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世潋(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重庆402260)
高职院校师生群体话语权博弈中的舆情引导策略研究
钟世潋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重庆402260)
[摘 要]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媒介生态环境的改变,使师生群体之间原有的话语权平衡状态被打破,这对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诱发、发酵和扩散带来了显著的影响。为了防范网络舆情风险的扩散,高职院校管理者应健全学生利益表达机制,阻断舆情扩散风险源头,构建全媒体校园媒介传播平台,提升校园媒体舆论引导力和师生群体媒介的素养,实现师生群体网络话语权的良性博弈,提升高职院校网络舆情舆论引导力。
[关键词]话语权 博弈 网络舆情 舆论引导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6.04.026
当前,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进步和学生维权意识的增强,百度贴吧、微博、微信等网络空间已成为学生利益诉求表达的主要平台和高职院校网络舆情集散地,交流与博弈也随之成为当下网络空间中高职院校师生关系的“新常态”。为此,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要切实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引导管理,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1]这表明,研究当前高职院校师生群体话语权博弈对网络舆情的影响,进而创新高职院校舆情引导策略,牢牢掌握网络空间中的舆论引导权,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与感染力,是高职院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师生之间的沟通鸿沟逐渐扩大,师生群体之间的话语权博弈从现实转向了网络空间,话语权博弈的实质已从过去单纯的话语博弈转变为舆权博弈,这些转变对网络舆情的扩散和引导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师生话语权博弈从现实走向网络空间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信息的传递和获取越来越快捷,越来越多的网民借助网络表达自己对社会的认识、态度和意见,网络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2],百度贴吧、微博、微信等新兴传播媒介的发展使得网络空间超越了实体空间,成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师生群体交流与博弈的“主战场”。
长期以来,在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师群体的话语权是通过制度规范赋予的,这种制度赋予的话语权,使得教师群体长期在师生话语权博弈中占有优势地位,甚至导致了教师群体单方面进行思想灌输和学生群体被动接受教育灌输的尴尬局面,也导致师生群体之间的话语权博弈处于一种单向、失衡的状态,教师群体话语权的膨胀和学生群体话语权的缺失使得两者之间出现了沟通的鸿沟,严重影响了学生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和教育目标的实现。可以说,在传统媒介生态环境下,教师群体在话语权博弈中处于垄断地位,控制着舆论的引导权。
然而,随着全媒体时代信息交互性的显著增强和信息发布门槛的降低,以往受制于人际交往空间和人际关系网络的话语传播模式被打破,师生群体的话语权博弈从实体空间走向了网络空间,因为网络空间中的话语表达具有话语空间的虚拟性、话题领域的广泛性、话语者的匿名性、话语的自主性和话语的公共性等特点[3],这使师生群体的话语权得到最大程度的彰显,极大地冲击着原有以教师群体为中心的话语体系,不仅突破了传统媒介生态环境构成的话语权力分布和舆论环境,也导致话语权博弈的“局中人”——教师群体与学生群体关系的日趋紧张、信任指数不断下降。因此,网络空间中师生群体话语权博弈态势也成为衡量教育公共领域话语权的重要指标。
此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以网络作为传播和交流的媒介,由于在网络这一虚拟空间内,舆情表达主体往往以匿名或代码的形式出现,其身份、性别、社会角色等都被一系列的计算机符号所隐匿[4]。在网络空间内,大学生舆情的表达摆脱了现实社会的诸多限制,使其内隐在心中的意见、态度、情绪能更好地得到了表达,也改变了过去师生群体网络话语权博弈中单向、失衡的状态,打破了教师群体对话语权的垄断,甚至在网络话语权博弈中处于暂时优势地位。
为此,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牢牢掌握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权、话语权,必须要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师生群体话语权博弈从实体空间转向网络空间的背景下,以往通过制度规范赋予教师群体的话语权,在新媒介生态环境下面临着被消解的挑战。所以,了解师生群体网络话语权博弈的实质成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关键。
(二)师生群体网络话语权博弈的实质
话语权是指一种信息传播主体潜在的现实影响力[5]。作为对舆论和话语控制而促生的话语权,是公众利用媒体对其关心的国家事务、社会事务以及各种社会现象表达意见和提出建议的一种权力。然而在新媒介生态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不是被制度规范赋予的,网络话语权的获得与强弱变化必须依赖参与主体一系列话语权策略的运用。正如福柯所言:“(话语)权力不应被看作是一种所有权,而应被称为一种战略;它的支配效应不应该被归因于占有,而应归因于调度、计谋、策略、技术、动作。”[6]
因此,师生群体在网络空间中所进行的话语权博弈,其实质是教师群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舆权博弈,又称为舆论主导权博弈。在师生群体的舆论主导权博弈过程中,当一则原本仅与个体相关的事件,通过网络跨越了群体传播的边界,进入大众传播成为媒介事件后,将扩散成为网络舆情。可以说,高职院校的网络舆情是高职院校师生话语权博弈的延伸。
由于在高职院校师生话语权博弈中,存在着“马太效应”,即高职院校师生群体在话语权博弈中很容易产生强势方与弱势方的分野,结果是弱势者的诉求和权益得到支持或伸张,强者的利益受到贬斥和打击,从而导致话语权的真正失衡[7]。在网络空间中,强者的情绪必须和弱者联接,否则就没有舆论的正当性。正因为教师群体在师生关系中属于强者,而在社会地位上又不属于强者,这样的反差错位常常造成认知的错位,再加上各种社会矛盾的转嫁,使得教师近年来经常未能主导高职院校网络舆情事件话语权的走向,网络舆情扩散的风险加大。在此背景下,了解和把握师生群体网络话语权博弈对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影响,对于高职院校网络研判与处置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当前,高职院校师生话语权博弈的常态化空间逐渐从现实转向网络,这对高职院校的网络舆情产生了重要影响。由于网络舆情在一定程度上是师生对校园内外热点事件态度、观点的映射,通常是社会生活或校园生活中的各种新问题、新现象和新变化等师生所关注和思考的焦点。由此在网络舆情的传播扩散过程中,师生群体对校园内外热点事件存在态度、观点的不一致会导致舆论主导权争夺,进而产生话语权的博弈,从而诱发网络舆情。
1.师生群体网络话语权博弈会诱发网络舆情。网络舆情是社会存在在网络空间的映射,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直接表现形式。在师生群体传统日常沟通交流活动中,教师群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信息传播很容易反映出群体意见的一致性。然而进入网络空间后,教师群体与学生群体的主导地位发生了转换,学生群体逐渐在网络空间的话语权博弈中占具了优势,引发了舆论主导权的争夺,使教师群体的权威受到了挑战,进而导致教师群体与学生群体之间沟通障碍的生成,为网络舆情的诱发提供了“引爆点”。
此外,在师生群体在网络话语权博弈过程中,双方为抢占舆论引导的主导权,对事关群体重大利益的问题表现出非常强的“议程设置能力”,使其他网民受到碎片化信息的刺激,在网络上的进一步渲染。但教师群体由于话语权的弱化,对舆论引导“力不从心”,无法对碎片化的信息进行整合,导致网络话语权博弈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引发了网络舆情。所以,师生群体在网络话语权的博弈会使教师群体与学生群体之间产生沟通障碍,颠覆传统意义上师生“上传下受”式的信息传播模式,打破了教师群体在网络空间中的话语权垄断,诱发了网络舆情。
2.师生群体网络话语权博弈导致师生群体“交流的无奈”。J·D彼得斯在《交流的无奈》一书中,对“交流”进行了深刻的理论阐述,他强调,交流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与内心经验的分享,交流似乎可以实现多重愿望,但也存在多重障碍[8]。J·D彼得斯对“交流”思想的研究,揭示了一个道理:即任何对“交流”的研究,必须考虑交流双方的立场、观念、语境以及作为交流中介的媒介手段等。这表明,网络空间中师生群体话语权博弈造成的沟通渠道不畅,会推动网络舆情的进一步发酵。
在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师生群体由于网络话语权的博弈,导致沟通鸿沟不断扩大,其原因就在于教师群体仅仅满足于与学生群体的单向沟通,并不关注和重视学生群体的反馈信息,甚至缺少反馈渠道,这就导致教师群体无法及时有效地获得学生群体的反馈意见,无法与学生群体开展有效的沟通交流,在网络舆情发酵的过程中,教师群体无从了解学生群体的真实想法,从而导致某一普通舆情在“不知不觉”中进一步发酵升级。
3.师生群体网络话语权博弈会导致高职院校网络舆情流变。网络技术的进步为高职院校学生利益诉求的表达提供了重要的载体,但在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部分教师未能基于学生的利益诉求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甚至在师生群体网络话语权博弈中缺乏舆论主导权,进而导致关注焦点的转向、衍生话题的出现,导致网络舆情出现议题的流变。
通过对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百度贴吧进行了数据收集与分析,并对所收集的547个主题帖进行了分类统计分析,发现师生群体网络话语权的博弈在校园网络舆情扩散过程中会使网络舆情的议题发生流变,师生群体网络话语权的博弈作为校园网络舆情扩散的助推力,在校园网络舆情扩散过程中会使校园网络舆情关注焦点发生转向,事态发展超出舆情管理者的控制,出现衍生话题。在此过程中,教师群体因为在网络话语权博弈中缺乏舆论主导权,无法进行有效的舆情引导,致使网络舆情进一步扩散,甚至发生关注焦点的转向和出现衍生话题,增加了网络舆情引导的难度。
随着师生群体网络话语权博弈的流变,师生关系趋于紧张,形成了非常适合舆情产生和扩散的舆论环境,导致高职院校舆情风险不断蔓延。所以在师生群体网络话语权博弈过程中,必须实施有效的舆情引导策略,消解网络舆情扩散的风险,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1.健全学生利益表达机制,阻断舆情扩散风险源头。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介在我国的迅猛发展,网络舆情开始影响着高校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地位和作用也日渐凸显。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全媒体时代,由于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在现实层面的不畅通,而教师群体对网络话语权引导缺乏主动权,使得部分高校学生聚集在网络舆论场域,进而发生网络群体性舆情,一旦高校网络舆情传导到现实生活,容易造成学校和学生之间关系的对立,甚至发生群体性事件。
如何对高职院校网络舆情进行有效引导,应从其源头出发,通过健全学生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及时有效地纾解师生群体的因网络话语权博弈造成的沟通障碍。因此,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引导要健全师生利益诉求表达机制,为师生群体提供畅通师生沟通交流的渠道,使师生群体各种负面情绪、消极态度能够得到及时的宣泄与释放,并强化师生之间的人际传播,要鼓励师生采用多种多样的人际传播方式进行沟通,增进彼此信任。高职院校也可以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传播媒介,就高校热点事件、争议性话题、真相不明的事件进行第一时间权威发布,并进行沟通、交流,消除疑虑,建立互信。
总之,高职院校可以通过综合利用多种传播类型促进师生群体相互间的交流,利用多种多样的校园媒介,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师生利益表达能够畅通无阻,及时纾解被积压的负面情绪,从源头上阻断高校舆情风险的产生。
2.构建全媒体校园媒介传播体系 提升校园媒体舆论引导力。构建全媒体校园传播体系,主要是在新媒介生态环境下,利用新媒体的影响力和传统媒体的专业性,实现媒介间的议程设置,从而实现网络舆情的有效引导。
由于当前部分校园媒体贴近性不足、可读性不强,导致学生对校园媒体缺乏了解,对校园新闻存有排斥心理,造成校园媒体与受众市场分离。而“使用与满足”理论则把受众看作是有特定“需求”的个人,把受众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如果受众不能从媒体得到“使用满足”,那么就会放弃接触该媒体。在师生群体的网络话语权博弈中,学生群体如何能够接受板着面孔说教或随意摘编的敷衍?教师群体在与学生的网络话语权博弈中处于尴尬的境地就在所难免了。
由于当前高职院校的青年学生还处在心理学所谓的叛逆时期,他们对于学校的硬性宣传多表现出反感的情绪和态度。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网络舆情引导中,需要在立足校报、校园网和橱窗等传统媒体的基础上,运营好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使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互借力,把舆情引导隐藏在信息之下,再通过全媒体校园媒介传播平台传递出去,这样才能有效地降低网络舆情的扩散风险。
此外,在全媒体校园媒介传播体系的建设上,要注意新闻语言,网络语言和版面语言的使用,在增强视觉冲击力的同时,让新闻报道呈现出细节感和人文关怀,增加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的比重及和学生相关的新闻比例。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群体在师生群体网络话语权的博弈过程中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真正实现网络舆情的有效引导,防止网络舆情风险的扩散。
3.提升师生群体媒介素养防范网络舆情风险扩散。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判断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作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应用的能力[9]。当前,媒介素养己经成为高职院校青年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培育和提升高职院校青年学生与时代相适应的媒介素养,是提升高职院校舆论引导力、实现师生群体网络话语权良性博弈的关键。
网络舆情风险的扩散是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在网络话语权博弈过程中无法合力的结果。高职院校青年学生因为自制能力相对较差,对部分碎片化信息缺乏独立的判断,而容易陷入“从众效应”。社会现象往往存在复杂性,不能单纯从表象来评价和推断信息的本质。高职院校青年学生需要提升对信息的甄别能力,学会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看到信息背后的本质,摒弃流于表面和情绪化的谩骂,以及跟风式的意见表达。这样才能避免网络舆情风险的进一步扩散。而高职院校教师兼具受众和传播者的双重角色,其不当言论对网络舆情的扩散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所以,高职院校教师需要提升其网络媒介素养,遵守网络道德,自觉规范网络行为,掌握网络媒介传播规律,提高网络媒介信息的应对能力,充分挖掘网络媒介的育人功能。
此外,高职院校还应建立一套科学的媒介素养教育督导和管理体制,编制媒介素养教育实施方案等,并邀请业界人士开展现场讲座,学会利用媒介参与传播,理性发声,杜绝谣言滋生,预防高校舆情风险的升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EB/OL].http:// www.gov.cn/xinwen/2015-01/19/content_2806434.htm.
[2]叶春涛.网络社会视域下党的执政能力面临的挑战与应对[J].中州学刊,2009(2):20-21.
[3]施琳玲.网络空间医患话语权博弈现象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2.
[4]明义敬.论高校网络舆情视阈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D].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10.
[5]马莉.论网络环境下的话语权实现模式[J].兰州学刊,2010(10):7.
[6]陈炳辉.福柯的权力观[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84-86.
[7]杨永军,张彩霞.转型期社会舆情的传播规律与特征[J].山东社会科学.2012(12),82-83.
[8]J·D·彼得斯.交流的无奈[M].何道宽译.华夏出版社,134-135.
[9]张斯民,刘飞.网络与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 (1),27.
(责任编辑:向欣)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6)04-0118-04
[收稿日期]2015-10-29
[作者简介]钟世潋 (1984-),男,汉族,江西兴国人,硕士,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研究方向: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理论、新媒体传播。
Research on the Strategy to Guide Public
Opinion in the Right of Discourse Rights in Network Game Theory
ZHONG Shilian
(Chongqing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Chongqing 402260,China)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bile internet has brought changes i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media and it has broken the original discourse rights balance between group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in addition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evoked,fermentation and diffusion brought significant influence.In order to prevent the spread of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risk,the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perfect the mechanism for expressing the interests of students,block public opinion diffusion source of risk,construct the campus media communication platform,to enhance campus media guide and students media literacy,only in this way can we achieve the benign game among the students and the teachers of the right of discourse rights in network,and enhance the guiding force of public opinion public opinion of network in vocational college.
Key words:discourse rights;game theory;internet public opinion;guidance of public opin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