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云柯 钦 朔 陈 艺 马晨晨 闻加祥
(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广告与传播学系)
浅谈社交媒体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蒋云柯 钦 朔 陈 艺 马晨晨 闻加祥
(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广告与传播学系)
如今,社交媒体已经渗入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方面,社交媒体成为他们了解社会,获取社会经验的途径;另一方面,由于心理与行为能力等尚未完全成熟,社交媒体对大学生社会化也产生诸多负面影响。
社交媒体;大学生;社会化
社交媒体的出现带来了全新的社交体验,改变了人们长久以来的社交习惯。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通过社交媒体来认识自身及周围的世界。[1]有数据显示,30岁以下的社交媒体使用者占到了用户总数的59.2%,年轻人是中国社交媒体使用的主力军。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社会行为方式,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的过程,是人和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在社会化的过程中,社交媒体是重要的路径,主要起到联系个人与社会,促进新联系建立的作用。
大学生涯不仅意味着知识水平的提升,同时也是从青少年到成年人、从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到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渡阶段。据CNNIC的调查显示,截至2015年11月,20~29岁年龄段社交用户占32.9%,在整体人群中占比最大;其次是19岁以下用户,占26.3%;同时,在校学生在全体社交应用用户中占到了9.8%[2]。由此可以看出,目前,青少年及青年用户是社交媒体使用的重要力量,社交媒体也事实上成为大学生社会化重要的路径依赖。
在成为成熟的社会人的过程中,大学生有着更为强烈的认知需求与个人整合的需求。同时,在社会关系的建立与维持上,大学生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来自家庭的影响有所减弱,而来自社会群体的影响却日益增强。
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交媒体信息量大、选择自由度高、互动性强的特点就使社交媒体成为大学生与学校以外的广泛世界相连接的有效载体。社交媒体承载的庞大信息量,为大学生留下了充足的自由选择的空间,满足他们对于认识世界、加强人际联系、缓解负面情绪等不同方面的需求。
2.1积极影响
2.1.1学习
社交媒体在大学生使用的过程中看似只是一个提供信息的平台;但是,社交媒体实际上成为了大学生社会化的催化剂。尤其在移动终端普及率极高的今天,它为大学生获取信息、自主学习、自我表达提供了快捷便利的渠道。正是由于输入与输出的交替进行,大学生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
2.1.2适应
巩固旧有的人际关系并建立新的联系也是大学生认知自身社会角色、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任务之一。
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来看,大学生仍然处在由青少年向成人过渡的阶段,从相对简单的以学习、家庭为中心的生活到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社交媒体在这一过程中的纽带和催化剂作用就在这些新旧人际关系的维持与建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调查显示,社交应用的联系人中,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同学、同事占比最高,都在80%以上;其次是亲人或亲戚,关注比例为79.7%,教师/领导的关注比例为62.4%。[3]从中可以看出,维持、巩固已有人际关系是人们使用社交媒体的重要原因,在网络社交环境中,基于强关系的熟人社交仍然是主流。
由于移动终端的普及,加上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广受欢迎,社交媒体成为了大学生人际关系构建的重要工具。一方面,他们通过社交媒体巩固与家庭的联系,保持自身在家庭生活中所处的位置,明确他们作为子女的社会角色;另一方面,大学生利用社交媒体建立并深化他们与同辈群体间的联系,形成小的圈群,起到在正式进入社会之前的预演作用。
2.1.3互动
河南一林造纸厂原废水处理采用Biolak工艺,设想可以利用Biolak工艺作为混凝-加核絮凝组合工艺的后续处理工艺。实验中,利用活性污泥法作为混凝-加核絮凝组合工艺的后续工艺对废水可生化性加以验证,实验结果见图5。
社交媒体的允许用户生产内容的特点为大学生表达自我、创造新的社会文化提供了良好的渠道;并且由于社交媒体是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生产与交换平台,大学生极易因不同的兴趣爱好或利益诉求形成圈群。这些圈群内的信息流动具有小圈化、强关系的特点,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关系密切。
以微信为例,除即时交流外,微信中的信息流动主要集中在朋友圈。由于微信朋友圈仅对好友可见,并且还有屏蔽功能,这些功能使朋友圈处在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交界地带,保障了信息仅在熟悉的小范围内传播,在较为亲密的互动中加强已有联系,并在圈群中相互传递、相互影响。这样的情况在社区类社交媒体中也有所体现。
2.2消极影响
2016年全球调研巨头凯度集团的《中国社交媒体影响报告》指出,认为社交媒体没有任何负面影响的人从去年的18%下降到了14%。社交媒体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总体上有积极的作用,但其负面影响也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
2.2.1负面价值观
社交媒体上充斥了各种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的负面价值观,潜移默化地侵蚀大学生的心灵。由于社交媒体的开放、兼容,为各种利益集团代言的负面价值观层出不穷。这些负面的价值观都经过精心的包装,对于正在成长阶段的大学生,具有很强的煽动性和欺骗性。
2.2.2脱离现实
社交媒体的虚拟性,让大学生对现实生活产生严重的隔离感。具体表现为:不关心社会的发展,不关心他人生活,降低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回避本应承担的各种社会角色,社会责任感缺失等。对现实生活的隔离,将对他们的行为方式产生不良的影响。
2.2.3认知偏差
由于社交媒体管理上的漏洞,使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出现偏差。一方面,在社交网络的运用中,大学生对个人的隐私和信息安全防备松弛,不法分子乘虚而入;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对社会的整体认识,社交媒体对个体事件的放大,将会严重影响大学生们对社会的认知方式。
2.2.4过度依赖
对社交媒体的心理依赖,打乱了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节奏。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现在大学生花费在手机上的时间,普遍超过花在纸质书籍上的时间。对社交媒体的过度依赖,已经严重的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行为和健康。
鉴于社交媒体在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中正反两方面的重要的影响,不论是大学生本身,还是从社交媒体,或者是更为广泛的社会环境,都有值得完善的空间。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从政府管理的层面上来看,对于社交媒体的管理,建议提升到法律的层面,从根本上抑制社交媒体的野蛮生长。应该看到,在这个方面,政府管理部门已经跨出了可喜的一步。但总体来说,管理的力度还跟不上现实的需求。
(2)从媒体的自律层面上来看,社交媒体应努力在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间取得平衡,加大对信息的把关力度,从源头上根本杜绝虚假信息、煽动性言论等不良信息。
(3)从学校引导的层面上来看,建议开设媒介素养专业辅导必修课程,通过强化媒介素养,帮助大学生在社交媒体的运用中,建立自我保护的心理屏障和应对策略,确立符合社会法律和道德规范的行为方式和认知方式。
(4)从自我净化层面上来看,建议大学生在接触新世界、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全面提高自身素养,避免因自控能力不足,深陷虚拟世界与虚拟关系难以自拔。同时,通过对社会的深度参与,全面、系统地认知社会,不轻易被错误的东西迷惑和误导。
社交媒体无疑是一种特殊的工具,工具应该为我所用,而不能我为工具所用。工具如何为我所用,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人们不断地去实践和探索。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第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