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张家港市云盘小学 袁 丹
巧妙留白,展别样精彩——浅谈小学美术课堂中的教学留白
江苏省张家港市云盘小学袁丹
本文结合教学实例,探讨了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巧妙、适度地“留白”,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点燃学生探索的火花、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让我们的小学美术课堂在虚实相生中见证“留白”处的精彩纷呈。
小学美术留白艺术课堂教学
在传统的中国画中,画家极其重视“留白”,以虚实相生的处理手法形成一种特殊的意境形式,只留纸面,不着墨色,以虚当实,寥寥数笔,意尽形全。同样,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像画家一样运用“留白”艺术,留给学生思维驰骋的空间去思考和想象,突破教学常规的限制,使教学始终处于开放性与动态性之中。
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学生习惯了在美术课堂中被动地跟着教师的思路,在教师的一步步引导下毫无思维地听着讲解、分析和安排。再加上小学生天性好动,有时候教师还没把注意点和要素讲完,学生就已经迫不及待地动起手来,虽然看起来临摹的有模有样,却又似乎少了一份应有的灵气。笔者认为,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术思考能力,为学生积极创造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感悟,迸发智慧的火花。
例如,在教学《冷色与暖色》一课时,教学片段如下:
师:同学们,还记得三原色吗?
生(全体):记得,是红、黄、蓝。
师:很好。三原色中的每一种颜色带给我们的感受也是不同的。比如蓝色,老师看到蓝色,就想到天空,看着蓝色,给人一种清凉的感觉。同学们,你们对三原色有什么感受呢?
生1:我看到红色,就会想到火焰,想到太阳,感觉到温暖,感觉到热烈。
生2:我看到蓝色,就会想到大海,感觉到一种安静的感觉。
……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以问题讨论的形式巧妙留白,在将问题抛给学生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设计的思路,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得到有效的美术思考锻炼。最后,由教师将学生的回答综合起来,引出对红、蓝的不同感受源自色调冷暖的差异,揭示教学主题。
在美术教学中,评价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需要教师的评价与指导,但是,只有科学、全面的教学评价才能有效地启发和帮助学生。尤其是当学生的思维出现明显错误时,教师可以转变过去立即作出评价的方式,以追问、角度转换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重新思考,这样的评价方式更能激活学生的认知与创造。
例如,在《我的梦想》一课中,我让学生用已经掌握的画法和自己喜欢的绘画工具,以画面的形式告诉老师自己长大后想成为怎样的人。对于未来和梦想的毫无拘束的描述,学生都乐此不疲地参与其中。结果有一位学生画了一幅海盗船,上面还飘了一面大大的骷髅旗。他告诉大家自己想当一名“海盗船长”。很显然,动漫《O ne Picec》、歌曲《海盗船长》已经影响到这位学生的价值观念,虽然学生的本意并不坏,但这样的理想显然不是美好的,如何以恰当的评价去引导学生正确的主流价值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给出了这样一段引导的评价:
师:你画的船好大,有大海,还有好多宝藏,老师觉得你是想去探险、寻宝藏吧?
生:对,像路飞一样,去冒险,去寻找宝藏。(学生兴奋地回答)
师:嗯,路飞很勇敢,也很机智。这样的话,你应该是想当一名充满奇遇的探险家吧?
生:是的。我喜欢探险,喜欢刺激。
师:探险家需要地图、指南针等,而不是需要骷髅旗,你是不是应该在画面上做些改变呢?
这样的留白评价,使学生对之前的梦想进行自主反思、修正,这样的评价方式不仅给予了学生更大的思考空间,为其再次创造提供思路,同时也能有效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巧妙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实践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风向标。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实践和合作探究,给学生更多的实践与展示的时空。而在开展实践课题时,巧妙地留白可以丰富学生的美术实践,实现对学生个性创造能力的培养。
以《色彩的明度渐变》一课的教学为例,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寻找明度渐变调色方案的实践课题:在课前先准备好三个调色方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明度渐变调色方案。之后在课堂上,我将这个事先准备好的方案呈现出来,让学生通过自主实践对这三个方案进行比对,从中找出正确的方案。在这过程中,不仅能让学生掌握明度渐变的调色方法,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同时也让学生在进行明度渐变调色方案的筛选比对中设计出了纯度渐变方案,可谓是意外之喜。
可见,教师以实践课题的形式在创作方式上给予适度留白,使学生掌握了明度渐变的调色方法,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也以筛选对比的形式在看、画、做、玩中点燃了学生探索的火花,丰富了学生的美术创造。
综上所述,教学留白是动与静的有效交融,是张与弛的完美结合,更是一种以逸待劳的教学艺术。就像中国画的留白艺术,形式各异,并无定法。教师应因时、因地、因文、因人而异地使用教学留白,让我们的小学美术课堂在虚实相生中见证“留白”处的精彩纷呈。
[1]施陈锦.留白,打开美术教学的灿烂新时空[J].小学教学参考.2015.12:68
[2]周小燕.小学美术教学中的“留白”艺术[J].新课程.2015.10: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