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 瑾
(作者单位:西安培华学院)
网络谣言及其治理问题研究
童 瑾
(作者单位:西安培华学院)
摘 要:有关网络谣言传播的研究表明,我国目前的网络谣言数量和受众数量呈爆发式增长,谣言内容由个人领域向公共领域扩散并主要集中在微博上,且常歪曲媒体的正面报道,有较强的蛊惑性且传播迅速、影响深远。本文在阐释网络谣言的含义、类型、特点基础上,剖析其主要危害,梳理出当前网络谣言治理的关键性问题并给出了相关对策,提出构建“政府主导、公民自治、法治为本”的“三位一体”治理体系。
关键词:网络谣言;传播;治理
网络谣言是在谣言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要明白什么是网络谣言就必须先知道什么是谣言。《辞海》中说:谣言就是捏造的消息或者没有事实根据的传闻。而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网络谣言则是谣言在信息时代发展出来的新形式。
网络谣言可分为不同的种类,依照目的划分,可分为无意传、有意捏造两种类型。无意讹传主要是因为无法证实网络信息的真实来源,网民对信息的理解可能有所偏差,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出现错误,颠倒、遗漏现象,甚至因为网民的随意添加和删减导致彻底背离现实和与事实不符的情况;有意捏造是散播者为了某种利益,而在网络上传播目标和事件信息时,控制传播的方向,途径、内容,刺激网民参与传播,使谣言流传甚广。谣言在传播途中,网民不仅是谣言的传播者,也是谣言的接受者。因此,信息在网络传播途中,花费越多的时间、经过越多的中间环节、有越多的参与者,就越容易产生谣言。
根据内容划分,可分为自然谣言、生活谣言、经济谣言、政治谣言和军事谣言等。自然谣言主要与特殊的自然现象和神秘的宇宙现象有关,如地震、外星人等。生活谣言则涵括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像谣传有关公众人物和娱乐明星卖淫、离婚和同性恋等的负面谣言就比较典型。网络经济谣言则是希望借助网络传播有关经济实体和经济政策错误言论造成的负面影像获利,这将会对经济产生直接的正面或负面效益。如2008年韩国连锁食品零售公司乐天被谣传用牛肉的副产品制作冰淇淋,而被网友呼吁抵制其产品和服务,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网络政治谣言一般为政治利益和权利斗争的矛盾产物,会造成及其的社会危害,甚至会动摇国家的政治权利、影响国家的安定。军事谣言则是与军事行动、生活有关的谣言,在和平地区和战争频发地区都会出现,2010年末,中国空军派遣多架飞机参加土耳其的“那托利亚之鹰”的演习,被网友谣传为中国空军与土耳其空间演练时惨遭失败。
根据影像范围和传播规模划分,可分为区域性和全国性两种类别。依照结果划分网络谣言,可分为有害、无害两种情况。破坏国家利益,动摇社会秩序、激化社会矛盾的为有害谣言,促使人们了解事实,表达人民意愿的则为无害谣言。
2.1频繁发生
在网络世界当中,个人和组织可以很容易将自己的真实身份隐藏起来,并能随时轻易改变,这悄无声息地削减了谣言发布者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共精神。使其对不需要太过担心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和道德的谴责。这也就使许多网友罔顾真实情况肆意的散播谣言。其次,因为网络监督体系的不完善、自我监督缺乏有力的约束,网络的虚拟性又致使现实当中的监督体系难以发挥作用,从而让网络谣言的日益兴盛,传播效果也日益增强。
而网络的开放性又使其充斥着大量的信息,网络用户为了各种目的又能随时随地制造和散布出各种自己有兴趣网络信息和网络新闻,这些信息真假不辨、或为故意捏造,常常使信息失去其真实性,使网络谣言频繁发生。
2.2传播速度迅猛
网络上文本的复制成本及其低廉并具有极高的便利性是网络谣言传播迅速的原因之一。网络谣言多以QQ、电子邮箱等社交软件为媒介,通过其所具有的群发功能向数以百万计的网友发送信息,谣言能超越时空爆发式的向外传播。网络用户通常只需要“复制”和“粘贴”就能传播谣言,也就是说,在网络上谣言可以在几个小时甚至几分钟内传遍整个世界,这是通过人际进行传播快了数万倍。
2.3传播方式多样
网络谣言不仅可以依托于贴吧、论坛和BBS、还能借助手机短信,微博和QQ等工具进行传播。在网站贴吧上,网络用户可以对某一话题进行转载、灌水和顶帖等,并能发布内容类似的帖子吸引其他用户进行互动,这些帖子常常就为网络谣言的产生提供了温床。有些网友更倾向于通过聊天工具传输和复制谣言,出现了“连锁电子邮件”等形式。
2.4具有极强的破坏性
虽然网络谣言在一定的程度上有整合资源,缓解压力,探测舆论的作用。但在物质和精神方面都有着极强的破坏性。一方面,网络谣言可能导致社会矛盾激化,使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遭到严重破坏,产生重大的经济损失或者其他危害;另一方面,网络谣言可能引起
大众恐慌,让整个社会充满了恐惧与紧张,导致社会文化和话语体系紊乱。
3.1影响个人或社会心理,妨碍社会秩序
网络谣言有可能会对个人的身心健康造成及其严重的伤害,并对其隐私,名誉和肖像产生侵权现象。此外,谣言让个体的智慧和特征遭到削弱,从而产生“愤青”“盲目从众”等心理现象,并在这些心理现象的影响下,一些网络用户发表意见言辞过于激烈,并谩骂和围攻与自己意见不合的观点,加速谣言传播的负面效应链;同时,进行各种各样的现实活动来破坏正常的社会秩序。
恶性的网络谣言大肆传播时,社会秩序被严重扰乱。第一,有关部门不能迅速的发布权威信息,使社会公众无法即时获取信息处在信息不对等的状况中,产生一种“宁可信其有,不可以信其无”的恐惧心理。第二,往往有不明真相的网友加入到传播谣言的大军中,使网络谣言渐渐地传播到社会的各个角角落落,引起大面积的社会恐慌,对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造成极其严重破环。
3.2误导社会舆论,侵蚀主流价值观
政府没有在谣言出现后的第一时间发布真实、权威、可靠的信息,谣言就会借助网络形成一种不正式的舆论形态并进行扩散;同时,推动、误导社会舆论向着负面方向发展。这让政府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官方信息的可信度在一部分民众的心中大大降低。同时,公众也很难在各种各样的网络谣言中轻易的辨别真假。且信息公开不及时和监控系统的不完善也使网络谣言成为公众释放不满和恐慌情绪的一种方式,而谣言传播者通过引导社会大众舆论情绪,营造强大的舆论氛围,慢慢的改变社会主流价值观,当网民对网络谣言深信不疑时,他们将对网络谣言“集体沉默。”
3.3引发群体性事件,破坏社会稳定
在网络谣言传播时,公众因为无法知道事实的真实情况和事件的发展程度,大多心怀恐惧,这就导致网络谣言成为公众唯一的信息来源。而一些谣言制造者,根据自身的社会经验和对事件的主观看法,并对事件进行合理地整理和解释后,大量群发信息刺激网络用户的负面情绪,使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破坏社会的稳定和谐;同时,网络谣言的大量传播,也会将网络用户的负面情绪转化为实际行动,使其以如“群体性事件”等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愤怒。
4.1关键性问题
4.1.1事前预警不及时
要对网络谣言的治理能够做到及时启动,即必须能够对可能或者即将出现的网络谣言进行及时预警,而且有关部门也要反应迅速,这样才能对网络谣言不断产生的情况有所遏制。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随时保持警惕,并完善相关的预警机制,能够在网络谣言出现前就做到有效控制。但通过当下的网络谣言治理情况进行分析:政府、媒体和其他当事方对网络谣言的出现并不能做到提前预知。
政府和相关部门在网络谣言产生时,无法做到及时预警,常常使网络谣言得以扩散,甚至不断产生,导致大量民众陷入恐慌。而一些可能产生深远影响和易引起关注的网络谣言在事前无法得到控制,处在失控、放任的情况中,且网络谣言逐级上报机制也没有形成实际效用。
4.1.2事后反应迟缓
要抢占治理先机,就必须能够对网路谣言进行迅速反应。政府和媒体如果能在网络谣言出现的第一时间抢占舆论先机并公布权威信息,就能极大地遏制网络谣言的传播。但在对当下许多网络谣言和相关公共危机的治理中,一些政府和媒体不仅不能做到及时反应,一些地区还甚至还试图“捂”“盖”“瞒”或者长时间的没有介入到事件中。导致谣言在传播过程中越来越激烈,最后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4.1.3网络谣言具有牟利性
大量的网络谣言没有得到应有的控制和澄清,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网络谣言具有牟利性。网络谣言牟利性主要表现为:网络推手通过为企业散布谣言诋毁竞争对手或者其竞争产品,让其或其产品得以畅销而获得一定的报酬,而网络推手通常先借助谣言积累大量的影响力,再利用这些影响力为企业谋取大量经济利益。例如,警方调查显示,某传媒公司的营销总监,曾以制造谣言的手段使其雇主的销售额从600万元上涨1 700万元只用了7个月,而该总监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130万元的利益。
4.2相关对策
加强网络谣言的社会治理,必须构建以“政府主导、公民自治、法治为本”为主要内容的“三位一体”的治理体系。
4.2.1政府主导
因为有关部门和媒体无法及时迅速的发布权威真实的信息,才为网络谣言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要治理网络谣言最重要的是加强信息公开。实名制是避免网络谣言的有效方法。同时,为了网络谣言的治理,政府要学会运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对网络谣言进行屏蔽,采用合法合理的手段消除谣言的影响,并能及时妥善处理网络谣言引起的各类突发事件。
4.2.2公民自治
网络谣言的防范和管控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缺失、不善、无力、低效乃至失效状态,离不开公众防范和管控网络谣言的自觉行动。如果网民具有开展网络谣言治理的基本素养,网络谣言不断出现的情况就会逐步得到有效控制。
4.2.3法治为本
网络谣言的治理最重要的就是依法治理,美国有130多部与互联网相关的法律条文,新加披对在网上散播危害国家安全,破坏社会安定的谣言就会依法判刑。当下,我国有关网络谣言的法律还是一片空白,只有清醒地明白网络谣言和言论自由无关,这样才能加强有关网络谣言的司法行政建设,完善相关的法律条文,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对肆意制造和传播网络谣言的人起到威慑作用,从源头上杜绝网络谣言。
参考文献:
[1]夏征农.陈至立.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2]焦扬.网络谣言研究[D].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4.
作者简介:童瑾(1986-),宁夏泾源人,西安培华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网络与品牌传播。
基金项目:此文系2015西安培华学院校级课题项目“网络谣言及其治理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PHKT20150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