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世银
论审计中的预期
江世银
内容提要:审计是由专门审计机关和审计者,对被审计者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他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查和评价的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审计预期是指一种与审计相关的预期者基于审计专业知识上对审计监督活动变化的主观判断和估计。审计的过程也是一个预期形成和改变的过程。审计是一个充满预期作用和影响的经济活动。该文分析了审计中存在审计者、被审计者、公众和政府的预期问题,由此提出了树立审计者具有良好的审计预期,促使被审计者改变不正确的审计预期、引导公众形成理性的审计预期和政府自身需要形成恰当的审计预期等解决审计预期问题的对策建议。
预期审计审计预期
审计是一种重要的经济监督。它也是一种存在心理因素作用和影响的经济监督过程。现代审计表明,审计的过程也是一个预期形成和改变的过程。审计是一种充满预期作用和影响的经济活动。做好审计,需要重视审计预期心理的作用和影响。
1.审计是一种重要的经济监督
审计是由专门审计机关及审计者,对被审计者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他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查和评价的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审计的内容是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他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也就是说,审计负责对国家财政收支和法律法规规定属于审计监督范围的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监督,包括检查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是否违纪,各种财务核算是否弄虚作假,资金使用是否铺张浪费,随意开支,甚至出现贪污、挪用或盗窃等。此外,由于种种利益关系,公众会不同程度地关注审计。审计监督主要是为了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它监督被监督者。审计监督对各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经营活动进行专门的审计监督。它对一般审计、专项审计调查和核查社会审计机构相关审计报告的结果承担责任,并负有督促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者整改的责任。
2.审计是一种存在心理因素作用和影响的经济监督过程
审计是一种存在心理因素作用和影响的经济监督过程。审计存在着审计职业心理、审计个体心理、审计组织与群体心理、审计关系心理等。在审计过程中,审计存在审计准备阶段心理、审计实施阶段心理、审计终结阶段心理等。此外,审计还存在宏观调控心理、审计法规心理、审计质量心理等。审计的中心环节就是收集充分、足够的审计证据。在此过程中,有各种心理影响着这种审计的开展。审计人员需要掌握心理学知识,并运用它去研究人际关系中的种种心理行为倾向。这样,才能更好地处理好自身与他人的关系,为做好审计提供基础。被审计人员的心理,审计人员的心理,这些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审计对经济的监督。
审计心理广泛地存在于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有职业心理。如果党风和社会风气不正,就有可能削弱和改变审计人员的公正执法的职业心理。如果政治清明,社会风气好,那么,审计人员的职业心理也会良好。被审计人员也有他的心理活动。如果党风和社会风气不正,被审计人员胡作非为,违纪违法,那么,他会形成审计审不出问题的心理或不希望审出问题的心理。在收集审计证据时,由于涉及某些责任人的利益,他们中可能有种种违纪问题,在审计人员审查过程中,往往以种种借口和理由进行狡辩,企图推卸应承担的责任。除此而外,审计还存在社会大众心理。审计心理无不作用和影响着审计监督。
3.审计的过程也是一个预期形成和改变的过程
进行审计监督,需要制定并组织实施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和专业领域审计工作规划,制定并组织实施年度审计计划,给出各种具体的审计方案。这样才能有目的地进行审计监督。“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说的是规划、计划或方案的重要性。没有这样的审计规划、计划或方案,难以开展审计、进行经济监督。规划、计划或方案都是预期的最终表现形式。预期最初也就表现为规划、计划或方案。预期是一种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审计的基本工作方式是审查和评价,也即是搜集证据,查明事实,对照标准,作出好坏优劣的判断和估计,也就是形成相应的审计预期。审计的主要目标,不仅要审查评价会计资料及其反映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而且还要审查评价有关经济活动效益性。这一过程都或多或少地伴有预期因素。
预期原来是一个心理学术语,叫做心理预期。后来,被引进经济学领域,它成为经济预期。现在,又有学者将之引入社会管理,叫做社会预期。本文根据研究的需要,主要指的是经济学领域的预期。预期是人们对未来的经济变化趋势所作出的主观判断和估计。它可以同不同的经济活动变量相结合,从而形成不同的预期。例如,通货膨胀预期、投资预期、收支预期和审计预期等。进行审计,就会有审计预期的形成和影响。所谓审计预期,是指一种与审计相关的预期者基于审计专业知识上对审计监督活动变化的主观判断和估计。这种预期以信息为基础,与审计监督活动及其变化趋势密切相关。不仅如此,它还是一种对审计相关活动变化的主观判断和估计。由于信息掌握的变化导致审计者、被审计者和公众对此预期的变化,所以,审计的过程也是一个预期形成和改变的过程。从来就没有一成不变的预期。预期由静态预期、外推型预期、适应性预期、理性预期和孔明预期的变化和发展也说明了预期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全面、不系统到理论化的过程。
4.审计是一种充满预期作用和影响的经济活动
审计的本质是国家治理这个大系统中一个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预防、揭示和抵御的过程也是伴随相关预期者预期的过程。预期与实践构成了整个审计工作的全部内容,预期始终贯穿存在于整个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在审计进行前,既有审计者的规划、计划或方案即审计者的预期,又有被审计者形成的无问题、问题不大或可能审计不出问题的预期,还有公众所形成的过高预期。在审计进行中,既有审计者随着信息掌握情况、审计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而改变原有的预期,又有被审计者相应地调整自己的问题有无、问题严重程度或被发现可能性的预期,还有公众形成审计立即暴光的预期。在审计后,既有审计者定型的预期,又有被审计者接受审计结果的预期,还有公众形成的审计失职或走过场的预期。
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预期,就没有审计。审计就是在不停地验证着预期,然后又在新预期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审计,如此循环往复,永无止境。对于审计者来说,审计预期是审计者在长期审计实践过程中的经验积累和理论沉淀,是一种升华了的意识形态。对于被审计者来说,审计预期是被审计者回应审计预期的过程,或者说是对审计预期作出反映的过程。对于公众来说,审计预期就是公众对社会关注审计的预期。审计预期来源于审计实践,又反作用于审计实践。所以,审计是一种充满预期作用和影响的经济活动。
审计的过程是一个预期形成和改变的过程。审计是一种充满预期作用和影响的经济活动。审计存在着审计者的预期问题、被审计者的预期问题、公众的审计预期问题和政府的审计预期问题。各种不同的审计预期问题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审计的正常进行。只有找准了审计中的各种预期问题,才有可能发挥审计中的积极的作用,克服消极预期的影响。
1.审计者的预期问题
一是审计者形成预期的信息不充分。预期的产生是以反映客观经济现实的各种信息为依据的。预期与信息密切相关。审计预期当然离不开信息。特别是符合实际的审计预期更是如此。审计是一项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独立性是审计区别于其他经济监督的特征;审计的基本职能是监督,而且是经济监督,是以第三者身份在掌握信息的基础上所进行的监督。目前,审计监督的视野早已超越传统财政财务收支范围,已经成为一项政策性、政治性、法治性、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审计受到了许多挑战。特别是审计者形成预期的信息不充分、不完全或不对称。即便是在现代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审计者要掌握被审计者违法违规的信息可能会不充分、不完全,甚至双方不对称。他们可能就会形成不良的审计预期。这就给审计者形成恰当的预期带来问题。
二是审计者受定势思维的预期的影响。审计预期也能使审计者在纷纭复杂的表观现象中理出主要矛盾和抓住工作重点,不断优化整合有限的资源,进而达到资源的最充分利用。比如对长期应付款的审计中,审计人员根据经验就可以产生预期,确定重点关注的方面,如长期应付款的真实性、计价的正确性、租赁合同和经济合同的履约情况、信息披露的正确性及哪些容易出现舞弊问题的风险点等,这种经验预期对审计工作的开展无疑是有指导性作用的。但审计者通常却认为,如果不给被审计者审计出来问题,自己没有履行职责,不好向社会交待。所以,他们会形成被审计者一定存在违法违规的定势思维预期。其实,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法律法规的健全,绝大多数被审计者还是守法守纪的,不一定就肯定出现舞弊问题。
三是审计者预期不确定性的出现。预期本身就是不确定的。有不确定性才会有预期的存在和作用。由于信息的不断变化,不确定性的增加或减少,风险的大小变化,都会使审计者的预期具有不确定性。审计者难以把握审计中会出现什么问题,审计的结果是否与已发生的事实有差距,有多大的差距。被审计者是否认同审计结果,公众如何看待所进行的审计,政府是否认为已达到预期的审计目的,特别是审计持续较长时期内所发生的变化,这些都难以被审计者所预期到,都可能会出现审计预期的不确定性。
2.被审计者的预期问题
一是被审计者预期审计不存在问题或问题不大。在审计过程中,被审计者也有预期。被审计者的最大预期是希望已发生的财务收支是合法合规的,没有舞弊问题或违法行为。如果有不合理不合法不合规,那也是最低限度的不合法不合规,或只是不合情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可能形成审计不出问题或审计不出大问题的预期,抱有侥幸预期心理。甚至被审计者通过审计还有可能会形成他们是遵纪守法的预期。审计实践表明,大多数被审计者对自己的违纪问题及性质是一清二楚的。他们认为自己的问题审计部门也可能查不出来。这种心理预期是较为普遍的。
二是被审计者会形成对审计者的故意发难预期。通常,由于审计的繁琐性,当被审计者没有完全了解和认识审计工作的实质和内涵时,则认为审计人员是专门找岔子、挑毛病、揪辫子的,被审计者会形成对审计者的故意发难预期。他们认为他们的会计信息是真实的。他们的预期也是正确的。他们认为,只是审计者为了履行职责或完成任务,一定要去审计出问题来,把没有问题的审计出问题来,甚至把小问题说成是大问题,夸大问题的严重性。没有出现这种审计结果则罢,有了这种审计结果自然就会产生对审计者的故意发难预期。他们担心一旦查出某些问题,工作成效被否定,就会使自己难堪。
三是被审计者的消极预期。被审计者常常依据审字简单地认为,审计部门及其人员是来者不善、善者不来,得出错误的结论,形成消极的预期。当审计时,被审计者常表现为伪装,愁眉不展,敷衍塞责,惴惴不安等不同的反映,形成十分消极的审计预期。他们要么埋怨自己倒霉,怨天尤人,要么强调客观原因,隐瞒自己的违纪违法行为的真实动机。这种消极预期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审计的正常开展。
3.公众的审计预期问题
一是公众对审不出问题会形成审计失职的预期。审计的对象是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他经济活动,这就是说审计对象不仅包括会计信息及其所反映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还包括其他经济信息及其所反映的其他经济活动。审计能够真实地反映客观事实,这需要审计者较高的理论素养和政策水平。否则,由于出现舞弊问题的复杂性,加之审计技术、方法和水平的局限,可能存在会计问题的某项审计最终审不出问题来。于是,公众对审不出问题会形成审计失职的预期。
二是公众对审不出大问题会形成审计是走过场的预期。由于受审计人情关系特别是利益的影响,他们往往形成审计没有到位的预期或审计是走过场的预期。审计机关及其审计人员审计被审计者,他们客观存在许多受被审计者影响的利益关系。例如,审计人员的升迁,审计活动的开展,审计人员子女的升学就业和亲朋好友的利益关系,审计的被宣传等,都可能会受制于被审计者。当出现这种情况时,如果审计者没有依理依法进行严格地审计,而是审计者和被审计者可能存在着利益的博弈。二者各自形成各自的博弈预期,并且预期本身就是一个各自利益博弈的预期。公众往往会形成审计是走过场的预期。他们可能会认为审计形同虚设。
三是公众对审计抱有过高的期望。伴随经济快速发展、市场失灵所出现的会计造假问题,公众都希望审计机关尽快解决。社会分配越不公平,给他们所带来的损失越大。他们要求审计快速暴光的愿望越强烈。这种愿望或期望表现在希望审计尽快地把舞弊问题降到最低限度。据有关学者调查,对今年出现的股灾要求立即审计暴光的公众占被调查的82%,期望半年的占15%,无所谓的占2%,弃权的占1%。事实上,解决这一问题是有一个过程的。可见,公众对审计快速暴光抱有过高的期望。
4.政府的审计预期问题
一是政府对政策审计的预期。政府是向社会提供经济秩序的担当者。它制定各种经济政策、确保经济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这就会有政策审计的预期。这种预期主要表现在所制定和实施的经济政策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通过政策跟综审计,经济政策是不是符合现实经济运行的需要,如促进经济发展,规范经济运行,提供经济秩序。近年来,在我国所进行的经济政策跟综审计过程中,就存在政府对政策审计的预期。通常,这种预期高于实际的情况。政府对政策审计的预期表现得完美无缺,如认为政策没有缺陷,对政策审计形成能够将所有问题揭示出来的预期。
二是政府自身的预期不恰当。政府中对经济的管理者认为所制定和实施的政策是没有问题的,所出现的问题是被管理者没有按政策行事,是“上面有政策,下面有对策”的利益博弈而导致经济运行产生了各种问题,如不可持续发展问题、分配不公问题、通货膨胀问题、失业问题等。政府没有从自身的政策寻找原因,而是形成了不恰当的预期。这种政府自身不恰当的预期表现在被管理者或被审计者有问题,审计者有问题,而政府自身没有问题。事实上,这种预期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
对于不同的审计预期问题,需要采取不同的对策。对于审计者来讲,需要树立良好的审计预期;对于被审计者来讲,需要促进改变不正确的审计预期;对于公众来讲,引导形成理性的审计预期;对于政府来讲,自身也要形成恰当的审计预期。
1.树立审计者具有良好的审计预期
审计要当好国家利益的捍卫者、经济发展的安全员、公共资金的守护者、权力运行的紧箍咒、反腐败的利剑和深化改革的催化剂,为推动完善国家治理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但审计者受定势思维预期的影响,需要他们树立具有良好的审计预期。被审计者有问题就是有问题,没有问题就是没有问题,问题严重就是问题严重,审计者要实事求是地预期审计,不能带着有色眼镜、先入为主进行审计。审计者在审计前作出最好的审计规划、计划或方案,在审计中掌握充分完全的信息,克服受定势思维预期的影响,防止出现审计预期的不良现象,尽量减少不良审计预期,树立审计者具有良好的审计预期。审计者使其紧紧围绕良好的审计预期厘定的工作主线不断推进,牢牢扭住方向,紧紧扣住主题,所有的资源都被投入到最关键的环节上去,绝不能有看势行事的不良预期。
2.促使被审计者改变不正确的审计预期
审计是审计机关依法独立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和资产,监督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在审计机关按审计程序进行审计时,被审计者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和预期。当消极的预期产生后,受应激作用的影响,会产生这样那样的消极行为,甚至干扰或阻碍正常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被审计者被审计,通常形成了不正确的审计预期。审计预期正确与否,关键看审计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否发挥了经济监督作用。发挥了经济监督作用和能够实现经济社会利益最大化的审计预期就是正确的,否则,就是不正确的。促进被审计者形成审计是为了经济社会利益最大化的预期,不仅包括被审计者的预期利益,而且还包括审计者、其他利益相关者和公众的预期利益。也就是说,被审计者形成全社会的财富要在符合现有的制度、体制、机制下的分配格局预期才是正确的。如果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不真实、不合法或者没有效益,而被审计者预期审计结果又是真实、合法和有效益的,那么,这就是不正确的审计预期。对于这种不正确的审计预期,通过审计公诸于世,促使被审计者改变不正确的审计预期。通过沟通,对于审计中哪些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和资产是真实、合法和有效益的,让被审计者接受。审计人员利用心理沟通、语言交流等方式使被审计单位主动地配合审计人员,促使被审计者形成正确的审计预期,这样才有可能收集到充分有效的审计证据。
3.引导公众形成理性的审计预期
审计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公众的切身利益,因而他们也要形成自己的预期。公众在形成审计预期时存在许多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他们的审计预期不理性,或者形成了非理性的预期。公众往往认为,不及时审计就是存在着审计与被审计之间的利益关系。绝大多数认为进行审计是走过场。审计了而没有审计出问题,则是官官相护。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审计未来的重点主要放在对经济社会运行状况进行独立的监督和评估上,放在公共机构行使权力的效率上,放在有关机构和个人法定职责的履行上,从而把促进执行法律法规、维护国家安全、加强反腐倡廉、提高政府绩效、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作为审计监督的使命和责任。可见,审计的任务繁重。对于没有及时开展审计的,引导公众形成审计有一个过程的预期,特别是让公众不能形成急于求成的心理预期,更不能形成迫切希望审计一开始就迅速转为终结阶段的不切合实际的预期。对于审计是走过场的观点,引导公众形成审计是一种日常的经济监督的预期。对于没有审计出问题的审计是官官相护,引导公众形成确有没有违法违规的被审计者或尚没有审计出问题的预期。总之,公众能够理性地形成审计预期,那么,整个社会才会形成理性的审计预期。只有这样,全社会的审计预期才会良好,全社会也才有可能处于和谐之中。
4.政府自身需要形成恰当的审计预期
一是政府应形成恰当的政策跟综审计预期。政府在制定和实施经济政策时应考虑被管理者的预期,政策的实施效果会如何,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对政策审计也应有恰当的预期,其预期不高不低,基本符合客观实际。即使有差距,其预期与实际偏差也不是太大。有时,政府中的管理者期望政策跟综审计能够发现一切问题,并立刻受到查处且得到惩罚。其实,政策跟综审计是较为繁杂的,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有些政策制定和实施有时滞的存在和影响,特别是货币政策受此的影响更为明显,这就不应有短时的政策跟综审计预期。所以,政府调整政策跟综审计预期是非常必要的。
二是政府自身的预期应恰当。政府对被管理者、审计者和被审计者都应有恰当的预期。对被管理者,它对政府的政策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政府就应有一个恰当的适应性预期;对审计者,不应期望立刻审计出政策落后问题,政府应有一个恰当的政策跟综审计过程的预期;对被审计者,可能是在政策实施中会有一个过程或条件不成熟,不能立即生效,政府也应有一个恰当的预期。例如,政府应从进行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中反思,不能一刀切,大部分地区的经济过热,而在落后地区的经济可能还会很冷。政府应从自身的政策原因进行思考,形成恰当的预期。
可见,审计中存在的诸多预期问题,需要采取多种办法进行解决。树立审计者具有良好的审计预期,促使被审计者改变不正确的审计预期,引导公众形成理性的审计预期和政府自身需要形成恰当的审计预期,是其解决审计预期问题的重要办法。
1.邓维鸾著:《预审心理学》,四川科技出版社1986年版。
2.王会金著:《审计心理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
3.江世银著:《中国资本市场预期》,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4.江世银著:《预期作用于金融宏观调控的效率》,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版。
5.江世银著:《预期理论在宏观经济中的应用》,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6.江世银著:《通货膨胀预期管理研究》,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7.江世银:《预期的性质、特征及其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第3期。
8.江世银:《加强宏观经济中的预期引导》,《人民日报》理论版2011年6月14日。
9.江世银:《建立进行社会预期管理的相关机制》,《光明日报》理论版2015年12月7日。
10.古淑萍:《审计心理学浅析》,《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11.汪国钧:《反审计行为的心理因素分析》,《审计月刊》2005年第10期。
12.汤效禹:《试论心理学原理在审计中的应用 (上、中、下)》,《宁夏审计》2006年第2、3、4期。
13.李拉亚:《预期管理理论模式述评》,《经济学动态》2011年第7期。
14.王安宁:《创新提升宏观经济治理 稳定政策引导社会预期》,《经济日报》2014年3月4日。
15.任志刚:《预期管理的重要性》,《香港大公报》2008年5月23日。
16.章争鸣:《论审计预期》,审计署网2011年9月29日。
[责任编辑:吴群]
F239.0
A
1009-2382(2016)10-0015-05
江世银,南京审计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博士(南京211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