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奇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和平崛起背景下的对外报道策略
王瑞奇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摘 要:对外传播策略与国家地位是相辅相成的。作为国家软实力的一种,对外报道的传播效果,影响着一个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的形象,也影响着国际社会对一国国家价值观的认可程度。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影响力逐步提升,伴随而来的是国际社会有关中国“称霸”的误读。因此,和平崛起背景下的对外报道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当前对外报道工作面对的新问题入手,分析了外报道的工作目标、对外报道效果欠佳的原因,并从四个角度给出了一些改进建议,力图提高我国的对外报道水平。
关键词:和平崛起;对外传播;国家形象;意识形态
自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对艰难繁杂的国内矛盾、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运筹帷幄、总揽全局、沉着应对、大胆创新,带领全党、全军、各族人民开创了中国民族繁荣发展的新局面。中国梦、“一带一路”“互联网+”等一系列新观念、新思路的提出,把中国和平崛起的治国思想、发展理念带入新的篇章。面对中国在政治改革、经济发展、法治建设、外交策略、打击腐败和军队建设等诸多方面的成就,国际社会对中国发生的变化异常敏感。一些西方敌对势力,重提所谓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傲慢论”“中国强硬论”“中国必胜论”等荒唐论调,曲解中国的改革和发展,丑化中国的国家形象和价值观。
在此背景下,如何向世界阐述中国,阐述中国正在发生的变化,阐述中国和平崛起的价值观,扭转西方社会对中国的误读、误解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曾经是世界上最强大、最发达的国家,拥有13亿人口和广袤的土地及丰富的资源。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民生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50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67.67万亿元;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343元增长达2015年的21966元。中国近年来相继组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举办APEC峰会和世界互联网大会,推出“一带一路”战略,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在国际社会扮演的角色越发重要。有学者经研究得出结论:“中国和美国综合国力的相对差距发生巨大变化,从1990年的4.32 倍缩小到2013年的0.98倍,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综合国力国。”
中国媒体对外报道工作要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切断国际社会关于崛起与称霸之间的联想,令国际社会理解中国以和为贵的价值观,理解中国愿意同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美好愿望。第二个问题是,如何在“西强我弱”的世界传媒话语体系中,获得与中国国际地位相对应的位置,从而有效传播中国和平发展的价值观念、国家内政的处理办法、对国际事务的态度立场以及对国际局势的期待展望。第三个问题是,如何正确向国际社会阐释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的各种社会矛盾,如何扭转个别西方国家的夸大和歪曲。第四是如何适应和驾驭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特点,适时调整我们的对外传播策略,培养国际性传播人才,使来自中国的声音能有效地影响世界舆论。机遇总是伴随矛盾而来,正确的处理方式可以将矛盾转化为机遇。
“和平崛起”包含这样的涵义,在不伤害它国国家安全和既有利益的前提下,提高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舞台的地位,在各项国际事务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发挥更重要的影响力,同时也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习近平主席在参加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30周年纪念活动时,将对外传播的核心内容概括为“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宣介中国发展变化”。习主席本人十分重视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和平发展的理念。2015年10月21日,习主席在英国金融城发表演讲时表示,“中国人民想的是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和为贵、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和平的基因深植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近代以后,中国人民历经苦难,所以更珍视和平;中国致力于发展,所以更需要和平;中国期待美好未来,所以更爱护和平。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任何人、任何事、任何理由都不能动摇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和意志。”
和平崛起背景下的对外传播工作,就是要向世界阐释中国的价值观,介绍中国正在发生的变化,力求塑造一个有责任、有信用、爱和平、讲民主的大国新形象。
原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赵启正在十年前就曾指出,中国对外传播存在严重逆差。十年间,这一问题虽有所缓解,但并没有根除。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四点。
第一,中国与西方分属不同的文明体系,巨大的文化差异使东、西方在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事风格、表达方式、语言文字等诸多方面,有着迥异而鲜明的差别。对外传播工作若想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必须克服这些基本差异。
第二,中国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承认,在近现代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里,中国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落后,给西方社会留下了故步自封、贫穷落后的刻板印象。一部分西方民众尚未摆脱“中国曾经强大,现在已经没落”的错觉。这使他们在面对中国的对外报道时,固执地认为这是“虚假宣传”,从而拒绝正视中国正在发生的改变。这种刻板印象是中国对外传播的又一个阻碍。
第三,中国的新闻事业发展较晚,且发展路径不同于西方。中国的新闻媒体在传播理念、传播策略、传播技巧等方面,都与西方媒体风格迥异。这使西方受众在阅读中国的对外报道时感到不习惯。
第四,目前,国际舞台上仍活跃着一些中国的敌对势力。它们或大、或小,或出刊印报、或发布所谓的调查报告、统计数据,用尽伎俩宣传中国在社会发展中遇到的社会问题,丑化中国社会和中国政府。每到涉及政治利益的时刻,西方主流媒体总喜欢拿中国的军事问题、环境问题、人口问题等大做文章,疯狂进行负面报道。傅莹在接受媒体访问时曾谈及担任英国驻华大使的感受。她说:“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日益活跃,表态和立场受到重视。英国报纸几乎每天都有关于中国的报道,一些专家和学者几乎在用望远镜、显微镜和放大镜对中国进行研究,中国发生的大事小事都容易成为国际新闻热点。这就要求我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展公共外交,让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国情,让中国和平发展的主张更好地为国际社会理解和接受”。
要加强对外报道的效果,首先要提高媒体自身的素质,提高报道质量,加强人才培养。对外报道应针对国际受众的新闻消费习惯报道新闻。摆脱过于明确的政治宣传目的,用客观的视角观察中国;摆脱对内传播纲领性、指导性的口吻,以讲述的方法报道中国;摆脱中国语言婉转含蓄的表达方式,用直白的语言亮明立场;摆脱千篇一律的评论观点,用针对性的话语阐述中国。
此外,应注重培养和吸引懂外语、懂西方、会讲述、有想法的国际型对外传播人才,提高对外传播队伍的综合素质。
第二,全面地报道中国,宣传中国建设成果的同时,不回避当前存在的社会问题。伴随着中国的急速发展,中国社会还存在诸如贪污腐败、分配不均、城乡差距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已拥有相当高的普及率,外国记者可以实时掌握并报道中国社会各个角落发生的大小事件。以往面对外媒对中国的负面报道,中国媒体或避之不理,或严词回击。这种后发制人的策略使中国陷入被动,屡屡给西方媒体发作文章的机会。新闻媒体应起到监督作用,全面、理性告知世界中国正在发生的矛盾,存在的问题,才能使世界相信我们报道介绍的是一个真实的中国,而非虚构的乌托邦。
第三,多参与国际社会的热点时事评论。目前,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已经逐步在全球主要城市设置记者站,中国对国际新闻事件的报道已经较为全面。而中国媒体在国际大事时事评论领域,实力偏弱。中国的时事评论偏重于涉华事件,对与中国无关的国家事件,中国媒体投入精力较少。如果我们的媒体能够在国际事件中多发表客观的评论,建立独立、公正的国际媒体形象,那么对外报道的传播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新中国成立近70年来,中国的对外报道事业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宣介中国的基本任务始终没变。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世界经济局势的变化,国际格局正发生着改变,对外报道战略不能墨守成规,应依照不同阶段的具体需求不断调整,始终做到与中国的国际定位相匹配、相呼应。
参考文献:
[1]陈兆伟、蔡清辉,新时期我国对外传播战略分析与对策思考,《新闻世界》2011年第5期
[2]程曼丽,如何提高我国媒体的国际传播力——亦此亦彼的辩证眼光的培养. 新闻与写作, 2010第5期.
[3]喻国明.让中国声音在世界有效传播-关于对外传播的若干思考[J].新闻传播,2010(10).
[4]阎学通.和平崛起与保障和平-简论中国崛起的战略与策略[J].国际问题研究,2004(3).
[5]韩玥.国际传播能力乏力影响中国崛起[J],《中国国家新形象》2013(5).
[6]胡鞍钢,郑云峰,高宇宁.对中美综合国力的评估(1990—2013年)[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
作者简介:王瑞奇(1984-),女,吉林长春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传媒政策与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