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络“雷”剧看酒神精神的现代性回归

2016-03-02 09:09:43赵海琳
西部广播电视 2016年5期
关键词:酒神精神雷人现代性

赵海琳

(作者单位:山东菏泽市广播电视台文艺中心)



从网络“雷”剧看酒神精神的现代性回归

赵海琳

(作者单位:山东菏泽市广播电视台文艺中心)

摘 要:网络“雷”剧到底是大型视频网站谋利新手法,还是独具时代品格的影像艺术叙事新模式?当女性专属的速食文化勃兴,其迅猛发展及影响更值得我们关注和分析。而从黑格尔用酒神崇拜[1]来标志艺术发展的一个阶段看,这嗜醉般接受特定层面精神刺激的广泛激情,起码不失为一种久已存在的审美状态,更在糅合了当代都市生活的现代性文化消费特征后,成为了酒神精神在互联网时代大肆回归的一类独特表征。

关键词:网络自制剧;酒神精神;雷人;现代性;女性受众

1 现代爱情童话符号

穿越宫斗甚至变性等诡异内容,本是对厌倦钢筋水泥丛林生活的人“换口味”愿望的一种迎合,而到了《调皮王妃》《拐个皇帝回现代》及《太子妃升职记》的时代,更是不遗余力地融进一切能吸引女性关注的符号。这里也并非那种徘徊在能指和所指间的现代主义艺术情结或氛围,这些符号总要弥漫在都市女性沉浸的爱情幻想,从标榜独立品格的自我期许情愫中析出。与其说意义含混的题材符号都发生了解构主义的后现代转向[2],更不如说是一次次彻底的返璞归真,是对传统王子公主童话中那单一故事线殊途同归的爆发式延展。

2 轻松明快的视像荒原

怪胎般的“太子妃”横空出世,难免引来各方褒贬声浪,而持正卫道者除了收获网上一片声讨外,并无法撼动都市女性的收视热情。当集结优秀团队打造电视剧集的成本越来越高时,网络自制剧却凭借触动女人们的心弦定位成功,满足快节奏都市囚笼中疲惫灵魂们一簇直白的幻想。

这种故意剥除外壳雕饰的呈现方式,无疑营造出一种明快氛围,这里的叙事未承载多少意义,人物个性不做丰满刻画,更远离任何厚重题材和理性思考,也几乎抽空除爱情外的一切其它生活元素。剩下一片视像荒原中女性快消文化元素孑然林立,方便她们的接触和融入,迎接无须任何思维转化过程的最简洁明快符号刺激,在相当放松的心理状态下享受一段舒张情绪的精神抚慰过程。

3 拒绝动脑,欢迎“脑洞”

网络自制剧期初表现为各种段子的堆砌,甚至都谈不上剧情,发展到今天仍自带泛娱乐文化的深厚时代基因。内容上瞄准一家独特的受众群体,其争胜资本也就在于严丝合缝地对接特定观众的期待视野[3]。随着围绕情感主线的叙事模式不断翻新,环境上早已淡出时代洪流,人物也不必荡气回肠才算丰满,一部剧只要契合流行文化中被长期固化出来的特定章法就必会有人追捧。一般来说,“高颜值”是基础条件,女主都以乐观性格趟过人生低谷,男主携众“备胎”保护她免遭陷害,逐步自我认识并达成情感升华,当最终胜利到来,社会中的男权规则尽为女主折服。

速成骨架被不断搭建并蒙上简单或华丽的外皮,只在背景设置和角色特征方面做“脑洞”式微调,引导女观众们对浅表文化刺激的“慵懒”式汲取。正如“雷剧”爱好者们所说:“看个剧都要有深度,你咋不上天呢?”在发达物质文明搅扰人类精神家园的时代,现实中涉及情感的思考往往都太过劳心费神,那么在象征着追求精神自由[4]的文艺作品天地里,谁又有理由拒绝一种简洁明快的畅游方式呢?

4 现代性之后的爱情迷狂

网络自制剧的“雷”现象,是否可归纳为新一脉具独立品格的叙事影像艺术表现形式呢?尼采曾阐述:“酒神状态的迷狂,是它对人生日常界限和规则的破坏,其间,包含一种恍惚成分,个人过去所经历的一切都淹没其中了。”在这里,可以把网络剧越“雷”反越火的现象与当代都市青年人在后工业文明中的挣扎联系起来看。中国人情感层面遭遇物质条件日益难以逃避的重压,却使不少无力抵抗现实的都市人,在思想上躲进了后现代试图消解一切宣泄式的精神排遣中。如同尼采指称的酒神精神一样,借浅显符号刺激来抒发情绪的艺术接受模式,于当下表现为抛弃传统叙事格调的束缚,转而回归人内在最原始的情感生活体验,通过“雷人”的形式,来弥合人类在面对个体情感与现实爱情生活时,所感受到越来越压抑和无力掌控的绝望,从近乎哀号的宣泄中获得简单直接的快意。

在尼采对生命意志的描述中,“酒神精神”被指为一种顶级表现。“雷人”,意指某种令人出乎意料的震惊,是不当夸大事物特定弊端时,反引发人喜爱之情的一种情况。从这一角度理解,“雷人”网剧开启了醉与狂充斥的世界,绕过传统叙事外壳,让人们能以最少的思考贴近轻歌曼舞般沉醉于写意爱情的状态,融化在无害的放纵中体悟精神世界短暂的美好极致。“雷人”的癫狂,更善于引领观者在放纵的艺术欣赏中抛却痛苦,在迷狂下释放原始激情,尽解生命之缚,挣脱外物的奴役去回归和体味那蕴藏生命活力的真挚爱情。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

[2]麦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3]姚斯、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4]高尔泰.美是自由的象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5]尼采.悲剧的诞生[M].上海:三联书店,1986.

作者简介:赵海琳(1982-),女,山东菏泽人,助理编辑,研究方向。

猜你喜欢
酒神精神雷人现代性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现代装饰(2020年2期)2020-03-03 13:37:10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中国博物馆(2018年4期)2018-02-16 07:36:58
对《小公主》中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的分析
雷人画语
美文(2016年23期)2017-03-22 09:51:32
《红高粱》中酒神精神的显现
戏剧之家(2016年9期)2016-06-04 18:44:06
浅析尼采酒神精神及其对当下中国的几点启示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
与其说克里斯“死”,不如说他“醉”
科技视界(2015年28期)2015-10-14 12:40:46
婚礼上的雷人逗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