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子微
强化阅读提升中职生语文素养的研究
■吕子微
阅读是中职学校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阅读教育是中职学生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重要方式和手段。阅读者既可以学习领会新的知识为我所用,达到知识传承的作用,又能触摸作者的心情,掌握作者的整个创作过程,并能感同身受地体验,成为阅读者认知的有效手段。由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素养的缺失,有必要通过强化阅读来提高其自身的素养。强化阅读要依据相关的哲学依据展开,才能保证其阅读的有效性和效果评价。随着互联网的业已普及,我们也应该对数字时代的阅读进行指导,以保证阅读内容的严肃性和功能性要求。
在我国,不论是启蒙教育、自学,还是学校教育,自古就有阅读的传统。古代众多学者记录下了很多关于阅读的资料,并根据阅读的方式和内容编订了很多相关的教材。当代的职业教育也应该加强阅读在教育教学中的实践,来满足和实现学生知识学习和道德品行、文化素养的培养要求。古今中外的学者对于阅读的含义给出了多种不同的解释,但是在教育及学习的目标上基本是一致的。
(一)阅读是我国自古以来最重要的学习模式
我国古代的阅读学习是以诵读教学为主,时称“讽诵”。古代的学者对于阅读有详准的解释。《周礼·春官·瞽蒙》:“讽诵诗,世奠系。”郑玄注:“讽诵诗,谓暗读之不依咏也。”郑玄对“讽诵”的解读为“默读”;《南史·文学传·任孝恭》:“精力勤学,家贫无书,常崎岖从人假借,每读一遍,讽诵略无所遗。”这里记录的是反复地精读、背诵;明海瑞《兴革条例·礼属》:“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覆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在这里讽诵是指大声反复地朗读。凡此记载,都表明我国从古就有阅读的优良传统。
我国古代的教育,从启蒙教育开始就拥有一整套适合以阅读为核心的学习资料。从幼小孩童的蒙养故事、三字经、百家姓、急就章到青少年学习所用的各类散文、经典故事及后期的四书五经,都是以阅读为最主要的学习方式。
由于古代经典卷帙浩繁,阅读学习时不能逐一详读,因此需要对文字进行筛选,找到既涵盖历史又极具代表性的文字进行重新编订,以供学子们孜孜细读。历史上编订的类似作品如《古文观止》《古文释义》等,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扩宽了学生的丰富视野,成就了中华民族史上不计其数的文化名人。
(二)中等职业教育中的阅读与语文教学要求的关系
从义务教育的语文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中,语文早已经被定义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要求学生掌握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新版《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的课程性质与任务中提到了中职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在《大纲》的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结构、教学内容与要求、教学实施和考核评价等几个方面都对阅读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阅读势必成为中职语文教学的最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之一。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除了通过阅读来掌握现代文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及文言文阅读能力,对个人的修养及品德、个性和人格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在课程占比上,基础模块的阅读与欣赏占据了二分之一的权重,职业模块的阅读与欣赏也占据了三分之一的比例。因此,阅读教育是中职学生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成绩较为普通或较差,往往会形成性格的缺陷。同时,由于对学业的无望导致很多学生缺乏对未来前进的理想。此外,很多学生除学业外,家庭的各种复杂的变故也都对学生个人的价值观产生负面的影响,造成给了积极素养的缺失。
(一)中职学生知识能力的缺失
根据一份已获得的调查数据表明,中职学生在知识能力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缺失,学习水平较低,学生在学习动机、学习的情绪状态、用心程度、作业情况、压力承受、时间安排、缺乏组我测验能力方面存在严重的能力缺陷。这将导致学生在学习上始终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不能主动去选择有用的知识信息,无法用知识来丰富自己的头脑,直接导致文化素养的缺失。
在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学生在识字和书写的两个最基础环节中有很大的不足,学生写不出请假条,写不出申请、作文的人比比皆是,多数中职学生并没有达到大纲所规定的识字与书写能力。听记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差已成为中职学生语文素养的普遍现状。因此,目前当务之急是加强学生基础语文素养的重视和培养。
(二)中职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缺失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与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不断地进行着更迭式的变化。中职学生这个群体很容易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和新的生活方式,这必然会导致他们的价值观与传统学校教育环境下产生的价值观相扭曲。当前,能够有效影响学生价值观的的因素主要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
内因是影响一个人价值观和行为的最根本原因,外因也会影响内因。由于中职学生在初中阶段普遍学习成绩较差,该群体多数家长普遍有对孩子的学习提出过高的要求,学生长期生活在由学习成绩带来的相对压抑的环境中是可想而知的。同时,社会的负面性新闻层出不断,一次次地冲击和影响着学生正在成熟的人生价值取向。此外,家庭环境的中的娇生惯养、严厉管束、单亲家庭、孤苦无依等特殊条件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往往被负面情绪所笼罩。因此,中职学生的人生观有相当一部分处于负面情绪之下。这部分学生是学校教育亟待拯救的,而这种拯救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通过提高文学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素养。
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培根的这段话充分说明了阅读对于人素养的提高的绝对作用和特别效果。作为传承知识的文本,在人类文明延续上的作用是独一无二的,“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有人类历史以来,无数的历史文化名人及先贤,都拥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他们文通古今、学贯中西;他们生命不息、读书不止。由此可见,阅读是提升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最有效的手段。
若想达到在较短的中职生涯期间大幅度提升中职学生的语文素养,弥补其在人生观、价值观等多个维度上的缺失,锻炼学生的表达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养的目的,就需要强化中职学生的阅读,推动全员阅读在校园内的普及。
(一)全员强化阅读的含义及发展现状
所谓全员强化阅读是指全体师生全部参与阅读,规范阅读内容和篇目,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及作者背景的体验感悟和欣赏理解。全员强化阅读的范围以教材中所选的一般篇目为基本篇目,逐步扩展到中外经典名著,从经典小说、诗歌到其他形式的文学艺术作品,及至被社会大众认可的非主流作品。
当前,我国已经在高校开始推广全员强化阅读工作,教育部高教司已指定了大学生必读书目100部。目前,国内很多高校规定了必背必读的人文篇目,以通过全员强化阅读培养提高大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全员强化阅读并非国内高校的做法,国外的很多高校也有如此的规定。
(二)全员强化阅读的理论依据
1.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结构主义起源于上世纪初,提出者为法国的霍克,代表人物为维特根斯坦。结构主义认为,“事物的真正本质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我们在各种事物之间感觉到的那种关系”,“结构主义坚持只有通过存在于部分之间的关系才能适当地解释整体和部分”。结构主义哲学认为事物的整体功能大于其组成部分的简单相加。因此,在全员强化阅读教学中,要注意阅读文本的整体性原则。阅读是对文本符号、作者背景的理解和体验,而文本作为一个整体是相对稳定的系统。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学步骤中的解释、归纳、结构、主旨含义是一个分析文本整体的阅读过程和方式。但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告诉我们,这种结构主义的阅读模式具有封闭性的特征,过于强调绝对正确与绝对错误,人为的为之设立一个标准的固定答案,且与文本没有直接相关的其他内容无法引进到文本的解读中来,因而忽略了作为学习主体学生的存在,拘束了学生的思想自由,限制其创造性思维精神的培养与发展。
解构主义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代表人物为德里达。结构主义认为符号本身已经能够反映真实,对于单独个体的研究重要于对整体结构的研究。解构主义颠倒重构各种既有的语汇之间的各种关系,否定传统而产生新的意义,解构主义因此就具有了反传统、反权威的特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解构主义阅读方式强调文本的“历时性”,将读者本身融入到作者与文本的体系中进行创造性阅读,强调阅读中的个体差异。由此可见,解构主义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阅读能力,激发学生的优势与潜能。
通过以上文字,我们可以看到不论是结构主义还是解构主义都有自身的不足与局限性,任何一种方式都不能完美地对文本进行解读。因此,在阅读中要辩证地使用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具体操作中往往根据尊重文本的结构,重视读者的解构的阅读方式来指导阅读。
2.认知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发展初期,阅读就已经成为研究内容。当时的研究首先是在视觉对文本符号的扫描与接受方面,强调接收信息的准确性以及接受者对所接收信息的反应。当时的心理学家认为阅读是对符号操作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理解意义的过程。当然,这种意义来自于读者对于文本符号的视觉分析。
对于中文阅读的心理学研究最早起源于上世纪初叶,当时中国一批学者如刘廷芳、艾伟等开始在美国从事心理学研究实验。这两位学者主要从事汉字字形、音、义方面与认知关系的研究,但限于研究方向和角度的原因,两位学者并未有突出的研究贡献。上世纪60年,认知心理学产生并开始大发展,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认知。著名的心理学家Niesser(1967年)曾指出:认知是感觉的接收受到转换、简化、加工、存储、提取及使用的过程。认知心理学一直在尝试解决信息的接收、加工处理和输出之间的关系及影响的问题,这些问题就是阅读者的各种阅读行为问题。
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总数为6.88亿,其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0.1%。这些数据告诉我们,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阅读的主要媒介,人们越来越多地以互联网为平台进行各种阅读。据统计,我国超九成有数字化阅读行为国民是49周岁以下群体,中青年群体是数字化阅读的主力。其中,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21.70分钟,比2012年的16.52分钟增加了5.18分钟。
由于互联网的自由度较大,各种信息混杂,学生所需要强化阅读的文学思想类经典作品往往被言情、武侠、科幻等作品冲击,因此要对学生互联网阅读进行适当的监管,以保证阅读内容的严肃性和功能性要求。
晋江职业中专学校,福建晋江 362251)
(责任编辑:杨 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