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狗包弟》文本研读综述

2016-03-02 21:32王晓颖
现代语文 2016年16期
关键词:巴金

○王晓颖



《小狗包弟》文本研读综述

○王晓颖

摘 要:《小狗包弟》是巴金晚年的散文作品,2006年收入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学界对于该文本的研读。

关键词:巴金 《小狗包弟》 文本研读

《小狗包弟》是著名作家巴金晚年所著文集《随想录》中的一篇散文,于2006年收录为人教版高中必修一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它通过描写一只名为“(斯)包弟”的小狗的遭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文革所“造就”的特定的社会状况,深切地表达了作者的怀念之情与忏悔之意。全文语言质朴,叙述平实,有人称之为“不是巴金晚年最好的作品,却是最值得分析的文本之一”。[1]

学界对于《小狗包弟》的文本探究多集中于其写作手法及主旨大意,少数学者对其修辞艺术进行了评析,也有学者对于上述某一个或几个观点提出了质疑。

一、写作手法

谢冕先生在推荐意见中说:“《小狗包弟》是一篇因小见大,通过小动物讲大时代的具有巨大概括力的文字。”[2]与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则“建议”《小狗包弟》一文给学生作文的启示之一是:训练眼力,以小见大,从细小的事物中发现社会变迁大众命运的痕迹等。[3]

细节描写也被部分学者给予关注,认为其意味深长[4],并列举出两处容易被忽视的细节:一是“小孩打狗”,它体现出了文革给整个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5],这无疑加深了文章思想内容的深度,并为我们多元解读文章主旨提供了思路。二是“隔壁工商业者被抄家”,它配合“艺术家和狗的故事”勾勒出了一幅相对丰满的时代背景图,具有某种时代的政治代表性[6],这对于理解文章内容大有益处。

巴金曾主张文章的写作应是“无技巧的技巧”, 即指不要卖弄,不故弄玄虚,不堆砌词汇,不故意使用什么写作手法,而是用极为简练而平实的语言行文等。何思玉认为文章虽采用预叙、主客体相融汇、灵魂法庭的自我审判等写作技巧,却自然天成,没有人为斧凿的痕迹,这便是“无技巧的技巧”的典范,也是最大的“技巧”。[7]

庄宽对文中的几处对比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比如温情、忠诚的“狗”与冷酷、自私的“人”的对比;死于直接暴力的“狗”与死于“莫须有”的“包弟”对比;原有的安逸幸福生活与未来丧失尊严的艰苦生活的对比;昔盛今衰的花园的描写,[8]这些都有助于读者理解文章,感受作者的情感起伏。

二、修辞艺术

谭雪纯论述道:《小狗包弟》以“人”与“狗”互为镜像的修辞叙事逼近道德自责和道德追问主题,通过叙事造势,为小狗包弟出场创设修辞情境。正常生活秩序和非理性社会秩序中包弟的命运,构成“包弟”向“包袱”转换的修辞情境。“包袱”自身的修辞语义暗转,推动叙事由政治话题向道德话语逼近。同位短语“小狗包弟”的修辞化分离,在不是“小狗”而是“包弟”的主观认定中被人为拆解。肉身被解剖和灵魂被解剖的认知同构,是“我”变成“包弟”的修辞推理依据。从灵魂被解剖到自我解剖,在“我”对“包弟”的心灵欠债中,道德自责和道德追问的主题指向趋于明朗。[9]

王彩着重提到“包弟”这个狗名的修辞设置,由“斯包弟”到“包弟”,这决不是对狗名的简单化缩略;而“狗”与“包弟”的多次概念对换使用,也决不是作家无意识的语词排列它们实际上是作家的又一个修辞运思。作家的修辞旨意在“狗”与“包弟”的多次交替运用后有意停留在“包弟”这一词面上,并延续到收篇有意隐去话题中心“包弟”的致歉性语境当中。[10]

张金发认为,作者的角色在场产生了隐形效应[11],读者对于文章的接受与解读首先是对巴金的接受与解读,即“包弟”是巴金的包弟,由于巴金的身份与时代性特征,使得《小狗包弟》产生了阅读效应,也因此体现出了修辞技巧层面的“无技巧的技巧”。同时,修辞场中接受者的经验认同也对修辞效果产生了明显的影响[12],使得读者从精神构建层面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文章。

三、主旨探究

巴金老人满含歉意的忏悔与严于、勇于解剖自己的行为是绝大多数研究者都解读出的文章主旨之一。巴金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的良心”这不仅是因为他的歉意,而是歉意背后的行动(即忏悔)以及其对于社会、人性等更深层次的思考与启示。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他们各自的观点。

王敬敏认为,本篇文章的主旨与巴金在《探索集后记》中呼唤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不允许再发生那样的浩劫!世间应充满人性,不应该践踏无辜的生命!”相同,不同的只是表达的形式,这是针对病态社会开出的心灵药方。[13]

董奇峰认为,老人深刻地反思了“文革”悲剧的深层原因:无数人由于奴隶意识而导致的放弃思考,放逐自我,从而对专制、对强权、对暴力的服从和驯顺,于是自觉地沦为恶势力的帮凶。[14]悲剧不能转化为悲剧意识,再多的悲剧也不能净化民族的灵魂这才是真正悲剧的悲哀。[15]

曲竟玮通过对文章横向与纵向的分析,认为“您的小狗怎么样了”这句话是文章的结构核心,产生了一种直逼人心的强烈的效果,也昭示着文章的主题是人道主义。[16]

艾会波认为创伤、忏悔和怀念是构成文本的三种情感元素[17],因为创伤而忏悔,在忏悔中回忆,在回忆时怀念。不仅怀念小狗包弟,也怀念夫人萧珊以及曾经平静而幸福的时光。

四、文本质疑商榷之处

董奇峰对于《教师用书》中认为文章开始讲述的艺术家和狗的故事只是个引子,“借以带出小狗包弟的故事[18]”这样的判断和界定,认为其是可以商榷的。他认为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和包弟的故事发生于相似的背景中,又是相似的结局,作者生发的感慨一致,所以并无“引”意。并且,艺术家与狗的故事也很难“以小见大”地展示所谓“文革”的暴行,比起当时被冠以莫须有的罪名而死于非命的很多人而言,艺术家的遭遇是再平常不过的。而这个故事在全文中的作用应该是通过“人”与“狗”的鲜明对比说明文革时期“人不如狗”[19]。

谭雪纯通过对关键词修辞义素的分析和文本的解读,认为《小狗包弟》的主题指向在心灵欠债的忏悔和追问中完成,是有深度和难度的修辞设计,文章结尾的一句“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的思想忏悔,让人觉得提升乏力,是有些失之浅表的呼喊,并认为与其全文在向包弟“表示歉意”的不温不火中弱收,不如索性承接“我变成包弟”的生命痛感,在冷叙述中收束[20]。

注释:

[1][9][20]谭学纯:《巴金<小狗包弟>:关键词修辞义素分析和文本解读——兼谈文学修辞研究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第16-22页。

[2][13]王敬敏:《自我解剖与生命救赎:<小狗包弟>主题解读》,语文天地:备课参考,2012年,第7期,第12-13页。

[3][18]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①必修教师参考用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2007年版。

[4][5]郑伟:《对<小狗包弟>中两处文字的细度》,教研天地,2013年,第7期,第55页。

[6]张婧:《依托文本,解读细节——<小狗包弟>教学设计》,考试周刊: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年,第60期,第32页。

[7]何思玉:《“无技巧的技巧”的典范——读巴金的<小狗包弟>》,中学语文,2011年,第28期。

[8]庄宽:《美在相映间——<小狗包弟>备课札记(一)》,新课程学习,2010年,第8期,第154-155页。

[10]王彩:《巴金<小狗包弟>修辞艺术漫谈》,琼州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第125-126页。

[11][12]张金发:《从文本语言到人的精神构建——巴金<小狗包弟>之广义修辞解读》,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2期,第88-89页。

[14][19]董奇峰:《对<小狗包弟>几个问题的探究》,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2年,第33期,第62-64页。

[15]朱学勤:《风声·雨声·读书声》,北京:三联书店,1994年版。

[16]曲竟玮:《<小狗包弟>结构与主题的多重分析》,语文学习,2013年,第4期,第48-50页。

[17]艾会波:《在创伤中忏悔 在忏悔中怀念——重读<小狗包弟>》,语文建设:课文新解,2008年,第7期,第82-83页。

(王晓颖 甘肃兰州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730070)

猜你喜欢
巴金
《人格的发展——巴金传》(评传)
巴金在三八线上(外四篇)
不愿意让他们等我
一生
巴金的“不在意”
巴金的“不在意”
巴金人物轶事——因书得爱
巴金人物轶事——嗜书如命
小巴金“认错”
向巴金学习讲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