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德伯家的苔丝》看哈代的宿命论思想

2016-03-02 16:45魏梦琦
现代语文 2016年28期
关键词:安吉尔德伯德伯家的苔丝

○魏梦琦

从《德伯家的苔丝》看哈代的宿命论思想

○魏梦琦

托马斯·哈代是连接19世纪和20世纪英国文学的桥梁,为英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点亮了一盏明灯。他所提出的宿命论思想饱受争议但却影响深远。以其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为例,从它所特有的时代背景出发,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哈代的宿命论思想所包含的深刻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宿命论思想的研究,也可以使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当时资本主义的弊端。

托马斯·哈代 宿命论思想 《德伯家的苔丝》

一、引言

托马斯·哈代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偏僻宁静、与世无争的乡村,因此他的大部分小说都取材于自己在故乡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所想。这片地区属于古威塞克斯王国,哈代在小说中称它为“威塞克斯”,后来“威塞克斯小说”成为哈代小说的一个重要标志。威塞克斯属于工业文明较晚侵入的地区,一开始保留着相对比较完整的风俗习惯和礼仪法治,但是随着英国工业化的深入,农村手工业者开始破产,商业经济开始蔓延。人们固守的思想观念不可避免地遭遇挑战,新思潮的冲击使人们的生活面临各种传统与现代的艰难选择,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整个社会开始弥漫着悲剧的色彩。

哈代虽然受教育程度不高,但并不总是局限于自己的生活圈,而是广泛社交,关注各阶层特别是下层劳苦大众的真实生活。他的作品大多以小人物悲惨经历来反映大社会的腐败和盲目。在描写农村劳动者悲剧时,哈代常常把命运观念和神秘因素乃至性格弱点、遗传因素等交织在一起,使其作品具有浓厚的宿命论色彩与悲观主义情绪,但也要看到,哈代的悲观主义并不完全是消极的悲叹。可以说,正是他带有悲观主义的描写,打击了维多利亚时代虚假的乐观主义,揭穿了英国社会在宗教与道德风尚方面的道德面纱,起到了警醒世人的作用。[1]

《德伯家的苔丝》从工业化的时代背景出发,讲述了一个贫穷的农村姑娘苔丝饱受命运的捉弄,最终走向死亡的悲惨故事。主人公苔丝的悲惨结局不仅反映着哈代悲观主义情绪和宿命论思想,而且宣告着作者对资本主义凌驾于道德之上现象的厌恶和谴责。

二、哈代宿命论观点及其产生的原因

宿命论是指人的命运是由必然因素造成,是可预测、可预知而又不可改变的一种命运观。[3]宿命论认为,“人的命运不是由自己主宰,而是由一种神秘的力量或者神明决定,面对命运的安排,任何人都无能为力。宿命论不仅是作为纯外在的有效力量,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从内心取得的有效力量而出现的。天命非但从上界打击他们,它还幻化成各种社会情况、疾病,等等,通过他们本身的欲念,通过他们本身不安宁的情绪,从内心打击他们。”[4]对于哈代来说,自然界的力量和遗传因素的影响始终控制甚至限制着人类。无论是谁,在追求幸福和美好的路上,都不能摆脱命运的枷锁,在这种挣扎中,越想得到的就越得不到。命运在冥冥之中安排好了人物的结局,任何人都不能随意改变,任何想要改变命运的行为都是无济于事的,都不会得到预想的结果,都只能随着命运的安排走向最终的死亡。

哈代宿命论思想的产生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叔本华、赫胥黎等人思想的影响。

哈代深受叔本华思想的影响,他的悲观主义和唯意志论在哈代的几篇重要作品中都有体现。叔本华认为,世界是由主体和客体共同构成的,但是意志在世界表象中起决定作用,是永远无法被满足的。任何事物所表现的现象都是意志的体现,无法被满足的欲望就是痛苦产生的根源,所以世界的本质就是无法摆脱的痛苦。人们在注重满足自身欲望的同时,正是体现了意志所具有的决定性作用。所以他认为无论一个人是乐天派还是悲观派,都不能摆脱根本上的痛苦,乐天派只是对现实的躲避,是自我欺骗所造成的假象。[2]

赫胥黎作为达尔文主义的忠实拥护者,对哈代悲观主义的形成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赫胥黎始终坚持人类进化论,也发表过一百多篇关于进化论、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论文,同时也主张与宗教对立,提出 “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人类在世界万物面前是渺小的,也是无能为力的。

第二,哈代本人生活环境的影响也对他的小说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哈代生在农村,大部分时间也生活在农村,对农村的情况可以说了如指掌。由于哈代从小生活在农村,每天接触到的人绝大部分都是没有受过太多教育的农村人。他们无力改变自己悲惨的生活境遇,只能寄希望于神秘的力量,特别是自己的祖母和母亲,她们虔诚地信仰上帝和神明,认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宿命的安排,一切听天由命,任何人都无法撼动。由于这种家庭教育的影响,后来的《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母亲就是以哈代自己的母亲为原型。另外,从小生活在农村的哈代亲眼目睹了农村人民由于资本主义的侵入和工业化的影响而破产的惨状。所以,他在后来的创作中着力描写了资本主义和工业化给农村带来的灾难,对农村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并对资本主义的罪恶产生强烈的反感。但是,只凭一己之力,哈代根本无法改变现状,只能寄希望于不可知的力量,最终成为了悲观主义者。到了1862年,哈代曾经到伦敦学习了五年的建筑学。在求学期间,哈代被蜂拥而至的新思潮和新理论所震撼,同时开始尝试接受这些从不曾接触过的东西,所以他白天在律师事务所工作,晚上废寝忘食地研究哲学和文学。在各种学说的冲击和影响下,哈代逐步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思想和理论,并逐步将它们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

第三,特定的时代背景给哈代的宿命论创作增添了特别的色彩。

哈代是连接19世纪和20世纪文学创作的桥梁,起到了无法替代的承上启下作用。他所处的时代,正是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由盛转衰的时代。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开始走向衰落,但是表面经济的下滑并不代表英国的贫穷,它依旧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也正是这种表象,给维多利亚时代的人们带来了一种错觉:“日不落帝国”是不可超越的。但是英国的社会财富始终集聚在富人手中,贫富差距极大。上层贵族的生活奢华高调,纸醉金迷,而下层劳苦大众甚至连温饱都解决不了。上层贵族将这种富裕生活的原因归功于他们引以为傲的政治制度。“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而先进的君主立宪制。但是随着工业革命的不断深入,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这套政治制度显示出了明显的不和谐音符。政治制度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英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这也为后来英国的衰落埋下了祸根。在英国发展的颠峰时期过后,不少知识分子开始意识到国家制度的落后,于是开始思考改革良方,这样新的思潮开始涌现。哈代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开始接受新思潮,创造新思潮,后来运用新思潮的。因此,哈代的许多作品都是以此为背景的。

三、造成苔丝悲剧的原因

哈代是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六部主要小说都属于“性格与环境小说”。在《德伯家的苔丝》中,哈代用悲剧性的语言和男人特有的视角来观察和描写苔丝,造成苔丝悲剧的有内外两种原因,这些原因也都与哈代的宿命论息息相关。

(一)内部原因

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有的命运,人的欲望或者生活的环境都会使人做出不同的选择。苔丝的悲剧命运很大程度上由于她的善良性格而造成的,也可以说,在有些选择面前,苔丝是勇敢牺牲的,从来不会考虑自己会不会受到伤害。苔丝是一个从小生活在落后农村的姑娘,整日受自己母亲的宿命思想熏陶,从来没有奢望过上层人的生活,但是突如其来的灾祸使她不得不选择“认亲”。在被亚雷蹂躏之后,苔丝忍受着封建礼数带来的巨大压力,为死去的婴儿施洗礼。在被安吉尔抛弃之后,再一次面临生活危机的时候,苔丝再一次选择为家人放弃自己的尊严,只是为了使家人能过上吃饱穿暖的日子。但是善良的人总会有软弱的一面。苔丝在勇于自我牺牲的同时也显露出自己软弱的一面。苔丝爱上安吉尔之后,她不止一次地有意识地拒绝安吉尔,觉得自己是一个罪恶的人,虽然当初的错不在她。他们结婚之后,苔丝终于还是忍不住坦白自己的往事,在被安吉尔抛弃之后,苔丝宁愿委身做他的奴隶,一切都是因为自己热烈的爱,使自己连最基本的平等权都无法拥有。但是苔丝终究还是被安吉尔抛弃,可她并没有任何怨恨,有的只是自责,她以为一切过错都应该让自己一个人承担,一切都是自己的过错,默默地承受这一切带给她的伤害。

(二)外部原因

1.社会变革

社会的不断发展是必然的,英国落后的农村正是在工业化不断发展的潮流中逐步土崩瓦解的。苔丝生活在英国由盛转衰的时代,当时,各种社会问题不断涌现,农村经济逐渐衰弱甚至破产,广大劳动人民甚至无法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更谈不上礼仪与文化的培养。再加上苔丝的父亲嗜酒好赌,母亲肤浅庸俗,兄弟妹妹嗷嗷待哺,所以在失去家里唯一的老马之后,苔丝不得不为了自己的家人踏上“认亲”的道路。后来苔丝也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在农场做挤奶工。她在那里认识了安吉尔,但是无奈婚姻不幸,苔丝再次因为家人的基本生活委身资产阶级恶少。苔丝短暂的一生都生活在精神和社会的枷锁中,无论是来自自己内心的,还是来自社会世人的,还是来自宗教礼数的。贫穷的苔丝一生都在与命运之神抗争,一生都在为自己和家人的基本生存需求而努力,可是命运给她的,却最终是满身的伤痕。

2.资产阶级伪道德

维多利亚时代的贵族以自己优越的政治制度为傲,以自己繁荣的经济为荣,殊不知他们每天都戴着丑陋的面具活着,他们总是用高人一等的眼光打量着世俗生活,却从没有意识到自己才是悲哀的主角。哈代用一个副标题——一个纯洁的女人——讽刺了整个资产阶级虚伪的伦理道德。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一个女人的失贞就意味着她是堕落的、不堪的。但是在哈代看来,苔丝却是高尚的、伟大的。她为了家人勇于牺牲,为了爱情热烈追求。她的肉体虽然受到了玷污,但是她的灵魂是高尚的,人格是伟大的。如果说亚雷·德伯是人类生理欲望的象征的话,安吉尔·克莱就是人类心理欲望的象征。如果说亚雷对苔丝的伤害是身体上的,那么克莱尔则在精神上给苔丝以致命的一击。作者哈代对克莱尔的感情是复杂的。一方面,他出于对资产阶级虚伪的伦理道德观念的痛恨,深刻批判了克莱尔;另一方面,出于对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同情,接受、美化了克莱尔。“克莱尔表面看起来思想蔑视传统,但实则是一个道貌岸然、虚伪自私的伪君子。”[7]

四、宿命论思想在《德伯家的苔丝》中的体现

在《德伯家的苔丝》中,哈代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巧合与预示,恰当地表明苔丝的悲剧结局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命中注定的。大量的巧合和预示使读者不得不感叹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任何人都无法逃离命运的掌控。但是苔丝依然不间断地反抗着命运,追求着自己想要的幸福。可是作品中,哈代赋予苔丝的只是与命运的无力抵抗,最终妥协。

首先,作品中一连串的巧合事件牵动着主人公多舛的命运。

一开始,苔丝一家人的生活虽不富裕,但也可以勉强维持日常生活。但是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家里的拉货老马在一次运货中遭遇车祸被撞死,一家人随之失去了唯一的生活来源。苔丝的父亲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听到有人尊称自己是“约翰爵士”,这才发现自己原来是贵族的后代,强烈的虚荣心和欲望使他和妻子决定利用苔丝的美貌去“认亲”,甚至幻想可以结上一门亲事。而苔丝出于对家庭的责任感和愧疚,不得已选择了去德伯家“认亲”。因此,事情在一开始就没有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去了德伯家,苔丝见到的第一个人是亚雷·德伯,而不是他的母亲,悲剧就此开始。亚雷被苔丝的美貌所吸引,并开始对她展开热烈追求,不是追求苔丝本人,而是追求她的身体,仅此而已,这也是资产阶级恶少的通病。苔丝回到家里,苔丝的父母没有关心苔丝此行是否受到什么伤害,而只关心自己会不会得到一位有钱女婿。后来苔丝在工作之余参加舞会活动,单独回住所,途中却偏偏遇见亚雷,这使亚雷当晚做出了罪恶的行径。安顿好孩子的身后事之后,苔丝终于肯走出阴影重新开始,于是她来到农场做挤奶工。她本想一个人安安静静地过完以后的日子,不被人打扰,不被人靠近,但是天不遂人愿,命运却使她遇见了安吉尔,并热切地爱上了他。在结婚之前,苔丝写好了一封信准备从门缝中递进安吉尔的卧室,但是巧合又一次发生了,写好的信被苔丝亲手塞进了门口的地毯下面,她自己却全然不知。所以她以为安吉尔看到了自己的坦白,以为自己已经被原谅,可惜直到新婚之夜,她才发现安吉尔全然不知。

命运再一次和她开了个玩笑,安吉尔在新婚之夜离他而去,只剩下她一个人承担这一切。走之前,安吉尔告诉苔丝如果需要什么帮助可以去找自己的父母,就因为这一句话,苔丝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选择投奔安吉尔的父母,不巧又在去他们家的路上听到安吉尔的哥哥冷嘲热讽的言辞,脆弱的苔丝再也无力寻求这一丝丝希望,只能选择去更艰苦的地方工作。工作条件的恶劣并没有吓倒苔丝,而是使她更加坚强。但是偏偏在这时,已经成为牧师的亚雷又出现了,苔丝的噩运也接着来了。父亲的死给苔丝一家带来毁灭性的灾难,苔丝不得不为了一家人委身曾经带给她巨大伤害的亚雷。而安吉尔的突然出现使苔丝一时间不知所措,在见到安吉尔的那一刹那,积压在苔丝心中长期的怨恨、委屈、不满一起爆发,给了苔丝杀人泄愤的勇气。苔丝受到法律的制裁,命运之神终于结束了与苔丝的这场游戏。

如果有如果,苔丝的结局就会是另一种结局。如果苔丝家里的老马没有死,她就不必走上认亲的路;如果她去认亲遇到的不是亚雷,她可能就会知道这家人本来不姓德伯;如果她参加完舞会不是一个人回住所,亚雷就不会有机可趁;如果她没有到农场工作,没有爱上安吉尔,她就会用一生守护着自己的秘密;如果她的信被安吉尔看到,她就会在婚前而不是婚后被抛弃,因此承受更大的痛苦和折磨;如果她在去安吉尔父母家的途中没有听到安吉尔兄长们的冷嘲热讽,她就会得到帮助改善生活;如果她的工作条件还说得过去,她的父亲也没有去世,她就不会委曲求全,为了家人再一次与曾经让她极度不幸的人生活在一起;如果安吉尔没有生病,她就会早一点知道安吉尔已经原谅了她;如果邮差没有向安吉尔提供线索,安吉尔没有找到苔丝,她就不会杀了亚雷,与安吉尔逃跑。

一切的一切,都是巧合与命运的安排。苔丝一直在命运的手掌心里挣扎,但始终没有能力逃脱自己已被安排好的命运。作者哈代带着同情但又无能为力的情感写完了这部充满悲剧色彩的戏剧性小说。在作者眼里,没有什么力量可以撼动神明,苔丝就算使尽浑身解数,也逃不过命运的手掌。

其次,作品中某些不幸的细节预示了主人公的悲惨结局。譬如,苔丝没有被安吉尔选中做舞伴;第一次见亚雷的时候被玫瑰花刺伤;没有按习俗宣布婚期而被迫推迟婚期,等等。这些不吉利的细节充满着预示,带有强烈的宿命色彩。每当苔丝的命运改变的时候,都会有征兆出现,这也是哈代宿命论的表现,表明一切都是命中注定。“这些都给苔丝脆弱的心灵带来极大的恐惧,使她时常处在不安宁的情绪中,受到痛苦的折磨。”[6]

五、结语

哈代作为一代文学巨匠,目睹着英国人民的真实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在他的作品中,哈代以描写下层人民疾苦为主,强烈地批判了英国资产阶级的伪道德,揭露了资产阶级法律的不公。“他把悲剧与社会现状联系起来,其目的是在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一种批判。”[5]由此可见,哈代不仅是宿命论的忠实守护者,更是下层人民的诉说者。但是,仅凭哈代一人的控诉远远不够撼动资产阶级丑恶的固有根基,所以哈代诉诸命运的行为只是对现实的消极规避。虽然宿命论思想中掺杂着神明的观点,但从当代的角度来看,宿命论也并不过时。宿命论思想带给我们的不是对神明的崇拜,而是对资本主义本质的深刻认识和强烈批判。

注释:

[1]丁世忠:《哈代小说伦理思想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8年版,第17页。

[2]丁世忠:《哈代小说伦理思想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8年版,第30页。

[3]Gramercy Books:Webster’s Encyclopedic Unabridged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北京:进口出版社,1996.

[4]聂珍钊:《托马斯·哈代小说研究——悲戚而刚毅的艺术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61页。

[5]Wu Weiren:History and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8:336.

[6]张若谷:《德伯家的苔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23页。

[7]张志成:《苔丝的悲剧命运及哈代的宿命论意识》,赤峰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第182-183页。

(魏梦琦 辽宁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国际商务外语学院 116025)

猜你喜欢
安吉尔德伯德伯家的苔丝
The Ecofeminism Thought of Thomas Hardy
假期大作战
《德伯家的苔丝》中情与景的巧妙融合
《德伯家的苔丝》中希腊神话原型理论分析
从《德伯家的苔丝》看哈代的宿命论思想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成因分析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成因
巴黎恐袭后的暖心对话
《德伯家的苔丝》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美国龙卷风“奇迹”女婴不幸夭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