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史之恐慌
——对比西方艺术史之后的中国艺术观念略谈

2016-03-02 10:03杨云霞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成都610068
关键词:艺术史艺术

杨云霞(四川师范大学 文学院,成都 610068)

中国艺术史之恐慌

——对比西方艺术史之后的中国艺术观念略谈

杨云霞
(四川师范大学 文学院,成都 610068)

艺术史虽然是对于人类文明中的艺术进行整体回望,但一直以来中国的艺术史主要是受西方艺术概念、视野及框架下建立的学科。同时我们也渐渐发现即使是西方艺术史也在随着现代艺术之后的艺术观念而需再次被解构和重建。当下电影、电视、计算机虚拟技术时代到来所带来的对艺术新的理解,使得中西方艺术史陷入恐慌。中国艺术是哲学、文学、伦理相结合且极其极端的环境下成长的。将中国艺术的范围扩大化、概况化则需要上升到“形相学”层面,还需要用“中国自己的眼光”和“现代立场”重新审视。深入研究人们如何通过视觉与图像来对人类的历史、文化和人性进行研究和追索,这在图像时代到来之际显得尤为迫切。在当今越来越开放的学术环境下,中国艺术史研究是否能够回避西方学术思想和话语体系的影响而独立地存在和发展,这需要我们用开放的态度来重新审视艺术史。

艺术史;中国眼光;艺术观念

0 引言

如何回答“艺术是什么”这一问题?到目前为止众说纷纭,有人说艺术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也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艺术是一种人类创造的、想象的、情感的、形象的精神产品;艺术是人的知识、情感、理想、意念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表现;艺术是一种在客观实践基础上的主观思维的创作过程等等。难道就用诸如此类的定义把艺术规定下来了吗?答案必然是否定的。今天我们也许还在追问“艺术”这个概念。“艺术”这个概念是日本人从法语翻译过来的,法语是从拉丁语翻译来的,而拉丁语的艺术则是从希腊语来的,是Technology的词根。所以一直以来都背负着希腊的审美标准来看待艺术,而希腊的标准也就成为了西方艺术的标准。但传统的艺术标准并不是千古常青的,尤其中国的艺术史一直以来主要是受西方艺术概念、视野及框架下建立的学科。纵然我们沉迷于希腊的艺术品,但也要重新反省中西方艺术的意义和价值,对现代艺术的规律与理解重新梳理。

“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水平,上看经济政治体制,下看艺术史。”[1]而如今我们却发现艺术的范围在扩大,在当下的艺术活动中,它们也许未必美丽,未必赏心悦目,但却起着很大作用。中国现代的艺术史学是从西方引进的学科,必然会带有西方这个学科的性质,甚至还大量的保留着。进一步阐述来看,其实整个西方艺术的发展史,只是人类在一个阶段上的历史。20世纪末认为艺术的终结其实是在说西方传统艺术的终结以及以西方艺术为基础的艺术史的终结。如果我们重新用“中国的眼光”和“现代的立场”来看,其实艺术正慢慢地摆脱西方的阶级性的历史对艺术的歪曲和遮蔽,才重新开始其真正的意义和作用,并刚刚开始展现本来的面目和状态。

1 中西方艺术史的重新审视

西方艺术史一直以来被迫承担着不属于艺术的责任,而中国艺术却少有描述世界的表象、再现世界的现象,也没有像基督教那样去承担真理和意志以及宣传教会的意义。相比之下,中国并不把某一项实际为宫廷目的或者宗教目的服务的建筑、绘画、雕塑和工艺创作当作艺术,至少不作为高级的艺术品。尤其魏晋以后,是把人的精神的显现作为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2]。所以中国古代的艺术史经常是“书画史”。虽然中国早期的艺术史大多是人对不可知力量的干预,在干预时留下的器具和行为,而这些是世界文明所共有的,今天我们需放下,艺术才能真正开始。如果我们用西方学来的标准来解释符合西方规范的那一部分东方的文物和艺术,未免有失传统文化结构中对艺术的认定和使用。

中国近代著名学者对其进行探索,形成了两种流派。部分学者力图发扬中国古代的传统艺术并吸收西方艺术优秀部分,形成现代国画艺术流派。以蔡元培、陈独秀、徐悲鸿、吴作人为代表的五四以来的一代又一代的学者,以写实油画为基础,形成试图超越世界艺术前沿的当代艺术流派。

同样在西方,艺术在发展中自身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19世纪学院派使艺术变成一个可以教育的方法,完全成了政治宣传的工具。1871年之后出现了“印象派”三大画家代表:塞尚、凡高、高更[3]。艺术家的主动性,给予了画布更多的独立空间,成为了自己的世界自己创造。塞尚、凡高、高更之后诞生了伟大的艺术家毕加索,把画成为了自我成立的物本身。之后的达达艺术和波普艺术等把似乎是一种模糊的情况写进作品。装置艺术和行为艺术也是一些艺术家冒着生命的危险、健康的代价在完成对艺术本质的探索。西方艺术的经典是将艺术引向理解之后的真实,这种真实比人情更加丰富,全面而极端,应和着天生天杀的自然和命运中间不可理解和不可认识的存在。一个雕塑下面所隐藏的框架、结构和比例,在这些东西构成了不可言说的微妙的变化,当这些变化被一个真实的身体掩盖起来的时候,我们似乎面对的肉体和人情,并不大能够看到其中隐藏的框架和结构的图像逻辑,恰恰是那些表面的细节残缺败坏之后,反而使得内在的图像逻辑得以显现出来,例如《米洛斯的阿弗洛蒂特》、《萨莫德拉克的胜利女神》等。图像逻辑用之来表示表面再现,图像在背后、在内在的部分,还存在着一种对理想对世界的整理、把握和重新设计,当这种内在的把握和重新的设计演变成一种规范后,这种规范就是这个文化的经典。集中体现在希腊文化的经典上,既能表达出微妙的情感,又能细致入微地刻画出真实形象,都建立在内在的坚实完整的图像逻辑之上,塑造出一个个真实的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因此西方艺术史的标准也成为了世界艺术史的通用标准,即艺术品的外表是写实的,它要类似于我们能够看得到的真实的世界;其次是在表面的形象之下隐藏着规律,犹如神庙建在身体之下,既有数学的变化,又有几何形体的转变。而罗马艺术品则是对真实的呈现,和那种对真实的状态和质感的充分表达。古埃及的艺术品具有一种测量的尺度,网格化的利用尺度的方式和观念。

概括看来,西方的艺术史有建筑、雕刻、绘画。而谈到中国艺术时,首先想到的是绘画艺术,之后想想或许还是只有绘画艺术。其实不然,中国有石雕艺术、寺庙建筑等等,但在当时却并不把它们作为精神成就,可见中国艺术思维的单一性,也造就了没有形成自己系统的艺术史。“中国古代的艺和术,一部分指科学技术,一部分指人类对不可知状态的一种干预。它是一种行为,一个过程,包括祭祀等。”如果用这种观念看西方的艺术,会发现西方表现的只是局部,像壁画和庙宇都只是艺术行为的场所,是早期活动留下的器具和场所被当作艺术,而非艺术本身。我们以为在做艺术,其实只是把次要的东西当作主要的东西在做。

2 “本土化”下的中国艺术史

中国的眼光与现代的立场或许并非一个共生关系。我们可以大致把中国历史分为简单的三部分:上古时期至辛亥革命,辛亥革命至新中国,新中国至今。而一直以来以艺术史研究为方向的中国学者,或多或少地感受到了出于传统和来自于西方的双重压力,在当今越来越开放的学术环境下,中国艺术史研究是否能够回避西方学术思想和话语体系的影响而独立地存在和发展,这需要我们用开放的态度来重新审视艺术史。

“真正的艺术史不是对一些美丽的物品的重新排列,而是在新的形势和境遇下对人类的理想及世界的前途的终极关怀。人的神圣的性质正是在艺术中变现为作品和遗存,对崇高与尊严的意识和向往。”中国的眼光具体落实在中国的艺术传统中形成的观念。“传统是条河流,必须是现成的、活着的并且能传承下去的,且因为我们的传承成为活的东西,而只有在后世发展得越好,前面的成就才会越受到关注。”还需考虑到中国作为后发展国家,在近代受到西方文化刺激和影响后的重看世界的方法。中国传统提示的角度和方法,使艺术展现为人的活动的场所和工具,展现为人的问题的变现和写意。

用“中国眼光”和“现代立场”对艺术史视觉语言的分析和阐释,一直都被视为艺术史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核心命题。在当下跨学科语境中,引发更为深刻的讨论:其一是一种以图像符号为构成元素、以视知觉感受获取信息与解读意义的“视觉文化”理论应运而起,尤其当下电影、电视、计算机虚拟技术时代到来,在这方面尤其明显;其二是在处理“图像”和“语言”两种“文本”的关系上,不同的解读方式又往往被演绎为新、旧艺术史两种传统或范式的对峙。中国艺术史学科的重建,用“中国眼光”和“现代立场”对艺术史的重新审视必须突破这种二分法的思维模式,立足于作品的视觉语言分析,遵循以内史为先、内外史有机结合的原则进行。惟有如此,中国艺术史学科才能摆脱目前的困境和危机,从而在人文学科的框架下确立自身的独特品质和存在价值。

3 结语

今天的“西方”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西方”了,我们今天说的“西方”其实是由很多非“西方”构成的。“西方”本身也不是铁板一块的,例如西方国家之间的差异,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很难找到一个纯粹的“西方”。同时西方的艺术观念已不再通用,期间融入了很多东方因素,我们要抱着一种和西方中心话语对抗的姿态来看待一些问题。不要以固定不变的要义和标准来看待艺术史,而要以“中国眼光”和“现代立场”重新审视以及发展变化的视角来看待,打破西方中心主义的陈旧的理念。当然西方艺术史自身也需随着现代艺术之后的艺术观念再次被解构和重建。中国艺术是哲学、文学、伦理相结合且极其极端的环境下成长的,中国艺术史的书写需要“本土化”。

[1]朱青生.重新写作艺术史——在中国建设世界艺术博物馆的基本思路[J].美学观察,2006(12):35-37.

[2]朱青生.艺术的本质——国家画院讲演[J].明日风尚,2015(1):65-68.

[3]朱青生.世界艺术史的另一种解释——《当卢浮宫遇到紫禁城》说明//[C]《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艺术的超越与文明的发展”艺术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北京:北京大学北京论坛办公室:55-58.

[4]常宁生.艺术学的建构与整合——近百年来的西方艺术学理论与方法及其与中国艺术史研究[J].艺术百家,2009(5):116-119.

Panic of ChineseArt History:ABrief Discussion on ChineseArt Notion Compared with WesternArt History

YANG Yun-xia
(College of LiberalArts,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Chengdu 610068,China)

The history of art is a manifestation of human’s aesthetical creativity in the process of civilization.While Chinese art history is a discipline which was established under the frame of Western art,and deeply affected by its notions and views.In the mean time,deconstru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are found in Western art history as modern artistic concept develops.The new understanding of modern art brought by movies,television as well as computer virtual technology causes a panic for both Chinese and Western art history.Chinese art,as a combination of philosophy,literature and ethics,blossoms in an extreme environment.We need to take a second look at of Chinese ar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the Chinese”and“the modern world”if to amplify and specify it.An in-depth study on how people research and explore history,culture and humanity by vision and image is necessary as the Era of Picture approaches.The independent existen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rt history under the open and inclusive academic circumstance depend on our open attitude toward the history of art.

the history of art;Chinese vision;artistic concept

J120.9

A

1673-1891(2016)02-0090-03

10.16104/j.issn.1673-1891.2016.02.026

2016-03-18

杨云霞(1992—)女,内蒙古乌兰察布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理论及评论。

猜你喜欢
艺术史艺术
纸的艺术史
毛扎扎艺术史
毛扎扎艺术史
狮子与西方艺术史 下
狮子与西方艺术史 上
纸的艺术
也谈对文学艺术史教学的感悟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