学金的补助对象。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推进和大学学费的逐步提高,作为主要社会问题之一的贫困问题开始影响部分大学生入学。据统计,目前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比例约为 15%-30%[1]。受家庭经济状况限制,贫困大学生往往具有自卑、内向、抑郁等个性特征,这些特征会阻碍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个别大学生甚至会走向极端,例如2004年的马加爵事件和2009年的杨元元事件。因此,深入研究和把握贫困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帮助他们塑造积极健康的人格特征,成为高校必须应对的重要课题。

以往,学界对贫困生心理问题的研究都是建立在消极心理学的基础之上,忽视了心理科学对人勇气、乐观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而现实中以问题为核心的消极心理学健康教育模式发挥的功效不能有效满足贫困生的需求、解决他们所面对的实际问题。以“贫困生”和“心理健康”为关键词,通过中国知网(CNKI)进行搜索统计,截至2015年10月23日,共检索到论文577篇,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研究的仅有11篇,而以质化研究为研究方法的一篇都没有。本研究拟在此方面做一次有益尝试。

2004年,吉林大学孔德生的博士学位论文《高校在校贫困大学生人格特征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中归纳出贫困生的3项积极人格特质,即成就动机强、新环境中的成长能力强、自律性强[2]。2009年11月,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的一个项目对9800名贫困生的“大学生人格问卷”(UPI)数据做人格特征预测分析,从贫困生15项显著正性人格特性中提取出5种人格品质:进取性、稳定性、独立性、信任性和安静性[3]。这些积极人格特征是如何形成的,激发了研究者的好奇。

在2015年7月第4届世界积极心理学大会上,哈佛教师泰勒·本·沙哈尔博士指出,积极心理学不能仅关注所有人的平均表现,而应研究积极人的心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看出其心理变化的方向。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引下,本研究从南京Z大学选取一名有代表性的个案进行研究,探索其积极人格特质,分析其积极人格特质形成过程,以期为高校有效开展贫困生教育提供新思路。

(二)研究方法及具体问题

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法探索贫困大学生的积极人格特质及其形成。与传统的量化研究方法不同,本研究体现了质化研究的一些特点:首先,在自然情景(田野)中收集第一手资料,使用扎根理论的分析方法,带着研究问题,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概念和命题,然后上升到实质理论。其次,把心理过程和现象看作一个整体进行分析,取代量化研究对现象进行分解并操纵实验变量进行研究。最后,研究者本身就是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最基本工具,资料是经过人(研究者)而不是通过没有生命的题单、问卷或者计算机这种工具的中介作用而取得的。

具体问题包括:和普通大学生相比,贫困大学生的积极人格特质有哪些,这些积极人格特质是怎样形成的,如何让更多的贫困生养成积极人格特质等等。

(三)研究关系的建立

为了能够选取到最有代表性和最有生命力的研究对象,研究预设了4项标准:家庭经济非常贫困、学习成绩优异、担任主要学生干部并且基本具备上述文献资料中所呈现出的贫困生的积极人格特质。根据目的性抽样,在Z大学辅导员的推荐下,预选出4名对象。经过初步的情况调研和访谈,通过强度抽样,最终确定了1名研究对象进行个案研究。

研究对象叫一晗(化名),来自徐州农村,父母靠种田为生,父亲腿脚残疾,有1个弟弟和1个妹妹,共5口人,家庭经济特别贫困。高考之后,因家庭经济困难选择就读高职院校,在校期间不断努力学习,成功升本进入南京Z大学就读。进校后努力学习,成绩一直保持在班级前3名,通过竞选担任班长,工作能力突出。研究者和接触过一晗的师生进行访谈,反馈有:一晗是一个坚强乐观的人,积极向上,认真负责,成熟稳重。通过前期资料的搜集,能够明确提炼出一晗人格中乐群性、有恒性、聪慧性和稳定性的积极人格特征,完全满足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预设。

(四)研究结果的效度检验

本研究主要采用深度访谈法收集资料。访谈的录音有280分钟,转录达4万字。在扎根理论的指导下,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分析,得出研究结论。录音转录材料和论文初稿都经过了受访者的审读,确认了其描述性效度。另外,研究者邀请了5名贫困大学生对论文初稿进行检验性阅读。检验项目包括:描述性效度,即本研究对于贫困大学生的积极人格特征的描述是否分析得当;推广效度,即本研究的结论是否能给多数贫困大学生以启示。检验采取5级评分。其中,5分为“最高”,4分为“偏高”,3分为“中等”,2分为“偏低”,1分为“最低”。本研究的描述型效度得分均值为5分,推广效度得分均值为4.3分。

(五)研究伦理

本研究严格遵循质化研究的伦理原则。在研究关系建立初期,与访谈对象签定“知情同意书”,并对其中内容进行解释和协商。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充分尊重研究对象的权利和自由,并对访谈对象姓名做了化名处理,研究报告的发表征得了访谈对象的授权。但是研究者表达研究意愿的时候,已经把研究对象归属于“贫困生”序列,而“贫困生”的标签可能会对研究对象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人格特质论

人格特质指一些持久而稳定的心理特点。人格特质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卡特尔。其中,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论是本研究中贫困大学生积极人格特质研究的理论基础。奥尔波特认为,特质是人格的基础,是心理组织的基本建构单位,是每个人以其生理为基础而形成的一些稳定的性格特征。奥尔波特将人格特质区分为共同特质(common traits)和个人特质(personal traits)。共同特质是人所共有的一些特质,所有人都具有的人格特质,人与人之间都可以在这些特质上分别加以比较;个人特质则是个人所特有的,代表着个人独特的行为倾向。

奥尔波特将个人特质视为一种组织结构,每一种特质在这个人的人格结构中处于不同的地位,与其他特质处于不同的关系之中。因而有三种不同的个人特质:首要特质(cardinal trait)指最能代表一个人的特点的人格特质,它在个人特质结构中处于主导性的地位,影响着这个人行为的各个方面。中心特质(central trait)指能代表一个人的性格的核心成分,决定着一个人的性格。次要特质(secondary trait)指一个人的某种具体的偏好或反应倾向,如偏好某种颜色的衣服,闲暇时喜欢做什么等等。

显然,某种特质是一个人的首要特质,但在另一个人身上可能就是中心特质,在第三个人身上却可能只是次要特质。

(二)积极心理学关于人格形成的理论

人格心理学关注的重点是人格和人格形成的问题,研究的方向集中在问题的形成和解决的方法上,忽视了对优良人格形成的研究。积极心理学则看到了这方面的价值,主张心理学去探索个人的积极品质,认为只有人所固有的积极力量得到发展才能减少或者抑制消极品质。

现阶段传播较多的人格心理学在本能和环境何者起决定作用的问题上倾向于强调人的固有先天特质,认为人格主要是由那些在不同的生活场景中结构和功能都不变的、主要由进化而形成的特定领域的机制所组成的,而环境在其中只是起到了“启动”的作用。积极心理学对此持有不同的观点,认为人格主要是在人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交互作用所形成的一个复杂的因果活动过程中得到了发展,内在因素、外部行为、社会环境三者是交互作用的。积极心理学强调,人的积极力量是人的积极人格的成长因素,主张通过对人格的分析来唤起心理学对积极力量的关注,并以这种积极力量来帮助所有人形成积极人格。

三、研究对象的积极人格特质

通过对访谈资料的分析,对研究对象做了如下的本土概念的提取。自我评价方面:没心没肺、坚强;对待“贫困”的问题:纠结、委屈、坦然面对、知足;成长经历方面:浑浑噩噩、害怕、找回自己、内疚、信念;对未来的规划方面:认清自己、面对现实。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在一晗的身上存在三个明显的积极人格特质:乐观进取、自信和知足,而其中乐观进取这种特质渗透在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一晗的行为。所以,可以将乐观进取归为一晗的首要积极人格特质。而自信和知足影响着一晗大部分的认知和行为应对模式,可以将它们归为一晗的主要积极人格特质。

(一)首要积极人格特质为乐观进取

每次一晗乐呵呵地出现在研究者面前,都像一个小太阳给周围带来了温暖。乐观进取是一晗的自我评价,也是一晗一贯对困难和压力作出的反应,更是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对一晗的最深印象(以下G为本文作者,Y为受访者一晗,全文同)。

G:如果让你评价你自己,你觉得你最大的优点是什么?

Y:乐观吧。

G:你能详细地描述一下吗?

Y:小时候因为不懂事,所以没心没肺,成天乐呵呵的。童年是在父母的疼爱呵护下长大,虽然父亲脾气不好,但我知道他是爱我的。我的成绩一直很好,是班里的班长,那时候长得瘦瘦弱弱的,但也像个小公主。所以在初中以前一直是没心没肺的,性格过活泼开朗。

G:初中之后怎么了?

Y:因为不擅长理科,而且初中我是一个人在外面租房子住,特别想家。还要一个人做饭吃,害怕打雷、害怕下雨、害怕交流,慢慢就把自己封闭起来了。后来,妈妈给了我一本日记,在日记上详细的写了她从认识我爸到我读初中时走过的路,为我受的气、挨的打,日记上每一个字都是她对我的爱。所以,后来再害怕的时候,我就看妈妈的日记,渐渐地找回了原先的自己。

G:之后还遇到过这样害怕的日子吗?

Y:再后来遇到这种时候,我就告诉自己,那种状态不应该属于我,我肯定可以找一条路走出来。我觉得只要心里面没有被打败,靠自己的一点点努力总会走过去的。

(二)主要积极人格特质为自信、知足

主要人格特质指代表个人性格的某个方面的特征,主要特质虽不像首要特质那样对行为起支配作用,但也是行为的决定因素。 相比“乐观进取”,一晗的“自信”显得不是那么与生俱来,一晗说“自信是可以慢慢培养的”,她也曾经有过自卑的经历,有过那种“从天堂跌倒地狱”的不适应,最终靠着坚定的信念勇敢的走出来了。她说自卑的感觉“很糟糕”,让人摸不到底,不知道该往哪里走,而自信的状态让她“知道该干什么,心里就会很充实,不会那么茫然了”。说到这些的时候,她的眼神亮晶晶的,充满了勇气和力量。

G:你觉得你的自信来源于哪里?

Y:应该是学习,还有对人生坚定的目标。

G:一直都是这样的状态吗?

Y:没有。初中时我很茫然,很自卑。因为在小学的时候,基本上就是班级前两名的样子,感觉到了初中之后,同学都是城里人,那么漂亮,成绩又好,我在班上算不了什么,一下子从天堂跌到地狱,找不到自己了,很自卑。

G:后来怎么找回自信的?

Y:就是学习成绩慢慢提高了,我心里就有了底,之后就找到了该往哪个方向走,自信心就一点一点地找回来了。

G:你真是特别棒!

Y:谢谢。我觉得不管周围人多么优秀、多么糟糕,你都要知道自己在哪里,认清自己在哪里,你的路在那里,要找对自己的路,坚持去走。可能目标很小,但如果你不朝着这个目标走,混乱起来你会变得更糟糕,别人会更看轻你。还不如普普通通的,做好自己的事情,慢慢地朝前走。

G:是的,对自己笃定的信念才会找到人生的方向。

Y:恩,我觉得一个人能力发展远远不如对自己有自信来得重要。

“与非贫困生相比,贫困生的自卑感有显著性”是绝大多数以贫困生为研究对象的论文均有涉及的。没有丰富的社会资源、充分的生活物资、各种艺术才能,贫困生会在生活和学习上畏首畏尾、觉得样样不如人。在这个问题上,相信一晗的心路历程能给大部分贫困生以很好的启示。

在“自信”之外,“知足”作为一个本土概念在访谈中出现了很多次。圣经中说“知足就是知道怎样过贫困(卑贱的意思)和丰裕的生活,无论是饱足、饥饿、有馀、缺乏,都可以随遇而安,满足地生活。”一晗的“知足”与其成熟度相伴而生,影响着她对大部分现实的认知和情绪反应。

G:她们(贫困生)可能不太想让别人知道自己是贫困生,不想公之于众的感觉。你也会有吗?

Y:我以前会有。记得小学六年级时,我爸老开着拖拉机拉那种特别大的玉石块,靠其挣钱养家。有时他顺道送我去上学,我特别怕被同学看到自己是坐着那种拖拉机上学的。后来长大了,就觉得是自己想不开,其实同学看到了也不会嘲笑我的,我的家庭状况本来就是这样子,后来慢慢就放开了。

Y:你是怎么放开的?

G:主要是长大了,觉得别人看重的是你个人,而不是你的家庭。别人跟你相处,喜欢的也是你这个人,不是因为家庭。把自己发展得更好一点,家庭没什么,我后来就是这样想的。

Y:有想过家里如果条件好一点,会怎样吗?

G:有时也想如果家里条件好一点,我能少受一些罪。但家里就是这样,我爸他就是这样的情况,这有什么办法。他嘴上不说,但我知道他心里爱我,我很接受我的家庭。我觉得相对于许多有钱人家的孩子,我活的挺知足的。

随着生理、心理的成长成熟,在对生活有所感悟之后,一晗开始理解和接受自己的原生家庭,她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对未来也有明确的方向。她说“我觉得考公务员和考研都不是我能做的,这些需要家庭背景和经济实力,对我来说没多大意义。我会朝着对我来说有意义的方向去努力”,她活得明白也活得“知足”。

四、研究对象积极人格特质的形成

根据积极心理学的人格形成理论,通过对资料进行类属型分析,本研究认为以下三个方面的积极力量在研究对象的积极人格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原生家庭爱的力量

贫困大学生大都来自农村或者城乡结合部,他们的父母受教育程度大都较低,不懂如何表达爱,导致贫困生体验到感官愉悦和心理愉悦的机会较少,很多贫困生很少体验直观的爱,也没有习得如何表达爱。而爱的体验是一种高峰积极体验,对积极人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一晗的成长经历中,迷茫失落、难受害怕时,母亲的爱给了她找回生活的信念。在一晗的访谈中,有2次提到了父亲的爱,一次是谈到开家长会的时候,一次是上大学要买电脑的时候。一晗说“他虽然不说,但我知道他爱我”,这种无言之爱给了她感动、力量,增加了情感体验,但对于一晗困难的克服、人格的塑造没有明显的作用。所以,热烈而显见的、明确而深厚的爱意对于积极人格的形成有显著的作用。

Y:我们喜欢吃的菜,我妈就说她不喜欢,以至于我长这么大都不知道我妈喜欢吃什么。只要我们喜欢吃,她就从来不碰的那种。

Y:我记得我妈屋的一个小柜里面都是我的东西。我在学校会给我妈寄贺卡啊,写信啊什么的,我妈全收在一起、放一摞。

Y:我初中住校那会儿有时候特别想家,我就骑一个多小时的自行车回家,第二天早上5点多就要起床去学校。早上起来就看到,我妈已经把早饭做好了,牙膏都给我挤好了,心里特别难受。

Y:妈妈给过我一本她写的日记。我知道她不容易,但不知道她那么不容易。那个日记本里的每一个字都是她对我的爱,我清清楚楚地记得她在日记的第一页写:因为有了你,我才没有白活。

一晗感受到了父母尤其是母亲给予的浓厚的爱,这些体验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给予了她直面问题的勇气和信念,对于一晗处理成长过程中的很多负性生活事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Y:那时(初中迷茫的时期)我突然意识到自己错了,不能再那样下去,我妈妈会伤心、会担心的。反正没有什么情况比我踩不到地面更糟糕了,所以那些日子一害怕我就看她写给我的东西,哭完之后就不那么害怕了,渐渐地开始找回了原先的自己。

(二)压力事件的直面力量

很多研究表明,贫困生体验到生活负性事件的数量远远超过非贫困生。负性压力事件的处理如果带来了无奈、自卑、失落等负性情绪,将严重阻碍贫困生积极人格特质的形成。大多数贫困生都会遇到两个生活负性事件即贫困和人际矛盾。一晗在面对这两类负性事件的时候,采用了直面问题的压力应对方式,处理得都非常成功,获得了相应的行为能力,非常值得广大贫困生借鉴。

关于贫困,一晗说“坦然面对,那没有什么”。贫困会带来很多的困难和不公平,很多学生因此而自卑、否定自我。并不是每个贫困生都能较为客观的接受家庭的贫困,如何引导贫困生正确认识“贫困”显得尤为重要。

G:你对于家庭困难这个事情怎么看?

Y:我小学时特别害怕同学看到我爸开拖拉机送我上学,后来慢慢不怕了,但心里还会介意。高三快毕业时要开家长会,我想了很久,对我爸说,你去给我开(家长会)吧。能感觉得到我爸挺高兴的,他很想去,但他还是没去,让我妈去了。他一次也没给我开过家长会。

G:所以高三那次你让你爸去开了?那次做了很长时间的心理斗争吧?

Y:我想了很长时间,我确定要这样做,这没有错。我就跟他讲了。他后来还是没有去。因为他没有去,我心里的疑问疙瘩还是没有放下。所以大一时,班里每个同学都要做个ppt并在班里演讲,是英文的。我的ppt就讲了我的家庭,我的爸爸。我记得当时我在台上哭了,那之后我心里就坦然了。我挣扎了那么多年,很累。一直刻意掩饰真的很累,伤口得彻底清理才能治愈。所以我想开了。也没必要向别人刻意表现出你怎样怎样,当别人想知道时,你可以告诉她。当别人不知道的时候,不要刻意表现或掩饰你家庭多么不好,坦然面对,那没什么。

关于人际矛盾,一晗直面矛盾,“心放大一点”。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北京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贫困对近半数贫困生的人际交往产生影响,使其不愿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生活相当封闭;有40%的贫困生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受到打击[4]。超过半数的贫困生有人际交往的困扰,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人际矛盾。通过搜集外部资料,发现老师说她能很好和同学相处、工作推进有效率;同学说她是负责任的班长、是热心的大姐。在访谈中,针对人际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一晗的处理方式和心得体会,能给广大贫困生以启示。

G:在人际方面你有遇到过什么困难吗?

Y:在专转本期间,就是我准备专转本考试的时候,因为有很多书要看,大部分时间在教室自习,而宿舍其他几个人都不考,所以渐渐的交往就少了。

G:是的,感情需要时间慢慢培养。

Y:恩,那时我感觉被孤立了。宿舍有一个女生一直跟我关系好,上课时我们经常坐在一起。有一次去上课,她要跟我坐一起,另一个女生把她喊走了。我当时感觉太过分了。

G:后来怎样了?

Y:后来我专转本考试成功,在qq空间里发表了一个说说。很多同学祝贺,她也留言了,跟我说对不起。我觉得这事儿就翻篇了。

G:那你觉得你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是什么?

Y:我觉得人与人之间,你对她好,她肯定也会对你好吧。就是在宿舍里面有什么活啊,你多干一点,苦一点累一点又不会怎样。

(三)自我评价的理智力量

经济贫困是贫困大学生的标签,这个标签是从原生家庭而来。很多贫困生否定自己的原生家庭,否定自己的根源,难以发展合理的自我评价。自我评价即人对自己的思想、动机、行为和个性的评价,其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个体学习和社会活动的积极性,也影响着与他人的交往关系。一晗对自身的定位有清楚的了解,有客观理性的自我评价,对未来也有明确的规划。

G:你对你的现状满意吗?

Y:我觉得我还是挺接受我现在的这种状态。不能给自己太多的压力,要平衡一点,多一点平常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就算拿不到奖学金也没有关系。我也不是很优秀,只是普通人。没有的方面也不能强求,没有这方面总得有那一方面。

G:对未来你是怎么打算的?

Y:根据自己的情况吧。今天中午,我在QQ上跟我表姐聊天,她让我考公务员。我一直没有这种想法,觉得对于我来说不现实。考公务员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也需要家庭背景支撑,对我而言没有多大意义。我会朝对我来说有意义的方面努力。

五、讨论

(一)研究对象积极人格是否是天生的

通过对研究资料的分析,研究对象的积极人格特质主要有:乐观进取、自信和知足。其中进取(性)和知足(对现实的满意感)都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是通过社会实践提炼感悟而来的,而乐观和自信与天性有很大相关。大部分积极心理学家认为,乐观虽然具有一定的天性成分,但人的本性只为乐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基准线。Seligman,Abramson等人的研究表明,乐观主要还是后天形成的一种人格特质,它虽然在不同的人身上存在着不同的表现方式,但大部分人都可以通过学习而形成“习得性乐观”[5]。一晗的体悟充分证实了这一点,一晗在成长中经历了从乐观到悲观再到乐观、从自信到自卑再到恢复自信的过程,其乐观、自信的积极人格特质是在生活实践的历练中形成并持久保持下来。

(二)贫困在研究对象的积极人格形成过程中所起作用

“贫困”这个社会学概念贯穿了本研究的始终,影响着研究对象的自我评价、求学过程和人际交往的方方面面。通过对研究资料的分析来看,研究对象小学阶段“害怕”被同学看到父亲,初中阶段的迷失自我,没钱吃饭的“委屈”等等都由贫困而起,让她产生了自卑、失落的体验。这些体验中包含着所有贫困生共性的成分,也是在很多研究里不断被提及的贫困生产生问题的根源。可以说贫困在贫困生积极人格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反作用力。研究对象通过改变认知(生活让我坚强)来获得满足感的情绪体验,通过行为训练(直面问题)来获得成就感的情绪体验,让消极贫困体验获得转化,从而习得了积极人格特质。

(三)贫困大学生积极人格塑造未来研究展望

本研究通过深描的方式展现了个案的积极人格特质,但这些积极人格特质不足以涵盖所有的积极人格特质,也不足以涵盖所有贫困生的积极人格特质。正如人格特质具有文化背景的特点,积极人格特质也会呈现出南北差异、城乡差异。个案处于大学期间,人格相对稳定,但没有完全成熟,如果能追踪个案大学毕业3-5年内的发展状况,将会提高分析的准确度。此外,本研究的分析是基于积极体验对于积极人格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的理论,而积极体验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关系未能深入研究。个人如何从社会环境中习得积极体验,并内化为持久的动力是本研究忽视的地方。鉴于此,未来的研究可进一步分析社会文化环境、积极体验和积极人格之间的关系,来进一步建构积极人格形成过程模型。

[1]翟帆.进一步加强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确保每个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辍学[N].中国教育报,2000-3-29.

[2] 孔德生.高校在校贫困大学生人格特征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3] 郑林科,惠笑吟.贫困生UPI分析:正性人格特征与负性人格特征[J].陕西教育:高教,2009(11):18.

[4] 张长伟.高校贫困生人际交往障碍的个案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24(5):27-30.

[5] 任俊,叶浩生.积极人格: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4(4):120-126.

(责任编辑:平和光)

A Case-study on Positive Personality Character and Formation for Impoverished College Students

GE Yingying1,CHEN Yi2,YANG Liping2

(1ZhongbeiCollege,NanjingNormalUniversity,Nanjing,Jiangsu210046,China;2NanjingNormalUniversity,Nanjing,Jiangsu210023,China)

Based on personality formation in positive psychology, the study analyzes the positive personality character and formation for impoverished college students with the method of depth interview. By the analysis, research object has developed a positive personality, optimistic and ambitious chiefly and confident and contented primarily. On the basis of genetic analysis, we found that power in love from original family, power of facing stressful things and power of objective self-assessment played a leading role in the process of positive personality formation.

impoverished college students; positive personality character; case study

2016-09-09

葛莹莹(1983-),女,江苏泰州人,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陈益(1969-),女,江苏南京人,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游戏心理学。杨莉萍(1965-),女,湖北宜昌人,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社会心理学。

G641

A

1005-5843(2016)12-0074-06

10.13980/j.cnki.xdjykx.2016.12.015

猜你喜欢
人格特质特质贫困生
人格特质对企业员工时间侵占行为的影响
文人的心理探索之“痴颠狂怪”特质
近视患者人格特质与近视矫正手术意向的关系研究
选择一张神奇的行为艺术照片,秒测你的真实人格特质
论儒家思想的宗教特质
人格特质与脑外伤偏瘫患者残障接受度的相关性研究
抓住特质,教出说明文的个性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