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
(江西省宜黄一中)
教学篇·教育技术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探讨
李斌
(江西省宜黄一中)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素质教育的逐渐推行,在教育生态学的视角下,进行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对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构建良好的教学互动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将传统封闭式的课堂转化为开放的良性发展生态系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
教育生态学;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探讨
所谓的“生态学”主要是研究环境与有机体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教育生态学主要把教育和生态环境有机融合到一起,对与教育有关的现象、结构、发展规律以及功能进行有效研究的科学。近年来,国家和教育界对于教育生态学的研究日渐朝着整体化与系统化的方向发展,不仅包括教育活动本身和生态系统群体,并且还包括教育所处的生态环境之间的各种要素,旨在将教育生态系统发展的具体规律充分揭示出来。因此,教育生态学逐渐在教育各个学科领域中得到普遍而又广泛的应用。
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生态学主要包括以学生和教师为主的生态主体、以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为主的两大生态环境等各种因素为主的统一体。物质环境包括教学空间、时间和设施等各种要素;精神环境主要包括师生之间的情感,与教学有关的文化、制度以及内容等。有利于把实现各生态要素之间的信息交流、能量和物质交换,有利于促进开放性、发展性以及整体性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育生态系统的形成。
对于整体生态系统而言,整体的功能大于各部门功能之和,而各因子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逐渐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1.整体教学,实现教学目标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本身作为一个整体的生态教学系统,侧重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独某个方面,就是将三维教学目标纳入整体的教学框架中,对于学生理解和学习、知识应用与实践、迁移与创造能力的转变,致力于促进学生个体与集体等生态各要素之间的演变与交替。但是,上述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仅仅依靠单一的课程教学资源是难以实现的。
2.统筹课程资源
教师需要对课程资源进行统筹,将校外和校内的课程资源逐渐整合到一起,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与实践和其他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逐渐形成统一、开放以及发展的信息技术生态课堂类型。如,教师在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这一章节时,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清思路,若仅仅依靠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虽然这一章节的内容并不难,但是知识点繁多,学生能够真正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的重要性,利用相关知识构建一定的网状结构,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定的概念,从而轻松掌握这一部分的内容。
1.促进师生角色的转变
教师应该逐渐由课程教学知识的灌输者朝着课堂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调控者的方向转变,学生逐渐由被动学习者转变为学习的主动者。师生通过彼此之间的民主对话,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和平台、民主生态课堂的建立。采用多样化有效的教学方式,将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真正体现出来。如,在学习《信息及特征》这一章节时,由于这部分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教师便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行学习这一章节内容,对于学生不懂的地方加以指导,或者鼓励学生上台讲课,教师从中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之处,然后加以纠正和指导。
2.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在教育生态学的视角下以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发展为主,充分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并在此基础上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
第一,在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如,在学习《高中信息技术编程》这部分内容时,由于计算机编程与其他知识相比非常复杂,学生学起来难免会吃力,对于理解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教师要用一些相对比较简单、与生活非常贴近的话语来教授学生,并且对于教学各个环节精心设计,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全身心投入到信息技术教学的各个环节。
第二,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将网络资源和其他媒体资源有效结合起来,以此来不断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使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都有所开阔。如学生通过登录各种信息技术教育学习网站,通过在线学习获取最新的信息技术资源。
综上所述,教育生态学作为一门将教育和生态环境有机融合到一起进行有效研究的科学,实现了教育现象、结构、发展规律以及功能的结合。对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构建良好的教学互动模式、将传统封闭式的课堂转化为开放的良性发展生态系统以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在教育生态学的视野下,致力于对有效策略的研究,构建一定的生态化教学课堂,实现生态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在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同时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戴志国.探究高中信息技术生态课堂教学模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9):107-108.
·编辑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