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亮
(新疆医科大学 语言文化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新疆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李 亮
(新疆医科大学 语言文化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新疆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历来是翻译的难点,也是引起诸多问题的原因所在。本文将新疆文化负载词归类为物质文化、生态文化、社会文化和语言文化,并提出了音译、音译加注、直译、直译加注四种具体的翻译方法,以期提高新疆外宣英译的质量。
新疆文化负载词;翻译方法;外宣
新疆从来就不缺少关注的目光,我国“一带一路”政策的提出,“亚欧博览会”和“冬奥会”在乌鲁木齐的成功举办,将世界人民的目光再次吸引到中国边陲这个神奇而又充满魅力的地方。这不仅给新疆带来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同时,也为新疆外宣的英译工作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新疆英译研究近年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究其原因或是译者自身的能力不足,或是出于对新疆的地理历史、民族文化误解所致,其中,新疆的文化负载词是造成翻译失误的重要原因之一。王佐良先生在《翻译中的文化比较》中曾提出译者“处理的是个别词,而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1]新疆是少数民族聚居区,针对新疆的翻译问题译者更要处理地是多种不同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结晶,而文化则是语言生存的土壤。任何民族语言都承载着各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而语言的词汇系统又能最直接最敏锐地反映出该民族的文化价值取向和思维特质。译者在面对新疆多彩的民族文化时,新疆文化负载词的处理恰当与否,直接决定了译文成功与否。因此,如何处理好新疆地区文化负载词,是新疆汉英翻译领域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
“文化负载词”又称词汇空缺,指源语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对应语。[2]每一种语言都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发展的产物,是其独特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生态环境、宗教信仰、民族风情等内涵的体现,并在特定的文化负载词上反映出来。它们折射出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有别于其他民族独特的活动方式。新疆地处丝绸之路,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荟萃之地;新疆又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体,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所以无论是有关新疆的日常社会,还是涉及新疆的历史古迹,简单词汇的背后都蕴含着新疆独有的文化。根据新疆的具体情况,新疆的文化负载词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物质文化词
物质文化是人类制作的各种实物,包括建筑物、服饰、食品、用品、工具等。这些产品本身并不具有文化特质,然而将其置于不同的区域和民族视角下时,其文化特质就表现出来了。世界各民族生活习惯不同,所用物质也会有很大差异。也许在一种文化中是很通常的事物,而在另一种文化中却处于空白状态;即便是同一种事物,在不同文化中引起的联想义却未必一致。新疆现有47个民族,其中13个为世居民族。各民族的语言在长期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物质文化负载词。这些文化负载词在新疆的语言系统中比比皆是,而在西方文化中常常处于文化真空地带。
例如:乐器有:维吾尔族乐器热瓦普Rawap、哈萨克族乐器冬不拉Dombra、 塔吉克用山鹰骨做的乐器纳衣Nayi等;食品有:哈萨克族食品纳仁Naren、包儿萨克Bawersak、 新疆当地各民族喜爱的大盘鸡Braised chicken with potato and pepper in big plate等。这些物质文化负载词与新疆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不可分割。
(二)生态文化词
生态文化是指与人类生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气候和生存空间等。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沙漠、戈壁、裸岩和高山冰雪等为人们展开了一副壮美的画卷,新疆独特的地理环境,构成了新疆独特的生态文化。如果译者对新疆的地理文化没有具体了解,仅凭语言学知识则会错误百出。例如关于“城”的翻译,在新疆就有“高昌故城”,“乌尔禾魔鬼城”,“达坂城”, 三个地名中都有“城”,虽然都是“城”,却不能等同处之。“高昌故城”是吐鲁番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拥有3 000多年的历史,目前已是残垣断壁,一片废墟,所以,应根据目前现实地理特征来具体处理,应译为The Ruins of Ancient City Gaochang。“乌尔禾魔鬼城”并不是一个“城”,它是在克拉玛依地区的一个风蚀的雅丹地貌,因为常年风蚀而形成许多地貌酷似城堡,并且在风的作用下会发出魔鬼的嚎叫而得名魔鬼城。所以译者应透过语言表面,将其实际的地理信息翻译出来,应将其翻译为Wuerhe Demon Castle(a Yadan area)。“达坂城”为古丝绸之路新北道和南北疆之间的交通重镇,因王洛宾先生的歌曲“达坂城的姑娘” 而闻名的小镇,所以应翻译为Dabancheng City。同样的现象还有“山”,在吐鲁番的火焰山译为The Flaming Mountain、乌鲁木齐的红山因为是小山丘而译为The Red Hill。
(三)社会文化词
社会文化是人们长期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空间中而形成的某个地区特有的生活习惯、风俗风情、宗教礼仪等。千百年来,新疆世居的13个民族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在不断的东进西移中受到不同宗教思想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各民族独特的风俗习惯,宗教礼仪,婚姻丧嫁等,这些现象在社会文化词中都有所体现。例如:哈萨克族人信仰伊斯兰教,除了伊斯兰教信徒共有的节日以外,哈萨克族还有独有的节日:那吾鲁孜节—Nauriz(a Kazak festival with strong distinctive national feature);新疆的锡伯族为了纪念1764年清政府从中国东北抽调4 000锡伯人到新疆的伊犁戍边的事件,每年在农历4月18日举行的最为隆重的西迁节——Festival of Westward Migration(festival of Xibo nationality);同样还有蒙古族人每年一度举行的娱乐活动那达慕大会——Naadam Fair (ethnic sports events of Mongolian held in July or August);塔吉克族家家屋顶插火把,人们通宵玩乐的巴肉提节Bruti Festival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构成了新疆独有的社会文化词,而简单的词汇背后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四)语言文化词
语言文化词是指反映特定的语言社团的语音、语义、语法和形式结构的语言符号体系。在涉及新疆翻译时,首先遇到的是和少数民族语音相关的翻译,新疆的地名、人名很多都是源于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字。例如:乌鲁木齐Urumqi、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Bayingolin Mongol Autonomous Prefecture、那拉提Narati源于蒙古语;吐鲁番Turpan、和田Hotan、喀什Kashgar 源于维吾尔语;阿勒泰Altay源于哈萨克语等等,这些地名都分别涉及不同民族语言的发音。可见如果译者不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将很难处理好新疆的文化负载词。
新疆的文化负载词蕴涵着丰富的多民族文化内涵和信息,是新疆多民族色彩斑斓文化的折射。不同民族不同的文化习俗,同时也为译者在处理新疆的文化负载词时带来了困难,译者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英汉翻译技能,还要充分了解新疆少数民族语言和各种文化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传递其中的文化信息,使源文化在目的语中得到最好的体现。对新疆文化负载词的处理远远超越了文字的表面,很好地处理其背后蕴藏的文化信息,则是对译者的挑战,针对新疆特有的文化词现象,本文提出可以通过以下翻译手法来处理:
(一)音译法
音译主要用来翻译“人名、地名之类的专用名词,意义深奥难懂,无法用几个字说清的术语概念以及在译入语中找不到对应物的文化词语等”。[3]音译属于异化策略中最典型的翻译手法。音译法能使文化上的异国情调和语言上的新鲜感满足不同文化读者求异求新的好奇心理,容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较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在汉英翻译实践中,对于那些具有浓郁民族语言特色而且在目的语文化中又属于意义空缺的汉语词汇,采用汉语拼音拼写方式已几成惯例”。[4]不同类型的文本烙有不同民族的传统语言文化特征,而带有不同语言文化特征的文本对翻译活动必然产生一定影响。[5]面对新疆多姿多彩的不同民族语言,译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了解,方能更好地翻译。“民族文化特有词汇翻译上往往会出现译入语的语义真空。它需要调动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及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知识”。[6]在新疆地名的翻译中,由于很多地名已经经历了从少数民族语言到汉语的翻译过程,一些内地译者不了解这种情况,常常根据汉语的发音来翻译,常常会带来失误。音译法的使用能够营造一种异国情调,能使西方读者强烈地感受到新疆不同少数民族文化,使用少数民族语言的发音方式更多地体现出了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政策。然而音译法通常是译者的无奈之举,因为它常常阻断意义的传递,译者应谨慎采用。
(二) 音译加注
当翻译涉及新疆的语言文化、物质文化和社会文化负载词时,单纯音译达不到语言的交际功能,这时就需要采用音译加注法。音译加注可以解决文化缺省的问题,并且对文化缺省部分给予积极补偿,因此在有必要时可进行加注,对缺省部分进行补偿,以达到更准确传递特色文化词汇的目的。在新疆对外宣传的翻译中,这种现象非常普遍,通常采用音译+相关事物信息的方式。
例如,哈萨克族的食品纳仁Naren(dish made of chopped boiled mutton and noodles boiled in the meat soup), 包儿萨克Bawersak (a kind of dessert, fried dough balls) ;维吾尔族舞蹈麦西来普Maxirap——a kind of entertainment integrating song and dance as well as folk entertainment;维吾尔族乐器热瓦普Rawap ——a plucked string musical instrument for the Uyghur people;回族食品粉汤Fentang ——a kind of soup being made of bean starch pieces mixed with meat, broth, tomato, pepper and other ingredients。
上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来自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回族等新疆不同少数民族语言的食物,在处理时应按照不同少数民族语言发音的音译,然后根据其凸显的文化特点信息进行详细解释,这样不仅能阐明语言特点、保持异国情调,而且能使西方读者从多角度洞悉这些词汇背后不同民族语言文化信息,体现了对读者的人性化关照,同时也达到了中国文化对外输出的功用。
(三) 直译
直译主要用于原语和译语表现法相同或相似的情形,虽然文字表面所指基本相同,但是字面背后所负载的文化寓意却有所不同。直译法通常涉及语言文化和生态文化负载词,直译的使用保持了源语的文化特色,它能够起到丰富译语语言文化的作用。例如, 火焰山The Flaming Mountain、哈密瓜 Hami Melon、天池Heavenly Lake 。这三个例子,虽然字面意义对于西方读者而言并不存在理解困难,但是这些词汇背后却具有深厚的文化含义。提及火焰山,中国人自会想起《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蹬倒了炼丹的八卦炉,炉中余火飘落至人间,变成了今天吐鲁番的火焰山的故事;哈密瓜的名称出自康熙大帝的金口玉言,哈密臣民特献给皇帝、皇后和众大臣享用,以表臣子之心,康熙大帝思忖,因贡之哈密,就称之为“哈密瓜”;而天池是二百多年前任乌鲁木齐的都统大臣明亮,在领略了高山湖泊的绰约风光后,在《灵山天池疏凿水渠碑记》中写道:“见神池浩淼,如天境浮空”,遂摘句中“天”、“池”两字,而得名“天池”。
从上例中可以看出,直译极大地丰富了西方的语言文化,然而虽然原语和译语表现法相同或相似的情形,但是其背后的文化寓意却完全不同,要达到完全的对等,只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毕竟词汇负载的文化信息是相对有限的,如果读者想要深入了解,还需要借助语篇来进一步了解词汇背后的语言文化。
(四) 直译加注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词汇更能透视出一个民族文化的面貌。新疆社会文化负载词反映和记录了不同民族特定的文化风貌,承载了色彩斑斓的民族文化蕴意。由于历史悠久,涉及不同的民族和历史时期,所以常常需要先直译原文信息然后通过加注的方式补充信息,使西方读者了解不同民族的相关文化。
例如,冬不拉 Dombra (an Kazak musical Instru ment); 阿瓦提热瓦普Awat Rawap (an Uyghur musical Instrument withfive strings in Awat County of Xinjiang ;西迁节Festival of westward Migration (festival of Xibo nationality)。在上面三个例子中分别加注了Kazak哈萨克、Uyghur维吾尔、Xibo锡伯族不同民族及相关背景。
“翻译的终极目的是把文化从一个文化移植到另一个文化中。”[7]译者要尽力传达源语的文化内涵,只有尽可能的将原文中的意义传递出来,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让西方读者更为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新疆特有的民俗风情。
在新疆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中,译者不仅要具有良好的英汉互译的语言技能,更多地是要研究新疆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历史古迹和新疆各族人们的语言文字。这些隽永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民族色彩包含了丰富的新疆各民族的文化信息,源语与目的语之间巨大的文化鸿沟,为新疆文化传输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困难,跨文化翻译只能是最大限度地接近原文。在处理新疆特色文化时,译者可以尽可能多地保留原汁原味的文化特色,最大限度地对外传播新疆当地的文化信息,让世界了解一个极具异域特色的新疆,这既是当前时代的要求,也是新疆外宣翻译的使命。针对新疆独有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译者仅有良好的翻译素养是不够的,一个不了解新疆多元文化的译者,是不可能做好新疆相关翻译的。做好新疆本土化翻译则更是新疆当地外语学者则无旁贷的历史使命。新疆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貌似很小,却责任重大,最佳的翻译效果,既要做到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交际意义,又要尽可能地接近原文。只有这样才能再现新疆独有的文化内涵,更好地对外传播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加深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丰富的多民族文化的了解。
[1]王佐良.思考与试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35-50.
[2]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10.
[3] 桑龙扬.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原则与方法——以庐山等旅游景区为例[J].中国科技翻译, 2011,(4):46-47.
[4] 刘宓庆.高级翻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94.
[5] 曾利沙.从对外宣传翻译原则范畴化看语用翻译系统理论建构[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7): 44-46.
[6] 谢旭升. 新疆对外宣传英译特点与问题探讨[J].语言与翻译,2003,(3):55.
[7] 周志培、陈运香.文化学与翻译[M]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13:8-9.
C-E Translation of Xinjiang Cultural Bounded Words
LI Liang
(College of Culture and Languages ,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Urumqi,Xinjiang 830054)
C-E translation of Xinjiang cultural bounded words has always been a difficult problem, which leads to many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The Xinjiang culture bounded words can be classified as material , ecological , social and language cultural words, and they can be translated with four specific translation methods∶ transliteration, transliteration annotation, literal translation, literal translation annotation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E translation of Xinjiang publicity by the paper.
Xinjiang culture bounded words; translation method; advertisement
H315.9
A
1009-9545(2016)03-0052-04
2016-07-18
李亮(1973-),男,副教授, 主要从事科技翻译、应用语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