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千友,王万疆,廖武霜(西昌学院 .科技处;.汽车与电子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四川 西昌 615013)
攀西特色农业
马铃薯主粮化与产业开发研究综述
张千友a,王万疆b,廖武霜c
(西昌学院 a.科技处;b.汽车与电子工程学院;c.经济与管理学院,四川 西昌 615013)
2015年初国家农业部发布消息称,今后要通过推进马铃薯主粮化,让马铃薯逐渐成为继小麦、玉米、水稻之后的第四大主粮,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更多保障。通过文献法对国内外马铃薯主粮化以及产业化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归纳了国际国内马铃薯产业化及主粮化相关研究进展,并提出未来马铃薯主粮化及产业化研究的3个主要趋势:国家对马铃薯的政策扶持长期偏弱,如何加强的问题;在主产区农户种植马铃薯积极性不高,如何解决农民“不爱种”的问题;在主销区马铃薯主食化难以接受,如何解决老百姓“不爱吃”的问题等。
马铃薯;主粮化;产业化
马铃薯主粮化即以马铃薯为原材料,加工后成为符合大众消费习惯的馒头、面条、米粉等主食类产品,实现由过去蔬菜消费为主向主食消费为主转变,由原材料产品鲜食消费向产业化系列加工品转变,由目前温饱消费向健康营养消费转变,并作为我国小麦、玉米、水稻三大传统主粮的重要补充,逐步上升为第四大主粮作物。2015年初,国家农业部提出“要通过推进马铃薯主粮化,因地制宜扩大种植面积,在不挤占三大主粮的前提下,由目前的8 000多万亩扩大到1.5亿亩,把马铃薯亩产量提高到2 t以上,让马铃薯逐渐成为我国第四大主粮作物,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更多保障”[1]。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积极推进马铃薯主食开发”[2]。2016 年2月,农业部提出“立足我国资源禀赋和粮食供求形势,顺应居民消费升级的新趋势,树立大食物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正式决定将马铃薯作为主粮产品进行产业化开发”[3]。推动马铃薯主粮化是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是践行《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的具体实践,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补充,是马铃薯由副食消费向主食消费的战略转变。为此,深入开展马铃薯主粮化及产业化相关研究不仅十分必要,而且任务紧迫。本文主要从国内马铃薯发展前景、加工水平、产业发展机遇、主粮化争议及实施路径、全产业链塑造、市场价格波动、成本收益分析等方面,以及世界马铃薯种植区域、总产量与单产水平、人均消费量、产业发展趋势等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期望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我国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研究成果。
近年来,相关学者对国内马铃薯产业开发的研究成果颇丰,主要集中在对中国马铃薯产业化及产业开发的一般研究,例如: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趋势,加工水平,未来马铃薯产业发展的趋势等方面,近期国家农业部提出马铃薯主粮化战略以后,关于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争议及其实施路径等问题,学术界以及决策层的讨论也比较多。这些前期研究成果为后续深入研究提供了方法论的启示,也将为后期学术工作的纵深推进提供理论基础和经验借鉴。
1.1马铃薯产业前景广阔
中国是世界马铃薯生产大国,无论是播种面积还是总产量,都名列前茅,在国内马铃薯产业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马铃薯是高产高效的作物,一般脱毒马铃薯每亩产量1 500~2 000 kg,亩产值1 200~2 000元,纯收入800~1 400元,是山丘区农民增收致富的好渠道。在2013年,全国统计种植面积8 600多万亩,总产量近9 000万t,分别占全球的30%和24%(FAO统计资料)(屈冬玉,谢开云,王云高,2015)[1,6]。
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一方面,我国农业资源约束趋紧,尤其是水土资源越来越紧缺,而人口刚性增长,居民膳食结构的改变以及大宗粮食作物比较效益降低,我国粮食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杨红旗,王春萌,2011)[6]。另一方面,中国是世界马铃薯生产大国,马铃薯产业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不仅国内市场消费需求和加工需求日益增加,而且马铃薯出口前景十分看好(陈华宁,2008)[7]。根据相关专家介绍,国内马铃薯生产代代退化,病虫害损失严重,原因在于国内马铃薯生产脱毒种薯使用比例偏低,生产种植以传统农业的粗放种植方式为主,导致中国8 000万亩马铃薯播种面积中,有7 000多万亩处于低产状态,占比87.5%,马铃薯潜在产能未得到充分挖掘。
国内马铃薯主产区区域化的格局基本形成。根据南北气候、地形地貌以及生产条件的差异,中国马铃薯栽培形成了区域各具特色、相对集中的四大区域,分别是南方冬作区、西南单双季作区、中原二作区和北方一作区(刘俊霞,2012)[8]。
1.2加工水平偏低贸易总额偏少
马铃薯加工业尤其是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是保证马铃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培育和发展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是我国马铃薯产业开发的重要出路。近年来,随着中国马铃薯产业规模的扩大,马铃薯储藏能力、精深加工逐步提高,产业组织化水平得到提升。但是,由于中国马铃薯加工业起步较晚,与世界马铃薯主产国相比,目前整个产业的加工技术水平低,产品附加值低,尤其是在广大丘陵和山区地带(张庆柱,李旭,迟宏伟,等,2010)[9]。近30年以来,世界上对马铃薯开发利用已经由鲜薯消费逐步转变到以加工淀粉、食品、美容品等多途径利用为主,鲜薯直接消费的数量越来越少,而国内对马铃薯的消费利用主要还处于初级阶段,以直接鲜食、粮菜兼用为主,在贫困山区还主要以温饱消费为主(鲁述霞,2010)[10]。
近年,我国马铃薯产业正处于从外延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变的关键阶段,马铃薯加工产业还没有走上协调、良性或者有序的发展道路,目前中国马铃薯主要用于加工粗淀粉,进而加工成粉皮、粉条等初加工产品,而用来加工生产马铃薯全粉、薯片、薯条等高附加值产品的马铃薯品种较少,数量偏低,与世界马铃薯主产国开发的2 000多种马铃薯系列产品相比,中国投入市场并形成规模化生产的产品仅仅几十种,在超市销售的马铃薯产品零零星星,在很多精深加工领域属于空白(聂洪光,2010)[11]。国内马铃薯的加工企业规模小、数量少、技术含量低,已加工淀粉等初级产品为主,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大,即使丰产也不一定丰收,马铃薯的资源优势难以转化成为经济优势(王伶,2009)[12]。
中国与世界在马铃薯加工产业领域差距较大。近年,国外马铃薯主产国加工的马铃薯产品包括:全粉(雪花粉和颗粒粉)、薯块、薯条、薯片、淀粉、薯酥、去皮薯、罐头、薯粒以及沙拉及化工产品,如卡茄碱、茄碱、乙醇、乳酸等等。但全世界最主要的马铃薯加工产品还是全粉(雪花粉和颗粒粉)、薯片(天然)、淀粉以及薯条。利用马铃薯淀粉尤其是全粉还可以生产出许多其它产品,如马铃薯粉丝、粉条和复合薯片等。以日本为例,采用马铃薯淀粉就设计研发并生产了2 000多种马铃薯制品(屈冬玉,金黎平,谢开云,卞春松,2001)[13]。国外马铃薯主产国的加工制品在马铃薯总产量中的占比较高,美国占48.2%,荷兰加工品占47%,英国占40%。加拿大马铃薯加工食品中,油炸马铃薯占70%,马铃薯片占15%(屈冬玉,谢开云,金黎平,等,2005)[14]。
中国马铃薯出口贸易明显增长。近年来,随着中国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深入,产业发展速度加快,我国马铃薯国际贸易总体上从贸易逆差转变为顺差,出口产品种类日趋多样化(陈华宁,2008)[7]。
1.3未来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面临重大机遇
国家发改委农村经济司副司长方言(2015)[15]指出: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重大机遇:一是“转方式、调结构”,重点是在水资源枯竭地区,为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提供新的空间。二是加工水平的提升。三是老百姓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引起食品消费结构的改变,绿色健康等新的消费方式将推进马铃薯的消费。四是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给马铃薯进入城市居民的主食提供了很大的机遇。国家针对马铃薯的扶持政策,在农业综合开发领域将加大扶持力度。卢贵敏(2015)[15]认为,随着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在中国的深入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将增加扶持力度。具体来看,首先,要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种薯企业提高脱毒水平,提升脱毒种薯生产质量;其次,要加强脱毒种薯的生产基地建设;第三,要支持和引导种薯企业与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紧密利益连接机制。
1.4关于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分歧
赞成马铃薯主粮化的学者们普遍认为,马铃薯主粮化有利于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是改善膳食结构的科学抉择,是缓解资源生态环境压力的重要举措,是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钱加绪,2015)[16]。孙慧生(2014)[17]指出马铃薯主食开发极有利于改善国人的膳食营养结构,马铃薯脂肪含量低,除了富含膳食纤维,还有营养价值丰富,利于预防糖尿病和高血压。
但是,也有人不赞成上述观点,他们认为马铃薯作为主粮不符合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饮食习俗,短时间内,很难实现所谓的“土豆主粮化战略”。“要想改变一个民族的主食习惯,至少在5年内该战略是不太容易实现,不要说成为第四大主食,能不能成为主食选择都成问题”(天涯社区论坛,2015)。谢从华(2015)[15]也对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持保留意见。他认为,如果马铃薯产业开发的相关具体支持措施不落实,马铃薯主粮化只会成为一句口号。在我国,受传统饮食消费习惯的影响,马铃薯生产消费主要以温饱型为主,尤其是广大山区。就全国来看,马铃薯消费呈现发展参差不齐、生产水平不高、增长速度不快等特点。要让马铃薯真正成为主粮,口感和工艺问题首先要突破,其次是市场推广,良种制约问题值得关注,第三,还要解决政策支持少,补贴低,也让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不高等问题。显然,这些问题也不是短时期内就能完全解决。
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实施还面临不少的困难。戴小枫(2015)[18]指出“马铃薯粉很难利用传统工艺被加工成馒头、面条等,直接影响它成为主粮。”
马铃薯要想成为国人的主食之一,难点在于深加工能力。张泓(2015)[20]认为“马铃薯中不含面筋蛋白,因此在制作馒头、面条等主粮化产品时,存在成型难、硬度大和不耐煮等问题。”钱加绪(2015)[15]认为,我国马铃薯种植历史悠久,种植面积广阔,总产量达,之所以没有主粮化,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缺少引导马铃薯主粮消费的社会环境条件;第二缺少适合中国主食产品的加工技术和专用种薯;第三缺乏符合中国蒸煮饮食文化的主食产品。但是,应该看到,由于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健康饮食习惯的形成,加上优化农业结构的驱动和农业科技的进步,实施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基本成熟。
1.5马铃薯主粮化的实施路径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2015)[18]“调整农业结构,鼓励农民在条件适合的地方种土豆,搞土豆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符合中央政策。”。北京工商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宝国(2015)[19]认为要以科技创新实现马铃薯主食化:一是要通过现代食品加工制造技术来实现传统温饱型消费原材料的主食化;二是要加强马铃薯主食消费文化和营养知识的宣传推广工作;三是要对马铃薯精深加工相关的科技攻关项目和财政扶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四是育种上要加大适合加工型专用品种选育和推广。叶兴庆(2015)[15]认为推动马铃薯主粮化,至少需过“三关”:一关是政府爱扶,第二关是消费者爱吃,第三关是要让农民爱种。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主任卢肖平(2015)[15]指出:要实施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在农业生产方面需要突破三个“瓶颈”:第一,发展专用型马铃薯品种,积极引导种植、加工与消费行为;第二要通过大力推广优质脱毒种薯和战略性调整种植业结构来提高马铃薯单产水平;第三通过提高复种指数,提供总产量来增加全国供给。戴小枫(2015)[15]指出,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可以尝试在国家部队进行示范,在部队中加紧马铃薯主粮化科研攻关和技术推广,形成的经验可以向社会公众示范推广。
1.6马铃薯全产业链的塑造
企业是马铃薯产业链的主体,培育好企业是发展马铃薯产业绕不过的门槛。贾敬敦(2015)[15]认为中国现代农业转型的一个突出标志是打造我国农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在国外农产品市场上,产业链已经成为主要产业业态。开发和培育马铃薯产业链,就要以原料化生产为基础,以加工制造为关键,以市场为主导,这亟需建立一套覆盖加工制造,市场销售,同时包括生产环节在内的政策体系。否则马铃薯种植面积扩大以后,加工环节一旦滞后,必然将导致马铃薯大面积滞销,导致“薯贱伤农”,破坏马铃薯主粮化战略。
1.7马铃薯市场价格的研究
马铃薯价格的大幅波动不仅严重损害薯农的利益,也极大地影响消费者的利益,不利于马铃薯市场和产业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实施马铃薯主粮化战略。为此,研究马铃薯市场价格的变化规律,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刘洋,罗其友(2011)[20]利用中国农业信息网1996—2010年全国592个批发市场月度市场价格数据,研究我国马铃薯批发市场价格长期变动趋势,以及季节因素、循环因素和不规则因素对马铃薯批发市场价格的影响,并且对马铃薯批发市场价格变动趋势进行预测。做类似研究的还有蔡海龙(2013)[21],他提出市场供求变化、生产成本增加、突发事件和信息不对称以及产业结构的脱节和生产经营的分散等是导致马铃薯价格波动的原因。还有学者对中国马铃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实证研究,赵学尽(2012)[22]提出中国未加工的马铃薯产品或冷藏马铃薯在国际市场上价格处于中低档水平,相对而言具有价格竞争能力;然而保藏的冷冻马铃薯和初级加工产品非醋方法制作在泰国、日本和巴基斯坦不具备价格竞争能力;国内马铃薯淀粉在蒙古和俄罗斯市场上,具备较强的价格竞争能力。
现有研究主要是针对全国市场的情况开展研究,没有划分具体区域,比如按照马铃薯主产区域与主销区域形成的产地价格和销地价格分别讨论,以及马铃薯主产区域与主销区域价格传导机制等,而这应该成为未来研究的方向。
在研究国内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学术界还将研究的视野投向国外。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研究主题:世界马铃薯种植区域分布及其变化趋势,世界马铃薯总产与单产水平,世界马铃薯人均消费情况,以及世界马铃薯产业发展趋势判断等。
2.1世界马铃薯种植区域分布及其变化
世界马铃薯播种面积主要分布在亚洲和欧洲。据魏延安(2005)[23]分析计算指出,欧洲2003年马铃薯面积为820万hm2,占40%;亚洲为780万hm2,占38%;两者合计占世界马铃薯面积的78%,而马铃薯的发祥地南美洲种植面积仅94万hm2,只占世界马铃薯面积的5%。最近几年,全世界马铃薯的播种面积波动较小,但是在各大洲的播种面积相对变化较大,除了南北美洲大陆维持基本稳定以外,非洲和亚洲的种植面积在不断增加,而欧洲的马铃薯播种面积持续下降。
2.2世界马铃薯产量与单产水平
从总产量来看,欧洲和亚洲马铃薯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80%,马铃薯主产国地位突出。根据2003年统计资料[23]反映,亚洲总产量1.2亿t,欧洲总产量为1.3亿t,在全球马铃薯总产量中分别占比39% 和42%。两个地区的单产水平分别是15 964 kg/hm2和15 757 kg/hm2,并不算高,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从世界马铃薯主产国来看,中国占据首要位置,2003年总产达到6 680万t,在世界总产量中占比22%,在亚洲总产量中占比54%;排名第二的是俄罗斯,马铃薯总产3 675万t,在世界总产量中占比12%;排名第三的是印度,其总产量达到2 316万t。排名第四的是美国,美国马铃薯种植面积不大,但单产水平高达41 151 kg/hm2,是世界平均水平的的2.5倍,2003年总产量达到2 082万t,已经超过面积在其排名之前的乌克兰、波兰和白俄罗斯(魏延安,2005)[23]。
从单产水平来看,世界马铃薯单产的平均水平不高,在不同区域之间差异很大。以2003年为例,世界马铃薯单产水平为16 448 kg/hm2,其中,发展中国家马铃薯单产为15 028 kg/hm2,发达国家为17 835 kg/hm2,其差距不算大;但由于受栽培技术水平,地域方位,气候条件等因素影响,在世界上不同洲、不同国家马铃薯单产水平差异明显。其中,单产水平最低的是非洲,仅仅为11 167 kg/hm2,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8%,代表国家有中非、布隆迪、斯威士兰等国;单产水平稍高一些的是南美洲、亚洲和欧洲分别为15 081、15 757和15 964 kg/hm2,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单产水平较高的是大洋洲,33 025 kg/hm2,达到世界马铃薯单产平均水平的2倍;单产水平最高的是北、中美洲,达到36 252 kg/hm2,是世界马铃薯单产平均水平的2.2倍,其中最高的国家是新西兰,单产达到44 248 kg/hm2,排在其后的有丹麦、比利时、英国、美国、荷兰等,单产均超过40 000 kg/hm2。
2.3世界马铃薯人均消费情况
目前,马铃薯在俄罗斯人均年消费量高达170公斤,欧洲国家人均年消费量稳定在50~60 kg(陈小菁,2015)[27]。中国人均年消费马铃薯由2000年14 kg迅速上升到2005年的31 kg,增长了一倍多,尽管增长速度较快,但与世界的人均年消费量相比,还有很大的消费空间。
2.4世界马铃薯产业发展趋势
有学者根据世界粮农组织(FAO)数据,对2000—2009年全球及各洲马铃薯主要生产国播种面积、总产、单产以及生产价格等方面做了分析。结果表明,从2000—2009年,全球马铃薯播种面积呈下降趋势,其中欧洲面积下降最多;种植大国中国、俄罗斯及印度的播种面积占世界的45%左右;在五大洲中,马铃薯单产最高是大洋洲,其次是美洲、欧洲、亚洲,非洲,单产高的国家荷兰、美国、法国及德国等均达40 000 kg/hm2以上;过去10 a世界马铃薯总产变化不大,但亚洲与欧洲总产排名发生变化,亚洲由总产第二上升到第一,欧洲总产降至第二,其它各洲总产排名依次为美洲、非洲及大洋洲。中国总产最高,其次是俄罗斯、印度、乌克兰、美国等。世界马铃薯生产价格主要在100~300美元/t波动,且生产价格呈现不同程度上升趋势(吴秋云,黄科,宋勇,等,2012)[24]。
Walker(1999)[25]根据世界马铃薯种植数据资料绘制了全球马铃薯空间分布示意图,分析了马铃薯种植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变化趋势。魏延安(2005)[26]研究发现全球马铃薯产业开发存在不平衡性,亚洲和非洲国家的马铃薯生产已经成为促进世界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刘洋等(2014)[26]从世界马铃薯的区域特点、历史演变、空间分布、生产状况等维度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世界马铃薯生产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2)全球马铃薯的生产重心逐步由西向东、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法式发生转移;(3)马铃薯在全球广泛种植,但是就生产水平、农业生产地位来说存在较大差异;(4)具体来看,全球马铃薯种植集中在“三区两带”:温带区、低地热带区、高山地区;44o~58oN、23o~34oN两个主要纬度地带。其种植面积占世界比重超过70%。
围绕马铃薯产业发展的研究主题,学术界以及决策层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这些前期成果为新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准备,也为后续研究人员拓宽了研究的视野。然而,现有研究的方向以及内容,无法满足国家实施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需要。在国家提出实施主粮化战略以来,围绕马铃薯产业的研究仍然会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同时,将更加强调以下几个问题的研究。
3.1国家对马铃薯的政策扶持长期偏弱,如何加强的问题
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国家针对水稻、小麦、玉米等三大主粮的扶持政策体系完备,政策绩效水平高,然而,针对马铃薯扶持政策支持少,补贴低,相关政策体系亟待研究和完善。
3.2在主产区农户种植马铃薯积极性不高,如何解决农民“不爱种”的问题
在马铃薯主产区域,农户由于生产经营规模小,单位面积产量低,产业链条偏短,以销售原料薯为主,马铃薯品牌知名度不高等因素,导致马铃薯种植比较效益低,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如何提高马铃薯种植效益,增加主产区域薯农的种植积极性,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目标,也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课题。
3.3在主销区马铃薯主食化难以接受,如何解决老百姓“不爱吃”的问题
在马铃薯主销区域,由于马铃薯不符合中国人传统饮食习俗,缺乏符合中国蒸煮饮食文化的主食产品,缺少引导马铃薯主粮消费的社会环境条件,马铃薯营养知识的科学普及不到位等原因,导致消费者不爱吃。如何改变公众对马铃薯的认识,提高大家对马铃薯的接纳和认可水平,也成为马铃薯主粮化过程中研究的重要方向。
[1]陈小菁.“小土豆”牵动大战略——三问马铃薯主粮化战略[N].解放军报,2015-01-29.
[2]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N].经济日报,2015-12-31.
[3]乔金亮.马铃薯产业开发路线明确[N].经济日报,2016-2-24.
[4]王云高.实施马铃薯主粮化战略,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新保障[EB/OL].[2015-01-28]http://www.agri.gov.cn/V20/ZX/qgxxlb_1/hunan/201501/t20150128_4354481.htm
[5]屈冬玉.面向未来,共同发展——2015北京世界马铃薯大会[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2-13.
[6]杨红旗,王春萌.中国马铃薯产业制约因素及发展对策[J].种子,2011(5):100-103.
[7]陈华宁.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世界农业,2008(8):13-15.
[8]刘俊霞.中国马铃薯国际贸易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9]张庆柱,李旭,迟宏伟,等.我国马铃薯深加工现状及其发展建议[J].农机化研究,2010(5):240-242.
[10]鲁述霞.马铃薯的加工现状及发展前景[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0(1):30-31.
[11]聂洪光.我国马铃薯产业化发展现状及策略[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0(6):118-119.
[12]王伶.我国马铃薯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分析[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9(6):32-36.
[13]屈冬玉,金黎平,谢开云,等.中国土豆期待产业升级[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1-07-27.
[14]屈冬玉,谢开云,金黎平,庞万福,卞春松,段绍光.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与食物安全[J].中国农业科学,2005(2):358-362.
[15]让“小土豆”逐渐成为餐桌上的主食-马铃薯主粮化发展战略研讨会发言摘登(上)[N].农民日报,2015-01-09.
[16]钱加绪.率先实施马铃薯主粮化战略[N].甘肃日报,2015-02-09.
[17]孙慧生.别拿土豆不当干粮[N].生活日报,2010-03-13.
[18]郭安丽.一号文件聚焦粮食安全,马铃薯主粮化明确[N].中国联合商报,2015-02-09.
[19]让“小土豆”逐渐成为餐桌上的主食-马铃薯主粮化发展战略研讨会发言摘登(下)[N].农民日报,2015-01-13.
[20]刘洋,罗其友.我国马铃薯批发市场价格波动性研究[J].中国蔬菜,2011(7):14-19.
[21]蔡海龙.我国马铃薯价格波动的原因探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3(9):64-65.
[22]赵学尽.马铃薯产品价格和质量的国际竞争力评价[J].世界农业,2012(3):42-46.
[23]魏延安.世界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J].世界农业,2005(3):29-32.
[24]吴秋云,黄科,宋勇,等.2000-2009年世界马铃薯生产状况分析[J].中国马铃薯,2012(2):115-121.
[25]WALKER T S,SCHMIEDICHE P E,HIJMANS R J.World Trends and Patterns in the Potato Crop:An Economic and Geographic Survey[J].Potato Research,1999,42(2):241-264.
[26]刘洋,高明杰,何威明,等.世界马铃薯生产发展基本态势及特点[J].中国农学通报,2014(20):78-86.
The Review of the Researches on the Promo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of Potatoes as the Staple Food
ZHANG Qian-youa,WANG Wan-jiangb,LIAO Wu-shuangc
(a.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b.School ofAutomotive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c.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Xichang College,Xichang,Sichuan 615013,China)
In the early 2015,the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announced that potatoes will be promoted as the forth staple food following wheat,corn and rice to provide more security to national food supply.With the documentation method,the present thesis purports to study some researches on the promo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of potatoes as the staple food both at home and abroad.Moreover,the three trends on the study of the promo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of potatoes as the staple food are presented:how to strengthen the policy of promoting potatoes as the staple food which has never been completely implemented;how to encourage the farmers in the main producing areas who are not so enthusiastic to plant more potatoes and how to promote potatoes as the staple food for the people in the main consumption areas who don’t really reckon potatoes as the staple food.
potatoes;the staple food;industrialization
F326.11
A
1673-1891(2016)02-0001-05
10.16104/j.issn.1673-1891.2016.02.001
2016-04-22
四川省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学科共建)项目“马铃薯市场价格波动与调控机制研究”(SC15XK074);四川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大小凉山彝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互促机制研究”(13SB0249);“大凉山彝区同步小康的困境及对策研究”(14YYJS0080)。
张千友(1979—),男,四川三台人,博士,副教授,四川大学商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农村经济、山地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