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巍
(作者单位: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修辞在电视新闻写作中的运用
薛 巍
(作者单位: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摘 要:修辞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种方式,电视新闻写作中运用一些修辞手段,不仅可以显现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还可以加强新闻作品的传播力。熟练地掌握各种生动形象的修辞手法需要注重平时的学习、积累以及实践。
关键词:修辞手法;电视新闻;运用
修辞在古今中外的文化界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使语言生动形象,还可以增强文章的气势,抒发作者的感情,营造真实的意境等。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和夸张等。修辞在中国诗歌里应用的尤其多,每首诗几乎都采用了对偶的修辞,可以说修辞贯穿于中国整个文学的发展历程。新闻起源于文学,新闻的写作也需要修辞手法来润色,以达到视、听、读兼备的特点。电视新闻作为一种可视化的作品,具有生动、准确、简短和丰富的特点,将修辞手法应用在电视新闻写作中,将极大地提高电视新闻的表达效果,使语言更具用立体感。
新闻作品和文学作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体现真实性。新闻作品的要求是必须真实的反应生活,因为新闻作品来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而小说只是截取生活的一个片段、一个侧影,按照作者的所想所思所经历,重新勾勒一个新的形象,这个形象可能综合了不同地域的特点,通过这个形象创造故事,或表达某种感情,或批判某个现象等。文学作品中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因为是文学,所以可以不担心夸张、比喻、拟人所引起的社会结果,并且这种结果往往能够使人满意。而对于新闻的真实性而言,如果使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即使传播力得到了肯定,但是社会效应可能不尽人意。
对于新闻作品中能否引用修辞手法,介绍一个探讨可以作为参考。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见《史记》不仅仅是一部史学著作,更是一部文学著作。《史记》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并不影响它给我们提供的历史记录,不仅不枯燥,反而更加有趣味,《史记》可以看作为历史的新闻,历史的新闻尚且可以大量采用修辞,如今的新闻在追求真实性的同时,完全没有必要纠结是否可以用修辞,为了提高新闻的表达效果,应该提倡运用修辞的表达手段。
电视新闻不同于广播新闻、报纸新闻的地方在于电视新闻是声音、图画和字幕三者同时的搭配。在电视新闻播放过程中,动态的画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们一般不回去看字幕,而是直接通过观看画面,并听画面发出的声音获取信息,这样更直观、更容易。动态的画面能够通过眼睛的传播给人震撼的感觉,而单靠声音的解说,耳朵的收听是起不到这种效果的。如“911恐怖袭击”飞机撞击五角大楼的画面,是需要真真切切的看到才能引起人们的深刻共鸣。电视新闻要求使用最简洁的语言报道最真实的内容,无疑给修辞手法的运用增添了一些难度。
新闻具有言简意赅的特点,新闻报道既要求形象生动、又要求简洁真实。一部出色的新闻作品应该具有发人深省的情节、形象生动的介绍。新闻工作者是影响修辞手法应用在电视新闻中的决定因素,为了做好本职的工作,应该积极倡导修辞手法应用在工作中,为了能够准确、高效地运用修辞手法,工作人员应该多方面学习、努力积累、不断实践。
3.1通过对修辞手法的系统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电视新闻写作要求语句简短,修辞主要是对句式和词语进行选择,所以要想在新闻写作中熟练的运用修辞,就应该多用动词和短句。此外,词语的选择很重要,要注意同义词的转换,动词的选择,成语的活用。要不段扩充自己的词汇量,各种新词、谚语、方言和专业词均应该涉猎。
3.2要融入大众,在人们生活中找到运用修辞的方式
毛主席曾经大力倡导共产党员到人民群众中学习语言,因为人们的语言是能够体现生活的,表达实际的,是丰富的,生动活泼的,好的新闻作品应该善于捕捉人民所发出的声音,用通俗易懂的、接地气的语言传达某个社会现象。
3.3不断实践,综合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无论新闻写作的哪种方式,都应该注重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仅是一种手法的运用,我们也应该提倡多种手法同时运用。1997年,驻港部队进入香港的现场直播中,白岩松做的解说中写到:中国人民解放军迈出的是一小步,却是中华民族迈出的一大步。拟人手法的灵活运用,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
近几年,随着媒体的发展,各种网络新闻媒体迅猛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不断增多,对新闻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严肃刻板的新闻报道已经不能够引起人们足够的兴趣,在新的社会大环境下,电视新闻媒体应该充分使用修辞手法,抓住人们的口味,努力创造出好的电视新闻作品。
参考文献:
[1]魏书常.修辞在电视新闻写作中的运用[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版,2012(3).
[2]马红艳.语言修辞在电视新闻中的运用[J].新闻与出版,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