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念东
《师说》“受”字探析——兼与金卫、张广泽、陶西坤三位老师商榷
○曾念东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选录的唐代韩愈《师说》一文,“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中“受”字注解与用法令人费解,存在争议。人教版对“受”字意思的解释正确,但“受”不是通假字,应为古体字,“受”字运用体现作者用字精准,说明其教育理念先进。
《师说》 传道受业 受 注释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韩愈《师说》中阐述老师职责与作用的一句,其中“受”字注解与用法令人费解,存在争议。笔者试就此做些探析,以期方家指正。
课文(人教版)对此句的注释为“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显然,对“受”字解释为“教授,授予”的意思,在此与“授”字同义,其他版本的教材也基本如此解释,但江苏省南通市第三中学金卫老师提出不同的解释,认为“受”是“习学”“承继”之义, 而非“授”之通假。陕西吴起高级中学张广泽老师认为应解释为“领受、接受”,整句解释为“老师,是(学习者)用来传承儒道、领受学业、解决疑惑的工具”。南京程桥高级中学陶西坤老师也认为,“受”与“授”不同义,“受”应理解为受事者一方,领受、接受之意,与“传”同义。
笔者对三位老师的解释不敢苟同,认为教材的解释正确。因为从字源角度探析,甲骨文只有“受”字,没有“授”字,从甲骨文的形体看,“受”字上下各一只手,中间为一只舟,是一手“授”一手“受”的意思,本义指互相交付,包含施与受两个方面,既有“接受”也有“给予”的意思。这一现象在训诂学里称之为施受同词,施受本是两回事,但古人用同一词表示,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因能而受官”,这里“受”就是“授与、给与”的意思;《论语·乡党》:“康子馈药,拜而受之”,这句“受”字就解释为“接受、领受”的意思。
“授”显然为后起的分化字,是在已有两只手的基础上再加“手”旁,表示“给予”,分化了“受”字“给予”这一义项,所以《汉语大字典》“受”第②项注释为:“授予,付给。后作‘授’。”可见《师说》中的“受业”也即现在所说的“授业”“受”字解释为“传授、教授”并无不妥。金卫、张广泽、陶西坤三位老师之所以不认同教材注解,大概是因为不理解作者韩愈在此用“受”字的用意。
人教版对“受”的注解:“‘受’通‘授’”,认为是通假字,而苏教版则注解:“‘受’同‘授’”,认为是古体字。熟是熟非?笔者认为是古体字,苏教版注解正确。理由如下:
假设人教版注解是正确的,“受”通“授”,那么两者是临时假借的关系,只有三种可能:1.在韩愈所处的时代,尚未出现今字“授”,韩愈只能用“受”字表示后世出现的“授”字的意义。2.韩愈不知“受”“授”有别。3.因笔误,将“授”写作“受”。
第一个原因不值一驳,因为下文就有“授”字:“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而且两者意思一样。既然同篇文章有“授”字,说明在韩愈时代“受”(就施动者方面)字的今字“授”已经出现。其实“受”字的今字“授”早在秦汉之际就已出现,作为古文运动大家的韩愈不可能不知道。那么是作者不知“受”“授”有别吗?韩愈的一首《南山诗》中同时出现“受”“授”二字:“吾闻京城南,兹惟群山囿。东西两海际,巨细难悉究。山经及地志,茫昧非受授”。这里“受”“授”放在一起,意义分工明确。作者的大意是自己对南山周围地理环境不熟悉,原因是没有学习过“山经”与“地志”方面的书籍。这里“授”就教者而言,“受”就学习者而言:有传授者,有接受者,刚好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非受授”即既没有人教过,自己也没有学过。这个例子足见韩愈对“受”“授”二字意思区分十分明确,韩愈其他多篇文章也说明他知道“受”“授”有别。至于第三个原因更没有理由。因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是作者阐述老师功能与职责的重要句子,是文章关键句,作者怎能不字斟句酌?可见“受”通“授”,通假字的说法在此不能成立。
韩愈既然知道“受”“授”有别,但还是用了“受”,说明作者采纳的是古体字“受”,即既有“接受”也有“给予”意思,是施受同词的“受”字古体字。
张广泽老师在《韩愈不知“受”“授”有别吗?》一文中提出两个疑问:疑问一:既然韩愈可以写出“受”,也可以写出“授”,说明在韩愈时代“受”(就施动者方面)字的今字“授”已经出现,那么韩愈为什么不在“传道受业解惑”句中用意义更明确的今字呢?疑问二:假如如教材注释上所解两个字的意思完全相同,那么韩愈为什么不用同一个字呢?他如果偏好用古字,应当两个字都作“受”;他如果偏好用今字,应当两个字都作“授”。意思完全相同的字,他为什么非得在同一篇文章中用两种写法呢?张广泽老师有这样的疑问,大多数的学生和老师也觉得困惑:为什么韩愈在此用“受”字呢?
笔者认为,这正是作者用字精准之处,说明其教育理念先进。为什么呢?如上所述,韩愈能准确区分“受”“授”有别,但还是用“受”字,说明作者采纳的是古体字“受”,即“受”字在此句中既有“传授”的意思,也有“接受”的语意。这意味着韩愈明确意识到:两句话当中“受”与“授”意思解释虽然相同,但教学对象不同,教学方式也就不同,所包涵的意义与理念也就不同。“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中所指的学生具备一定程度的知识水平,有能力对老师所授学业提出自己的认知见解,有可能与老师切磋探讨,甚至提出质疑;师与生完全可能互动,教与学相长,绝非只有老师对学生单向传授知识学业。而“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一句所说的童子,是处于启蒙状态的孩子,他们没有相应的学识或能力与老师互相切磋探讨学业,这些童子之师对他们传授书写,教他们习其句读是老师对学生单向传授,没有双向互动。所以在具有完全可能师与生双向互动,教学相长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中,用施受同词的古体字“受”字,表达既有“授予”又有“接受、领受”的意思,以体现其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而在只有老师传授给学生,单向传递的“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一句中用施事者“授”字。两句如果都用“受”字或“授”字,反而模糊了两句所要表达的准确意思与区分,也不足以体现作者对教育的认识与理念,因此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中,非古体字“受”无法准确表达作者的教学相长师生互动的意思与教育理念。“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是现代教育理念,一千多年前的韩愈能有这样的认识和理念,让人叹服。
[1]金卫.《师说》“受”注质疑[J].湖南教育,2006,(35).
[2]张广泽.韩愈不知“受”“授”有别吗?[J].语文月刊(学术综合版),2009,(2).
[3]陶西坤.《师说》一文中“传道受业”解释质疑[J].现代语文,2011,(10)
(曾念东 福建泉州 泉州七中 36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