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关键 一发而动
——“主问题”教学方式在中职语文小说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2016-03-02 08:25陈洁
新课程(下) 2016年4期
关键词:主问题小说中职

陈洁

(浙江省杭州市财经职业学校)

把握关键 一发而动
——“主问题”教学方式在中职语文小说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陈洁

(浙江省杭州市财经职业学校)

艺术有效地设计课堂“主问题”,是进行小说整体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若设计出既有温度又有深度的主问题,能够起到“牵一处而动全文”的作用,帮助学生从整体感知、文本细读、拓展研究等方面来把握小说阅读的方法,提高小说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中职语文;小说教学;主问题

近日,笔者在教授小说《项链》时,遇到了这样一个状况:在分析女主人公性格时,笔者补充了小说《珠宝》,并提出问题“你从玛蒂尔德与朗尼太太的比较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玛蒂尔德?”这样比较旨在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发现这个人物性格中的闪光点,学会多元解读人物性格。但在第一个班级授课时,笔者就遇到了尴尬的一幕——学生对小说《珠宝》产生了阅读障碍。这样一来,课堂主要问题非但没解决,笔者还得紧急补课,解读《珠宝》。本想引人入胜,事实却有画蛇添足之嫌。

于是,在第二个班级教学时,笔者及时调整,以“我眼中最_____的玛蒂尔德,为什么?”为问题完成课堂讨论。在深入全面解读玛蒂尔德的人物性格后,学生才开始阅读小说《珠宝》,并将两个女主人公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点,从而加深对《项链》中女主人公性格的理解。改动后的教学设计虽算不得精到,但从教学效果上看较前一个班大有改善。

同一篇课文,学情相仿的两个班级,由于预设的课堂问题不同,而有着大相径庭的学习经历与感受。教师的一次失误很可能会影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思考,这次教学让笔者反思在自己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堂主问题的预设必须要考虑课堂教学的纬度,即“温度”与“深度”,切不可肆意拔高。

一、理论之述

1.概念定义

余映潮老师认为:“‘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黏和剂,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相对于课堂教学中的“碎问”“追问”而言,“主问题”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能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能让学生真正进行整体阅读,从而提升学生的发展性学力,使课堂能在短暂的教学时间内获得较高的教学效率,使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与普高的阅读教学相比,中职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主问题设计又有其特殊的要求。在中职课堂,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主问题的艰深,课堂主问题的预设必须考虑课堂教学的纬度,即温度与深度。所谓“温度”是指符合学情的,尊重学生阅读感受,学生可感知的问题;“深度”是指能引导学生关注文本阅读,走进文本、细读文本、探究文本,能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思辨能力的问题。

2.实践意义

(1)还阅读一片光明

一般来说,教师进行小说教学时通常会抓住情节、人物、环境三大法宝,在学生面前悉数道来。梳理情节、解析人物、研读环境,样样抓,却似乎隔靴搔痒,难解之急。一篇再有趣的小说作品也可能因为教师这般教条式的讲解而令学生索然无味。没有学生的主体阅读,教师再精辟独到的解析也只是镜花水月,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开拓学生的阅读视界起不到任何作用。

对于中职生而言,我们不必要求他们面面俱到地阅读小说,只要他们能通过自主阅读、文本探究来感受到阅读之乐,收获真实之感,那么课堂阅读教学就是有意义的。

(2)助思维一双翅膀

有效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师生共同研习探究,在师生、生生对话过程中产生问题、讨论问题、提炼问题、解决问题的地方。教师若想课堂有效,必须要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以引导、鼓励为目的。教师在精心研读教学文本之后提炼出若干主问题,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对文本进行研读。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传递出的应该是一种问题意识,以垂范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在此基础上逐渐建立起一种有效的阅读思维方式。

二、实践之路

1.寻——有温度的问题

好的语文课,是有温度的。在中职语文课堂上,教师若要引导学生与文本、与教师产生碰撞与交流,预设适合学生学情的问题至关重要,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能尊重学生的个体阅读体验,让有温度的问题触动学生的心灵,使之变得柔软而敏感。寻求有温度的课堂主问题,笔者尝试以下两种策略:

(1)你的感受,我尊重

中职生对自我阅读感受缺乏一定的自信。久而久之,很多学生就逐渐忽视了初读时的所思所想。那么,教师在课堂主问题的预设时就要充分考虑到他们已有的知识结构及对待学习的情感状态。执教《哦,香雪》时,我就将学生的初读感受作为切入点,预设了两个问题:

问题一:“请你画出自己阅读本文时的心理变化曲线,并思考原因。”

问题二:“如果你也生活在台儿沟,那么你会像谁一样呢,香雪还是凤娇,为什么?”

对于问题一,许多学生画出的曲线起伏不大,有些索性用直线表达。他们的表达指向了同一个阅读感受——“这篇小说不好看。”至于哪些地方不好看,有学生说:“情节太平淡,没有任何起伏。”有学生说:“不太真实,现在哪还有这样的人。”大家七嘴八舌“批判”着小说,虽是“批判”,实则把小说情节梳理复述到位。第三问,笔者是让角色代入在小说阅读教学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在代入过程中,学生对小说营造的环境、人物关系、性格命运有了想象的空间。也许不少学生在学完这篇小说后依然觉得它不好看,但这已经不重要,因为他们经过教师的引导已深入到文本中,加深了最初的感受。感受得到尊重,语文教学才有温度。

(2)你的质疑,我认同

课堂的预设与生成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进行主问题的预设,但是课堂是灵动的,有时候学生的困惑、质疑恰恰是深入教学的契机。

如,笔者执教孙犁小说《荷花淀》时,让学生找一找《荷花淀》中的红色与黑色画面。结果读完之后学生面露难色,因为在整篇小说中他们找不到代表战争的硝烟与流血,找不到直面死亡的冲击。这一比较,能充分激活学生的认知体验,让学生感受到作家对同一题材的不同表现方式,让学生初步感受孙犁小说的创作风格。随后,笔者抛给学生三个研读问题:

①战争中的人如何生活着?

②战争中的景,你觉得好看吗?

③战争中的情哪些最打动你?

较之前缺乏条理性、系统性的讲解来说,在解决以上问题的同时,学生对文本有了一个整体的理解,而不是支离破碎的解析。

2.炼——有深度的问题

受生活经验、阅读经验以及世界观形成与发展的制约,中职生对文本的分析解读往往停留在抽象而模糊的程度,求新求异的思维与意识有待提高。因此,教师在预设课堂主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激发起学生潜在的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思考,成为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具体做法如下:

(1)让争议成为一种态度

前几年热播的《士兵突击》在学生中间掀起了不小的热议。教材中也有选入小说的节选部分。鉴于学生对剧情已有所了解,所以课堂上笔者抛出的问题主要是引导学生对人物的性格、命运及其性格的社会意义进行自由、开放、深入的讨论。其中一个问题是:我喜欢像谁一样的战友,为什么?

学生在讨论“我喜欢像谁一样的战友,为什么?”问题时,观点产生了激烈的碰撞。以下为部分课堂片段:

生1:我想要成为一名像成才一样的战友,因为他理性、果断、目标性强。

生2:你不觉得他太自私了吗?为了自己的成功可以放弃战友情。

生1:真正的战场是无情的,在危急关头,只想到战友情,大家就都面临危险了。

生3:我不同意,在战争中战友间的团结协作很重要,像成才那样,抛弃自己的战友是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的。

师:大家的讨论十分热烈,对人物的解读也各有侧重,这很好。不过,古语说得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的评价如果能再全面客观一些就更好了。

(教室沉寂)

生1:成才最后的确赢得不光彩,但我还是欣赏他的冷静与果断,因为我自己性格中就缺乏这一点,如果有一个具备成才的自信、果断和许三多的执着、顽强的个性的战友当然更好啦。

(学生笑着鼓掌)

在语文课上出现百家争鸣是教师愿意看到的事情。学生在互相质疑、互相争辩的过程中完成的是对文本的多元化、个性化解读,这样的对话成为了解他人与解析自己的有效途径。话题能引发问题,问题的辩论又进一步推动话题向纵深方向发展,学生、教师、文本在这样的交流碰撞中共同完成了文本细读。

(2)让细节成为一把钥匙

要提炼“牵一处而动全身”的问题,教师必须善于通过对文本中若干细节的仔细探究,把握住整体感知文本中容易忽略的、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刻内涵,剥离表象的遮蔽,帮助学生从细节处解读文本。

如,我执教鲁迅的小说《祝福》时,给出的问题是:

“鲁迅先生说过‘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的眼镜’。”

①请你找一找他是如何用俭省的笔触勾勒祥林嫂的?

②透过这双眼睛,你看到了些什么?

第一问是引导学生去梳理小说重要的情节要素,为人物性格的分析提供文本依据。在此基础上研读第二问,有些学生能看到祥林嫂命运的曲折,认为眼睛的变化体现了命运对她的摧残。有些学生则认为透过这双眼睛,他能看到鲁镇的人对祥林嫂的影响,鲁家老爷、柳妈、她婆婆共同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原本学生对这篇小说的关注焦点大多只停留在祥林嫂的曲折悲惨的命运,至于其原因往往一知半解,也不知道如何从文本中找到切入点。教师笼统地讲,学生也未必能真正理解。现在,教师从小处深入,辐射全文,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文本背后的作者意识。

3.探究之悟

(1)引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意识被逐渐唤醒

在课堂上,教师利用有效的主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走近阅读,成为阅读活动中的主体。事实证明,在笔者不断的尝试探究下,学生的主体意识逐渐被唤醒,在课堂上学生开始自信地表达观点,敢于质疑,乐于讨论。

譬如,我在执教《一碗清汤荞麦面》时,给学生这样一个问题:“这是一碗______的荞麦面。”小组讨论后写下结果。很多组写着“温暖、励志、善良”之类的主题词,很明显,学生已读懂教师的初衷,而且对主题的解读也比较到位。但有一个学生写了“清汤”一词,引起了其他同学哄堂大笑,并认为这不符合题意。然而,这位学生解释道“‘清汤’指不含任何杂味,口感单一,这里喻指平凡而单纯。指老板夫妇给人以最普通平凡却又暖人心扉的无私关怀和帮助,是他们至纯、至善、至美的人性象征。”随即,教室里响起了一阵阵掌声。这样的课堂才是有生命的课堂,是语文教师乐见、想见的课堂。

(2)钻研——教师需扎根于文本细读

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有温度、宽度、深度的问题来引领学生文本阅读,其前提是教师个人必须乐于并善于细读文本。细读的价值在于通过对文本中若干细节的仔细探究,把握住整体感知文本时容易忽略的、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刻内涵。细读的过程,是深入发现的过程,更是和文本深度对话的过程。从阅读方法上看,教师在进行文本细读时,应以素读为主。要力戒教辅资料中某种观点“先入为主”的行为。在备课时,教师应该侧重于对文本本身的反复研磨,在文本本身发现问题,寻找答案,学生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开启阅读之门。

[1]余映潮.说说主问题的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2004.

[2]余映潮.余映潮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

[3]曾金莲.阅读教学中主问题设计角度的优化[J].文学教育,2014(1).

[4]刘祥.语文教师的八节必修课[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07.

·编辑薛直艳

猜你喜欢
主问题小说中职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主问题”设计:课堂活动的牵引机
关于中职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分析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