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明杰(中共肥西县委党校 安徽合肥 231200)
合肥区划调整后肥西旅游业发展的思考
夏明杰
(中共肥西县委党校 安徽合肥 231200)
合肥区划调整后肥西旅游业拥有了更好的发展态势,带来了较好的旅游收入,但在融入旅游核心城市合肥过程中,如何合理定位、科学布局、产业调整提升等问题亟待解决,否则将制约肥西旅游健康快速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影响肥西旅游发展中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可以实施的措施,从而进一步促进肥西旅游业的跨越发展。
区划调整 影响 对策
2011年合肥行政区划调整,辖4区4县和1个县级市,人口超过700万,面积达1万平方公里,被定位为区域性特大中心城市和全省旅游中心城市。巢湖成了合肥市的“内湖”,是合肥旅游业未来发展的重点。这对合肥旅游业的发展空间、发展理念、旅游产业调整等方面产生很大影响。肥西作为省会旅游中心的后花园,尤其三河古镇,还是环巢湖的一个重要节点,必将为肥西旅游业未来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当下肥西旅游业如何实现与合肥的深度融合、合理定位、科学布局和对策调整等问题是肥西旅游业新发展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肥西县地处安徽中部,合肥西南,巢湖之滨;现辖4乡8镇2园区;总面积1695平方公里、人口80.6万,素有“淮军故里,改革首县,花木之乡,巢湖明珠”之美誉。
区位优势,交通便捷。肥西处于合肥经济圈和皖江示范区的核心地带,与滨湖新城、高新区、经开区和政务文化新区无缝对接,是合肥南向发展的“桥头堡”,是“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合九、宁西、合武铁路,合宁、合芜、合界、合叶高速和206、312、330国道穿境而过。又处于合肥至黄山、九华山的旅游黄金线上。
自然环境优美,旅游游资源丰富。肥西东依全国五大淡水湖--巢湖,南拥千年水乡古镇—5A三河,中间环抱国家森林公园--紫蓬山。
1991年,肥西拉开了发展旅游业的序幕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按照规划引领、稳步推进,一大批特色旅游景点项目陆续推出,截至2015年底,全县已拥有11家国家A级旅游景区(其中5A级1家,4A级2家、3A级5家)、42家星级农家乐、4家星级酒店、10家旅行社营业部,数量均居全省县区前列,形成了千年水乡古镇三河、国家森林公园紫蓬山、中国中部花木城五彩三岗、官亭万亩生态园、刘铭传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山南农村改革发源地小井庄、肥西老母鸡家园等一批重要景区景点。2015年,全县共接待游客36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6亿元。
1.有利影响
合肥旅游中心城市的辐射影响。区划调整后,合肥市瞄准创新、多元的长三角第四级。定位为国际知名的大湖生态宜居城市和休闲旅游目的地,将给肥西旅游业强有力的辐射带动:
从省内来看。省会城市的龙头带动作用日益凸显,与马鞍山和芜湖两个沿江城市接壤。以合芜铁路、105省道为发展轴,构建了新合肥迎江发展的产业高地。合力打造皖江城市带核心城市群,充分发挥合肥生产要素和高端产业的辐射力和带动力。
从东、中、西三大区域经济板块来看。合肥进一步成为长三角地区辐射中西部地区的“中继站”和“桥头堡”。合肥南临长江,北跨宁西铁路,作为长三角地区辐射中西部地区两条“动脉”上的重要节点城市,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带动和推动旅游产业的高速发展。
从长江经济带来看。合肥与南京、武汉相呼应,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成为长江经济带南京至武汉段资源丰富、环境良好、发展空间最大的城市,将给肥西旅游业的新发展发挥巨大的辐射作用。
台海交流深入带来的影响。随着“大三通”的实施,“自由行”的开通,台湾对大陆游客的全面放开,并且范围逐步扩大。2012年6月,刘铭传故居被国台办授予省内唯一的“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将为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的家乡肥西旅游业带来了发展机遇。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影响。2009年,安徽提出了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空间布局为“一轴双核两翼”, 其中“双核”指合肥、芜湖,这是安徽目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两大增长极,是承接产业转移的核心区域
2.不利影响
(1)周边旅游资源竞争的不利影响。肥西旅游资源在区划调整前是合肥市三县里最为丰富的一个县。区划调整后,巢湖、庐江区域的加入。如巢湖、姥山、半汤温泉、冶父山等自然资源和中庙、李克农故居、冯玉祥故居、张治中故居等人文资源优于肥西。
(2)合肥旅游发展重点转移的不利影响。区划调整后,尽管三河镇是环巢湖的一个节点,但是巢湖等众多旅游资源对肥西在争取合肥市的产业扶持资金和政策形成了强有力的挑战。
(3)客源可能流失的不利影响。区域交通改善以后,合肥市的一小时交通圈从南京、六安,扩展到安庆、黄山、杭州、蚌埠。2小时交通圈从武汉、上海扩展到南昌。3小时交通圈扩展到郑州、福州、长沙。这些变化使合肥市的游客活动半径增加了很多,给游客旅游地市场的选择增加了变数,可能给肥西县旅游业带来了影响。
1.合理定位,主动融入旅游中心城市
面对全球休闲时代的引领,肥西旅游业应“着眼大区域,打造大品牌,发展大旅游”的发展战略,遵循“高起点定位、高标准开发、突出建设重点、配套整体推进、有序健康发展”的开发思路。
2.合理定位。依据《合肥市旅游总体规划》合肥市建成全省旅游中心城市、长三角观光休闲度假基地、全国知名的旅游会展名城、国际滨湖旅游目的地要求。肥西应打造以现代滨湖休闲文化、水乡文化、绿色农业为理念,以“滨水体验、休闲度假、健康乐园、会议商务”为重点,以生态文化、休闲度假为主题的国家旅游度假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按照“旅游大县”向“旅游强县”的发展思路来布局;按照环巢湖西部旅游服务基地、长三角观光休闲度假目的地、安徽省旅游中心城镇、合肥市“后花园”休闲胜地的定位来谋划;实现由“单一性”向“多元化”旅游产品转变,从“景区时代”向“全域目的地时代”转变。努力实现健康、自然、生态、可持续的肥西旅游新格局。
3.融入发展。根据《合肥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及环巢湖地区生态保护修复与旅游发展规划》、《肥西县基本生态空间保护规划》要求,结合区域内山水、田庄、旅游道路、旅游基地等,设立特色旅游线路以及立体化、多样化生态交通体验,规划成一个有机互补的旅游休闲区域,提升竞争力、融入力和合作力。积极探索“一程多站”、“大区小镇”、旅游协作增长极等模式。同时遵循肥西区域个性,打造核心景区、多维辐射联动,形成“点、线、面”的大旅游(“1231”)新格局。
4.整合资源,精心打造旅游集散中心
整合散客旅游资源、规范散客旅游市场、满足游客个性化旅游需求和促进自助游消费市场培育的重要综合性平台。按照《肥西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3-2030)》要求,重点整合三河古镇、紫蓬山风景区、刘铭传故居、官亭万亩生态园、淮军圩堡群等重点景区旅游资源。并对县城停车场、汽车站、公交车站等游客集散中心进行扩大与改造升级,提高集散中心的综合性和多样化。一要完善旅游接待设施。根据旅游者消费能力和需求喜好不同,旅游接待设施的档次和规格也不同。如针对学生青年群体,消费能力较低,可开发一些小型旅馆或招待所;针对家庭旅游者,可开发一些三星级以下酒店;根据不同游客所占客源市场份额,整合或平衡各类酒店的数量。二要建立完善的旅游咨询公司。完善的旅游咨询公司是旅游业蓬勃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旅游集散中心附近或景区附近建立旅游咨询公司,向游客提供合适的旅游路线和适宜的旅游建议,减少游客找寻时间,增加观光游览时间。三要加强绿化环保。肥西清新的自然环境,是其发展旅游业的一大优势,开发过程中注重绿色环境的塑造。重点要建设“两河四园”(潭冲河、派河、古埂公园、潭冲水库生态公园、大官塘公园和紫云湖公园),突出水体景观、休闲服务、商务办公、高档住宅四大功能,并有明显的环保提醒标识,增强居民和游客的环保意识。
以建设县旅游集散中心为重点,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以旅游标准化建设为目标,争创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以智慧旅游景区建设为创新,推动数据智能化技术在产业发展和行政管理方面的应用,提升旅游服务智能化、信息化水平;以提升餐饮服务质量为中心,进一步优化旅游饭店的结构,提升服务水平;以积极开展文明创建工作为抓手,加强旅游景区管理,提高全县市民素质,维护肥西旅游形象;加快培育旅游商品市场、充分挖掘肥西地方土特产资源(富光杯、三河米酒、丰乐酱干、巢湖银鱼、小团山花果茶等),定期举办肥西传统节庆活动,丰富肥西旅游文化内涵,提升肥西旅游品牌。
要不断提高肥西旅游整体形象,利用现代媒体加大肥西旅游整体形象和品牌的宣传促销力度;不断创新宣传载体,注重宣传实效性,充分利用节庆等活动的宣传效应,不断扩大肥西知名度;充分发挥民俗文化旅游和休闲旅游资源优势,推广以三河古镇为重点的精品旅游线,进一步开拓省外旅游市场;建立文化馆,介绍肥西的历史、名人轶事、风俗文化等,让游客更多地了解肥西。另外县城中心应加强与附近景区连接性和整体性的宣传;加快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电子商务系统,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塑造肥西旅游新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