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接地气是对农广播播音员主持人在新形势下服务“三农”的关键

2016-03-02 09:09
西部广播电视 2016年5期
关键词:接地气三农

冯 暐

(作者单位:天津市北辰区新闻中心北辰区广播电视台)



走基层、接地气是对农广播播音员主持人在新形势下服务“三农”的关键

冯 暐

(作者单位:天津市北辰区新闻中心北辰区广播电视台)

摘 要:在2015年末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十三五”时期,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而对农广播播音员主持人作为“党的喉舌”,如何更好地服务“三农”?如何架起“城乡一体”的桥梁?走进农村接地气,及时了解新农村的新变化是关键前提,也是提高对农广播节目质量的决定性因素。

关键词:走基层;接地气;对农广播;三农

1 新农村建设的“多元性”

在党中央高度关注“三农”问题,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的新形势下,对农广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农广播是专门面向农村,针对农民这个特殊群体,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而专门开办的,宣传政策、法律、科技、致富信息等一切与农民群众息息相关内容的节目形式。目前,无论是在广播中还是电视中,播音员主持人不再是简单的“传声筒”,而是向着采、编、播一体化的方向发展,播音员主持人在节目中的主导作用越来越明显。这种现象在对农广播节目中尤其普遍,从中央台到地方台,很多深入人心的王牌节目都是以主持人为核心去打造的。对农广播中的播音员主持人作为对农广播节目中的核心之一,如何在新形势下更好地服务“三农”?笔者认为,深入农村接地气,是“必修课”。

2 服务“三农”是对农广播的内在要求

第一,对农广播的“服务性”决定其节目播音员主持人不能只坐在话筒前,必须深入基层,了解农民需求。

“全方位关乎农民生产生活的实用性节目和贴心的服务吸引了广大农民,进而对农村广播也就能够发挥其宣传功能服务新农村建设,媒体的作用在不断放大与发挥,广播的魅力在不断得以彰显。”[1]这段话充分体现了对农广播的“服务性”。服务性,归根结底就是要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体现在农业科技、法律、文化、卫生等多个方面。但没有深入农村了解问题,何谈解决?因此,播音员主持人需要深入基层。

笔者以现阶段天津地区农业发展为例进行论述。当前,天津市各涉农区县的设施农业园区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天津各区县的对农广播,都在适时增加此方面报道,并相应制作农业科技服务类节目。此时主持人走进农村了解农民需求,及时地在节目通过“专家解答”“专题报道”为农民解决难题则显得更加必要。

2015年初,笔者在天津市北辰区对农广播“北辰之声”中担任主持人期间,曾多次走进当地农业大棚与农户进行交流,发现很多农民在“农药使用”问题上很纠结。在食品安全越发得到市民关注的今天,高品质有机蔬菜的确受到市场欢迎,还能卖出高价格,但不用农药,病虫害就得不到有效控制,严重时会造成减产甚至绝收,市民呼吁“绿色蔬菜”,农民却左右为难。笔者带着这个问题走访了农口部门了解到,其实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已经有“空间电场发生器”“太阳能杀虫灯”“土传病虫害防控机”等多种物理农业设备可以有效替代化肥、农药的使用,而且农民购买此类设备时,还能享受30%额度的农机购置补贴,只不过农民日常忙于耕作,对这些新鲜事物并不了解。于是笔者在“北辰之声”《致富信息》栏目中及时向农民听众详细介绍了几种适合当地的新型物理农业设备,既解决了农民的实际问题,还宣传了政府的补贴政策,可谓一举两得,在这期栏目中对农广播节目在农民和政府间的桥梁纽带作用被体现的淋漓尽致。节目播出后,农民听众纷纷打来电话说,节目内容太及时了,“北辰之声”广播真是他们的“及时雨”。

由此可见,主持人不仅要在节目中宣传致富典型,还要把农民急需的新技术、新品种等信息传播出去,在当地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增强农民的发展信心。而只有真正走进田间地头,实地了解农业发展现状和农民需求,才能更好地服务“三农”。

第二,广播本身的语言特性要求播音员主持人必须经常深入农村,学说“农家话”,贴近农民生活,拉近与农民的距离。

“主持人节目播音语言的要求是亲切、自然、生活化,给人以真实感”[2]。广播节目与听众的互动性较强,尤其是近几年,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兴起,让播音员主持人有了更多与听众互动交流的机会。这就更需要播音员主持人掌握“说的艺术”,例如:体育节目主持人要掌握体育术语,音乐节目主持人要掌握音乐术语,而对于农村广播主持人而言,与农民听众最亲切的交流就是说“农家话”,这并不是要学方言、说方言,而是要求学习农民的说话方式和习惯,结合普通话的形式表达出来。在对农广播节目中,主持人的问话要避免过于文气,否则与农户直白的表达形成鲜明反差,不但疏远了主持人与农民的距离,还影响到节目的播出效果。如果主持人说话拿腔作调、嗲声嗲气,甚至张嘴就是港台腔调,农民是断然不会接受的。因此,对农广播的主持人“要注意研究和运用农民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写文章、办节目要用农民特有的个性语言,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的话语,使节目充满乡土气息。”[3]

学说“农家话”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不是从书本上就能学到的,必须要长时间地深入农村接地气,多与农民“拉家常”,从而不断积累语言中的乡土气息。播音员主持人要在节目中尝试把编辑、记者稿件中一些不符合当地农民收听习惯的语句转化成农家话,进行二度创作,让农民听众听起来像“唠嗑”一样亲切、自然。一个充满了乡土气息,能够与农民群众打成一片的主持人,往往会提高节目的收听率。

同时,多接地气能也让新闻主播在播报稿件时避免出错,不至于出笑话。例如,“埠”这个字出现在中国很多的地名当中,从字典上看这个字念“bù(布)”。可实际上在北方的很多农村,农民都会把这个字说成“fǔ(府)”。天津市北辰区有个宜兴埠镇,西青区有个第六埠村,当地人都说成“fǔ(府)”。这种情况下,播音员在节目中就要照顾本地农民的说话习惯,也播成“fǔ(府)”。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如果硬生生地播成“bù(布)”,很容易引起农民听众反感,他们会认为这样是不尊重他们,不仅会关掉收音机,还会挖苦一句“不认字儿,还当什么播音员啊!”因此,坚持走进农村,跟农民多学点“农家话”“大白话”,多一些“地气”,少一点“书卷气”,对于对农广播的播音员主持人来说是很必要的。

第三,新农村建设的多元性以及“城乡一体化”发展带来的变化,决定了对农广播节目要不断适应新形势,在内容上推陈出新,这需要主持人及时深入农村一线,了解农民生活的新变化,以满足节目调整需求。

因地制宜、一村一品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种植业强村、服务业强村、旅游业强村等,这种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决定了对农广播的主持人不能以单一的思维、单一的角度去做节目,需要不断地了解不同地区的发展现状,有针对性地、多元化地丰富自身。有些主持人觉得农村脱离不了农业,只要掌握一定量的农业知识就能做好节目,可只有真正走进农村你才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农民需要的不仅是农业技术。比如:农民在示范小城镇建设中住进了楼房,放下锄头走进了工厂,此时他们需要掌握电焊、叉车、电工等谋生技能,找到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而主持人应该相应调整节目制作思路。如果在节目中增加一些招聘信息和技能培训班的信息会赢得农民群众的拥护。

以笔者亲身实践为例,2010年8月,笔者在深入农村体验生活时了解到,在一些已经完成示范小城镇建设的村庄,村民们搬进了崭新的高层楼房,居住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是以前在老村住平房时随地吐痰、乱倒脏水、乱扔纸屑等习惯仍然存在,影响了社区环境。于是笔者在回台之后,立刻向台领导反映了此事,经领导批准在节目中开设了专栏,呼吁大家共同维护新农村的清洁环境,并专门制作了宣传片花在节目中滚动播出。同时,笔者与同事们进一步挖掘典型人物和事例,策划了《“文明监督员”为示范小城镇建设吹起“文明风”》等专题报道,短短几天时间就引起了农民群众的强烈共鸣,一时间,新农村吹起了一股“文明新风”,此举不仅提高了节目播出质量,还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新农村建设。这个鲜活而生动的实例就充分体现了主持人走进农村一线的必要性,因为对农广播不仅要跟上新农村发展步伐,更要引领新农村发展。

3 结语

对农广播的播音员主持人代表的是农民的利益,所以,他们必须要深入农村,贴近农民生活,从新农村的实际出发做节目,用农民的质朴语言做节目,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对农广播节目质量,牢牢架起农民和政府之间沟通的桥梁,真正做到用广播服务“三农”。

参考文献:

[1]冯璐.对农广播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记者摇篮,2008(6).

[2]金苗.节目主持人播音语言的生活化[J].记者摇篮.2006(7).

[3]任春青,付俊.浅谈农村广播节目的语言特色[J].新闻传播,2006(6).

猜你喜欢
接地气三农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五个坚持”做好“三农”工作
《走进三农》电视栏目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中水电,在老挝“接地气”有回报
为南疆建言献策要“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