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全区第三初级中学 李亚军
浅议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策略
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全区第三初级中学李亚军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者积极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在改善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民主氛围、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创新学习品质等方面有了明显进步。但由于来自学生教师等各方面的原因,导致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好多问题,本文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结合实际,给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对策。
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问题对策
小组合作学习在班级教学中已经成为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之一。我在多次跟踪听课中,收集了小组合作学习中同一个小组(这个小组中的四名同学学习属中等生,生3稍差)的讨论情景记录,摘录其中一个如下:
[案例]这节课讲的是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老师在讲完了“直角三角形中,30度的角所对的边等于斜边的一半”这个定理后,提出下面这样的一个问题供学生思考:
生1:自己在说什么(自言自语)
生2:自己看了会书,又画了一个图,没想出来,然后问生3:你会吗?
生3:一直在挠头(做苦思状),见生2问他,就摇了摇头,显然他也没想明白。
生4:在东张西望,见生2问生3问题,也凑过来看了看,一听没有结果就回去了。
类似此情景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时有出现,我尝试提出表现出来存在的问题和解决表现出来问题的策略。
1.小组成员分工不明确。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小组或团体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案例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没有明确的分工,如果有一人会做,倒是有可能讲给同学听听,这几名同学在都不会的情况下不知如何是好了。
2.没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学习的关系。
案例中,学生没有任何独立思考老师就让他们讨论,他们不是不想讨论,可是能说些什么呢。学生参与度不够,学习效率不高,达不到课前预期效果。
3.学生间的合作关系不协调。
小组合作学习是由问题引发的,问题没有体现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没有引起学生讨论的问题就要能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把小组学习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关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
4.分组搭配不合理。
没能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认知基础、学习能力、学习习惯、性格因素、性别搭配等综合情况分组,不能达到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的效果。
1.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认真研究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质。
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课堂学习方式的首选,老师自然也应好好钻研小组合作学习的要领,而不应只重形式不重实质。如果整堂课下来都是老师牵着学生走,就算有了小组合作的形式,也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探究学习和算法多样化等新理念,小组合作学习只是走过场。老师只有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理念,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样才能搞好小组合作学习。
2.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合作过程中,有独立思考,也有共同研究,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否则讨论时他们真没有什么可说的。先独立后合作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人的学习是有帮助的。教师既要考查每个小组的成绩,也要关注小组中每个成员的发展,可以用一些不定期的小测验来检查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3.合作学习中的问题设计。
教师设计问题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问题要体现哪些新理念,问题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哪些地方要独立思考,哪些地方要讨论,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等在讨论之前就应考虑到。
4.科学分组。
教师在分组时一定要科学合理,做到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以便可以充分发挥兵教兵的作用。这就需要老师安排座位时让优秀学生与差生结对,并让成绩优秀者帮助成绩落后的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使他们共同进步。
由于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不同,最好使用分层教学法,每小组成员均由解题能力不同的四位学生组成,再把各小组成员按解题能力从弱到强确定为甲、乙、丙、丁。然后教师给出由易到难的四道题目A、B、C、D,由甲同学做A题,其他同学给予批改和指导,以此类推,若丁同学遇到困难且本组同学无法解决时,可向老师求助。教师还可以把率先完成任务的小组确定为智囊团,由他们协助教师到各组指导。这样,就充分利用了学生本身这种最可利用也最应利用的课程资源。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首先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变“讲堂”为“学堂”。其次,是让学生会学、乐学、学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兵教兵的作用。最后,要优化课堂结构,制订科学的教学流程。要构建一种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自我提高、自我完善,成为一个个性鲜明而又有团队精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