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芬
论现代中短波广播监测的技术要点
邱芬
摘 要:中短波广播技术在当前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中被人们广泛运用,然而频道间干扰问题严重,所以做好中短波广播监测技术研究十分重要。本文将针对中短波广播检测技术要点进行论述。
关键词:中短波广播;监测;技术要点
中短波广播受到人们喜爱的程度不断上升,其频道资源被开发得所剩无几,这就导致频率覆盖重合、干扰等问题严重。
1.1 对节目发射声源进行技术质量监测
对完成录制的节目要做好与播放声源的对比工作,因为录制结束后要经过电缆、光缆、卫星等才能输送进发射台,所以只有做好对比工作才能有效确定信号质量是否在传送途中受到影响。
1.2 做好电声指标在发射机中的技术监测工作
采用信号环路监测的方法在发射机中对电声指标进行监测是较为常见的,测量指标有噪声电平、频率响应等。在现实应用中主观检测较为常见,一般通过改变接受天线方向,对发射机噪声进行确认,如果存在“发破”声,则说明谐波已经失真。
1.3 对于发射机调幅度进行监测
在不同的时间段内合理安放定向天线,并通过调幅度仪的使用对调频进行最大幅度地计算、监测。
1.4 对发射机覆盖区进行监测
一般在进行覆盖区检测中通常使用移动测量法,然后基于中短波覆盖区特点一般可选在昼夜进行。第一步在地图上确定测量点,第二步确定强干扰反应区,第三步监测该区域的中短波场强及干扰场强,第四步进行数据分析、整理,第五步进行天波干扰场强及中短波频率场强计算分析,从而对节目的信号场强进行确定,接着通过标准对比的方式,确定数值在规定区间范围内的则属于有效场强。
2.1 中短波项目指标分析
首先,应做好频率容限的测量,就是中短波现实发射占据频带的中心频率——标称功率的差值,其范围应在10Hz以内。其次,频带宽度即发射信号发射中信息所占的频带宽度容许值,其与信号发射的质量与传输的速度有关,最大的调制频率应不超过10kHz,信号的宽度应在20kHz以内。最后,杂散功率,就是在固定频率之外的频率,一般其变化不会影响信号传输质量,其有寄生发射、变频发射等方式。在进行测试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必须基于国家规定标准,使交/直流供电电源、周边环境状况等满足国标要求。若发现杂散发射分量<200MW,那么衰减量应≥40dB,且必须严格遵守50MW杂散发射平均功率的相关规定。
2.2 接受中短波信号发射机发射的频率
采用高端接收机可提高中短波信号接受质量。首先,使用天线将接受的电波转化成射频电流,一般天线可以选择垂直天线或者是基准天线。其次,通过馈线将射频电流传送到接收机。一般馈线要与天线配合使用,其种类为架空明线盒射频电缆等。其干扰标准为接收机输出信号信噪比高、无用信号接近零、信号场强很大。
2.3 监测中短波广播的干扰信号
基于对干扰信号内容、时间的分析研究,确定干扰信号的种类,然后使用自动干扰场强仪对干扰场强进行检测。
3.1 规范干扰功率
若监测确认同频干扰存在,且中波发射覆盖范围未达要求、同频干扰场强超过允许干扰场强的0.5dB控制范围。建议向总局上报,按《广播电视无线传输覆盖网管理办法》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3.2 采用同步广播技术
在相邻区域工作的发射机可采用一个频率,并应用定向天线接收,不过每一个发射机载频必须同频。特别是中短波广播,在同步广播使用的同频射频保护率必须≤4dB。
3.3 让电磁兼容性上升
无用及干扰信号对正常信号的收发影响很大,所以可通过提高电磁兼容性的方式让信号与干扰得到共存。一般基于工作频段、节目形式的科学选择,控制保护频率的波动。
3.4 对实际载噪比进行控制规范
由于合法广播电台存在同频广播及信号共同覆盖问题,所以要在信号交汇边缘将彼此的射频信号与干扰载噪比控制在26dB范围之内才可以。
3.5 音频处理器数量进行添加
将音频处理器与发射机音频输入通道连接,使发射信号最大、最小电平差缩小,从而提高调幅度,增加各自的信号覆盖面积。
3.6 带通滤波器要增加
通过在发射机输出回路里面串联发射机带通滤波器的方式提高信号发射质量。
3.7 对寄生发射进行检查
设备检修中要重视是否存在发射机寄生振荡条件下出现的寄生发射,对功放的非线性波型有无失真要认真检查等。
使用高新技术进行中短波监测,有助于排除影响中短波信号质量的问题,提高中短波信号发射的有效性,确保信号质量达到要求,满足听众需求。
参考文献:
[1]王新华.中波广播发送技术研究[J].电子世界,2014(10).
作者单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726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