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鑫
浅析虚拟现实新闻的前景与困境
汪鑫
摘 要:虚拟现实新闻使得新闻报道变得更为鲜活,在技术发展和设备普及的背景下,虚拟现实新闻得到极大的发展,但仍受制于技术、人才和成本等因素。要辩证对待虚拟现实技术,恪守新闻的规律准则,用不断更新的技术服务新闻事业。
关键词:虚拟现实新闻;前景;困境
近几年,虚拟现实(VR)作为一种新技术开始进入公众视野,虚拟现实被认为是很多行业的未来,特别是游戏业、电影业和电子商务。许多人预言2016年是VR元年,在虚拟现实火热的大背景下,虚拟现实与新闻的结合,也在新闻人和新闻机构的实践中取得了很大突破。虚拟现实新闻与以往新闻不同,其利用技术手段,可以使读者在“阅读”新闻时身临其境。这种沉浸式新闻报道方式,使得新闻内容更加鲜活,受众可以360度无死角体验新闻报道的全部场景,不再局限于“看”新闻、“听”新闻和“读”新闻,而是实实在在地经历新闻事件。
在虚拟现实新闻的制作方面,国外新闻机构走在了前列,包括《纽约时报》、美联社、BBC、赫芬顿邮报等在内的新旧媒体,纷纷投入大量物力、人力,推动虚拟现实新闻的生产和制作。如《纽约时报》,专门开辟了虚拟现实版块,受众可以直接通过谷歌虚拟现实眼镜(Google Cardboard)观看虚拟现实新闻,《纽约时报》为此还专门推出了名为NYT VR的虚拟现实新闻应用程序。一些优秀的虚拟现实新闻作品也进入了公众视野,如《纽约时报》发布的新闻故事《流离失所》,讲述了三个孩子身处战争地区流离失所的生活,另外,还有诸如反抗种族歧视游行和描述同性恋日常生活等新闻作品。刚被美国在线(AOL)收购的全景视频公司Ryot,也曾与AOL旗下赫芬顿邮报合作拍摄了一部以法国Calais地区难民为题材的虚拟现实纪录片《十字路口》。国内的媒体也开始试水该领域,《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的新媒体部门,开始尝试虚拟现实新闻报道,在2016年的两会报道中,人民日报客户端的两会虚拟现实作品,收到了很好的反响,另外,央视、东方卫视和深圳卫视等电视台,也在不断拓展相关业务。
有VR教母之称的《新闻周刊》前记者Nonny认为,随着虚拟现实头戴设备的普及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虚拟现实将会改变新闻业的现状。2016年以来,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认识到虚拟现实的巨大潜力,开始尝试以虚拟现实的形式报道新闻。从技术发展和普及速度来看,虚拟现实设备,不管是技术的细节处理上,还是设备数量上都有极大的改善。以《纽约时报》为例,2015年秋季,该报免费派发了一百万个谷歌虚拟现实眼镜,而诸如三星、暴风等企业,也在不断开发更好的设备,虚拟现实设备的出货量也在成倍增加,这些都为虚拟现实新闻的进一步普及奠定了基础。从用户体验方面看,虚拟现实新闻为受众提供了沉浸式体验,使他们能够体验到新闻现场的影像、声音甚至感情,有调查报告称,“VR推倒了由记者建立起的那堵中间墙,让读者离事件更近”。另外,诸如CNN播出的虚拟现实版总统候选人辩论,《华盛顿邮报》发布的火星交互视频及虚拟现实广告等方面的探索,都极大扩展了虚拟现实新闻的实现方式,这些都让我们看到虚拟现实新闻广阔的前景和巨大的潜力。
尽管广大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在不断探索更好的虚拟现实新闻的实现方式,但当前虚拟现实新闻仍然面临许多难以突破的困境。首当其冲的困难当属虚拟现实技术的约束,由于VR从开发到实际应用时间短,技术细节还存在瑕疵,目前,虚拟现实新闻作品面临着生产成本高、周期长等问题,这直接阻碍了虚拟现实新闻产品的质的跃升,也不利于新闻时效性的实现。受众数量基数没有呈现指数级的增长,这是限制虚拟现实新闻发展的另一个原因。目前,虽然相关设备普及越来越快,但是,绝大数受众仍然没有体验过虚拟现实设备,一些体验过的也有不少因为体验感差等原因,对虚拟现实新闻失去了兴趣。另外,虚拟现实技术的门槛高,也使得普通新闻工作者不能很快上手,而需要相关技术人员的指导或协作,这不仅增加了人力成本和培训成本,也使媒体工作者不愿意采用这种对当下来说过于前沿的技术。
虚拟现实为新闻业带来的思考,很容易让人想起新媒体出现之初,围绕新媒体与新闻的一系列讨论。如今,新媒体新闻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虽然出现了一些媒体和学者担心的问题,但总体来说,新媒体给新闻带来了巨大的活力。反观虚拟现实技术对新闻的冲击同样如此,新闻媒体今后也会面对更多更新的技术。新闻报道的方式永远在变、新闻传播的方式永远在更新,但支持新闻生命力的本质却没有变化,只要严格遵循新闻规律、恪守新闻报道准则,新的技术手段必将会成为新闻的一种新的形式,并与其他形式共存,共同为新闻服务。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研究生部)
作者简介:汪鑫(1987-),男,汉族,江苏泰兴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役部队组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