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婵
(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
考题“变身”,教学“转身”
韦婵
(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
作为长期奋斗在中考一线的政治老师,应试教育与课改实践、素质教育如何融合,一直让我苦恼不已。怎么办?在对中考真题的研究中,我盯上了考题,并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考题的“变身”终于实现了教学上的美丽“转身”。
因为中考,教学要讲知识和考点,要谈学习方法和应试技巧,怎么能让学生在具备应试能力的同时,把作为纽带的“考题”更好地渗透于中学各阶段的教学过程中,让单调生硬的考题“活起来”,适应课改理念和素质教育的需要,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教学思路的改变,指引着我在教学中主动让政治考题不断“变身”,受益匪浅!
中考题的材料主要源于生活,是能被大多数学生所感受、感知和感悟的,典型的和科学的,成为我备新课的主要资源,成为情景创设的材料,让枯燥的课本观点和政治术语鲜活起来。
比如,在上《民族大家庭》时,涉及“民族”概念,我结合连续两年中考考到的“民族特色”考点,设计了“猜一猜”活动,学生通过五句体现壮族特色的提示语猜出是“壮族”,总结出壮族共有特征,由此归纳出“民族”应具备的四个条件,得出“民族”含义!
把精选的常考题作为新课的探究素材,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方式,总结归纳出课本知识或结论,再在老师的引导下对新知识拓展和迁移。
比如,在上《发展中的社会主义》时,通过对“爷爷眼中电视机的变化说明什么?”的探讨,引导学生归纳出常考点:人民生活发生变化说明了什么?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最后,要求学生根据生活中类似的事例,模仿出题。通过层层探讨,以小见大,以点概面,不仅归纳了知识,还熟悉了考题!
比如,在上《维护人格尊严》时,我改编了“朱月坡”被同学叫绰号“朱肚皮”的考题,创设了其被叫绰号导致与同学关系不和,又被同学冒用姓名,丑化肖像的情节,设计了“请思考——朱月坡同学得不到同学们的尊重,失去了什么?自我检测——朱月坡同学的哪些权利受到了侵犯?出谋划策——朱月坡同学应该如何维权?请反思——在学校,还有哪些其他侵犯同学人格尊严的言行?请践行——应如何尊重同学的人格尊严?请对比总结——‘主要侵权行为’和‘不侵权行为’”六个教学环节,以此完成“人格尊严”整节知识的学习,学得有趣,教得轻松。
·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