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阜宁实验小学 单国华
转变观念,改善学习质态
江苏省阜宁实验小学 单国华
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就是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教师观、学生观、知识观、能力观等,从而改变数学教学的形态,提升数学教学的质态,使我们的数学教学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促进学生的数学素养提升。实现由“教中心”向“学中心”的转变,利于学生在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中展露才智,释放情感,让数学学习成为一种快乐、一种幸福的事情。
预习引领 有效指导 互助探究
推崇高效的课堂,就得释放人性。高效的课堂,一是解放学生,给学生以自由和广阔的天空,给学生方法、技能、思维等方面的引领;二是给教师松绑,让其拥有更新的教育思想和灵魂。由“教中心”转变为“学中心”是最具价值的实践,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让学生激情勃发,让课堂闪现着智慧的灵光,流淌着人性的韵律。
学生凭什么适应未来的学习挑战?个人认为,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积淀必需的学习素养,方能以优良的学习能力永远处于学习的最佳方阵之列。学会预习是其学习生涯中的必要储备,也是探索之旅的动力源泉。
一是指导读思结合式预习。引领学生在自学中学会多问几个“为什么?”多联系相关的知识点,多问“它们之间的联系是什么?各自的本质是什么?”以学促思,以思助学。如在指导“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预习时,组织学生思考:“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全新的知识吗?它与什么运算是紧密联系的?为什么规定必须同时移动相同的小数位数?”带着问题的预习则会引领学生深读文本,深思知识点的关联性。
二是指导归类式预习。“凡为教,目的达到不要教”这是叶圣陶先生对教学最高境界的诠释。让动口、动手、动脑成为预习的基本要素,并内化为预习时的一种自觉行为。引领学生归类式预习,使学生明白知识间的紧密联系,灵活地沟通知识点,使预习起到种子、酵母的作用。
三是指导开放式预习。扩展开预习的维度,让其自觉地去搜索、去实践、去调查等。指导学生不仅学会从课本、工具书中探寻知识的奥秘,还要学会到图书馆、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介中寻找有价值的学习信息。引领学生科学预习,能实现学得生动,知识积累扎实,智能发展稳健。
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浸润在自由、平等的气息中,使其学有所乐,探有情趣。
首先,改变课堂的模式。采用灵活的座位方式(圆桌型、马蹄型),从面上远离以服从为主的秧田式,改变冷漠。
其次,改变学生的状态。让学生个体活跃起来,在氛围浓烈的课堂中学生的思维会被最大化地激活,创新也会喷薄而出。乐学、创学定会成为一种必然。让学生群体活络起来,小组合作成为学生学习最主要的,也是最具价值的活动方式。学生快乐地实验着、探讨着;在思忖、演练中提升自我的感悟能力;在展示和辨析中学会思考,学会评价,使学习成为一种自律,使评价成为学生的发展潜能。
再次,改变学生的习惯。能否可持续发展下去,习惯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抓实习惯训练,促成优异的学习品质形成。一是引领学生学会预习,精于预习,使学习变成自觉行为。二是指导学生积极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是古训,如果学生不能深思概念、法则的规律,又怎么能唤醒、灵活运用呢?思考乏力的学习,理解和掌握必定是肤浅,记忆也是短暂的。三是引领学生大胆地说,有意识地把讲台和黑板让出来,让学生勇敢地走向前台,大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能拓展学生的视角。四是鼓励学生积极地评,采取多元化的评价策略,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评价中来,使其在评价活动中感受差距,体味创新,增强自信。
将学习变成全天候学习。学习反思、梳理,是有效的举措。
首先指导温故反思。每当一个例题或一部分学习之后,要引领学生回顾学习,思索:今天学习了什么?这些知识点与前面的联系是什么?学习中最有价值的问题是什么?有什么特别的地方需要自己强化?通过反思式的回忆与整理,能理清相应的知识点,回忆起对应的实验操作等活动,使课堂学习再现在脑海中,能够克服学习遗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因为教师有意识地引领复习活动,使学习不再是负担,并能促成良好习惯的养成。
其次指导灵活总结。善于总结、善于反思的人,才会取得最终的胜利。因此,指导梳理学习,总结得失,应成为教师的必备功课。帮助学生建好错题集,指导学生整理自己的错误解答,收集其他同学的错例,扩展感知,丰富积累,从而有效地规避类似错误再度泛滥。帮助养成记录数学笔记的习惯,指导学生记录自己的错解,记录自己的灵感和奇思妙想,记录富有新意的习题。总之,通过有意识地梳理,能开阔视野,丰富知识。
高效课堂中教师站在哪儿?教师应该“一身起二作用”——主导作用和外因作用:教师主导不是“教师中心”,不是“挖坑让学生跳”。确立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倡导学生活起来,快乐地动起来,但并不意味着教师能置身事外,而是需要教师具备新的理念、更高的素养,更睿智的掌控,让我们的课堂指导恰到好处,细致入微,给课堂以灵魂,给学生以启迪。
“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经典的话语彻底揭示了教育的性质,阐述了教育的目的和手段。“激发”则确立了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与作用,课堂需要教师的引领、指导、参与和调控,需要教师智慧的驾驭。高明的教师不是拉着学生前行,更不是背着学生跋涉,而是在下一个路口呼唤着学生,耐心地等待着学生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