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聪延
(兵团党委党校 屯垦研究所,新疆 五家渠 831300)
增强新疆各民族中华文化认同的路径
王聪延
(兵团党委党校 屯垦研究所,新疆 五家渠 831300)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绵延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共同缔造的共有精神家园。它承载着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记忆和精神寄托,是始终凝聚中华各民族为一体的核心力量。当前新疆正处于暴力恐怖活动的活跃期、反分裂斗争的激烈期、干预治疗阵痛期的“三期叠加”的特殊历史阶段,如何增强新疆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本文提出了几点可行性的建议。
中华文化;认同;社会稳定
认同是指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一个心理构建过程。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中所形成的对该民族文化的接受和归属,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也是这个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民族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共同缔造的中华各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它承载着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记忆和精神寄托,是始终凝聚中华各民族为一体的核心力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各民族虽然经历了战争、聚散离合,但因彼此都崇尚和认同中华文化而最终凝结在一起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当前新疆正处于暴力恐怖活动的活跃期、反分裂斗争的激烈期、干预治疗阵痛期的“三期叠加”的特殊历史阶段,运用文化的方式唤醒新疆各族人民共同的历史记忆、增强新疆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促进民族团结、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影响深远。
由于中华文化是在历史上不断吸纳以中原汉文化为主体的各民族文化精髓的基础之上并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才形成的一种全新的文化体系,所以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早期的认同主要表现为对中原汉文化的尊崇和汲取。
汉朝统一西域之前,西域语言、文字非常复杂。汉一统西域之后,中原汉族人源源不断地进入,实现了中原汉文化与西域各民族文化长期的互动、交融。在长期碰撞、交流的过程中,双方相互吸收对方文化当中优秀的文化精髓而不断丰富发展,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繁荣发展的局面。汉民族进入西域后,把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传播到西域,推动了西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丝绸、茶叶、瓷器、纸张、药材等大量生活用品的传入,丰富了西域人们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汉语言文字以及中原典章制度在西域的推行,使西域各族对中原汉文化的认识从简单的使用到内心主动的学习,这是一次认同的飞跃,这种从行为举止到内心思想的转变使越来越多的西域各族认同了以中原王朝为核心的国家政权,使他们心向中央王朝、自觉地担负起维护祖国统一、边疆社会稳定的责任,这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汉朝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后,西域诸国纷纷遣子入侍以示政治上的臣属。汉宣帝时,龟兹国王绛宾因尊崇汉文化,曾多次远涉流沙赴京师拜谒汉宣帝。回国后,他在本国提倡效仿汉朝宫廷礼仪文化。在他的影响下,其子辈也一心向往中原王朝。绛宾去世后,其子丞德依然以“汉外孙”自称。东汉政府撤销西域都护府后,西域诸国还派人到中原王朝请求东汉政府在西域重置西域都护府,这些史实都能说明因尊崇中华汉文化而产生的对中原王朝政治上的归属曾经在历史上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唐朝灭亡后,当时的于阗王尉迟僧乌波依然以唐朝“外甥”自称并更名“李圣天”。史书记载:他“衣冠如中国,其殿皆东向”,表明了他内心对中原唐王朝的热爱和向往。九世纪中叶从草原上西迁的回鹘人在葱岭以西建立喀喇汗王朝以后,虽然其国君皈依了伊斯兰教,但仍自称“桃花石汗”。12世纪上半叶,从东北西迁西域建立西辽政权的契丹人,在其统辖地域推行中原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针对当时西域出现的伊斯兰化现象掀起了一次中原汉文化在西域传播的高潮,在维护祖国统一方面功不可没。喀喇汗王朝和西辽政权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地方政权,但其首领都认同自己是中国人。其实早在东北大辽时期,契丹统治阶级就要求贵族子弟学习儒家经典,学习中原先进的农耕文明;喀喇汗王朝的首领也认为自己统治的地方为“下秦”,西辽统治地方为“中秦”,中原内地为“上秦”,这都是历史上因认同中原汉文化而产生的西域地方政权对中原王朝政治归属的具体体现。
近代,在反对外来侵略,维护祖国统一的斗争中,新疆各族军民同仇敌忾、奋勇杀敌,表现出新疆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多民族国家内心的高度认同。历史说明,在中原汉人与西域各民族长期的交往、交流过程中,汲取了中华各民族优秀文化精髓的中华文化基因已经渗入中华各民族血液之中,使中华各民族唇齿相依、血脉相连、永不分离。
近代以后,在以英、俄为代表的西方帝国主义的培植之下,新疆出现了民族分裂势力。20世纪初“双泛”思潮传入新疆后,迅速被新疆的民族分裂分子接受,他们开始从民族、历史、宗教、文化等意识形态领域的各个方面为其分裂活动炮制所谓历史依据,并编造了所谓的“东突厥斯坦独立论”的分裂思想体系,其目的就是要用错误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和宗教观来曲解和解构历史上新疆各民族早已形成的牢固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在这种情况下,第一,由于各民族在历史形成过程中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客观上各民族在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第二,新疆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突厥语化和伊斯兰化现象;第三,民国时期的新疆战乱频仍、经济衰退、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缓慢、民族关系紧张,诸多问题纠结在一起为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滋生提供了土壤,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被民族分裂分子煽动和盅惑,不能正确理解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多元一体的关系,开始对中华文化表现出不认同。建国以后,虽然政府对民族分裂势力进行了打击,但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分裂主义后患并没有被彻底解决,导致建国以后新疆还会不定时地发生民族分裂活动,影响到社会的稳定。
改革开放后,国内政治环境宽松了,在意识形态领域我们越来越多地受到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同时放松了对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爱国主义及集体主义思想的教育。在这种情况下,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际上出现的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和伊斯兰宗教复兴运动又对新疆的民族与宗教产生负面的影响,又出现了宗教反弹和宗教狂热现象,一部分民众的民族意识开始增强。与此同时,在全国大规模地平反冤假错案的过程中,一些老牌民族分裂分子也被错误地平反,有些人甚至被安排到文化思想建设领域,与隐藏在人民内部的民族分裂分子、宗教极端分子沆瀣一气、相互勾结,为民族分裂活动推波助澜。1986年至1989年三年时间里,原自治区文联干部吐尔贡·阿勒玛斯公开出版了《维吾尔人》、《匈奴简史》、《维吾尔古代文学史》三本书。这三本书打着学术研究的幌子,实则是为民族分裂分子分裂祖国、破坏国家统一摇旗呐喊。书中竭力歪曲和杜撰新疆的历史,传播“双泛”思想,否认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其目的就是为民族分裂主义颠覆国家的民族分裂活动炮制所谓的历史依据、营造社会舆论。三本书在社会上的公开出版对新疆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危害极大,它搞乱了一部分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尤其影响了青少年爱国主义思想的培养,弱化了部分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90年代以后在国际恐怖主义的影响下,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相勾结,他们在西方反华势力的支持下,打着“民族”“宗教”的旗号、鼓吹“圣战”,制造了一系列暴力恐怖活动,严重影响了新疆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和安全。“9·11”事件之后,在全球反恐的大气候下,暴力恐怖活动在新疆得到遏制。两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从中央到自治区地方政府不断加大改善民生力度、不断加大对南疆少数民族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对暴力恐怖犯罪的打击力度,但近几年暴力恐怖活动依然在新疆时有发生,而且呈现出向内地蔓延的趋势。纠其原因,影响新疆社会稳定的原因极其复杂,有历史遗留因素、有当今国际大气候的影响以及国内现代社会转型中所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但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剖析,新疆各族民众对中华文化认同的不断弱化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尽管有些人没有采取一种极端的方式来表现出对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的不认同,但他会从日常饮食、服饰、行为举止及社会世俗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现出对中华文化的不认同。比如,过去鲜见的穆斯林中青年男子蓄大胡子、女性戴面纱、穿蒙面罩袍的现象近几年在新疆数量呈上升现象;小商店不让卖烟、卖酒;穆斯林举办婚礼时不让唱歌、跳舞的情况也屡禁不止;①当然这些现象自新疆开展“去极端化”工作以来得到了有效遏制.把幼小的孩子送到国外求学的人数也逐年增加,种种迹象表明,目前在新疆有相当一部分穆斯林群众要从他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现出对中华文化的不认同。而且自“10·28”金水桥事件之后,参与暴力恐怖活动的女性及青少年人数不断增加并呈现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这说明三股势力在同我们争夺群众,宗教极端思想正在向女性及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加紧渗透,如果我们对这一现象不加以重视,我们将失去更多的群众、失去我们的人民,失去我们执政党来之不易的民心。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是五个认同当中最根本、最基础和最长远的。历史多次证明: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维系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关键所在。当前在新疆分裂和反分裂斗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必须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抓手,不断增强新疆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牢固的认同,才能早日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
(一)坚定不移地推行双语教育,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新疆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但任何民族只有与外界交往,才能促进本民族的发展与进步。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普及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十分重要。少数民族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可以更好地与外界交往、开拓视野、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生存技能和抵御风险时的能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有利于增进民族团结、提升“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各民族对祖国、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更好地维护祖国统一和边疆社会稳定。如果不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就会与其他民族产生文化的隔膜,任何一个自我封闭的民族都不会有前途和希望。当然在要求少数民族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同时,汉族也应该积极学习和掌握少数民族语言,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干部。只有掌握了当地的民族语言,才能将国家的各项政策、法律、法规正确无误地传达给当地的群众,促进其更好、更快地融入到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行列。
在新疆进行双语教育是提高少数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突破口,是增进民族团结、提高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基础工程,应在全疆给予社会化的全面推行。当然,第一仍应以农村作为双语教育的重点,同时扎实推进各学段双语教育,尤其加大学前双语教育普及力度,加强双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打牢全区学双语、用双语的社会基石;第二,在配合国家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向户户通升级工作的同时,应解决好各地、各民族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难的问题。要在保证原有广播电视覆盖率的基础上,继续扩大各地广播电视覆盖面,加强地面信号接收系统的建设,切实保证各地区各民族都能及时收听、收看到满足受众个性需求的广播电视节目,当然要把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与学习双语结合起来。具体操作建议采取:深度挖掘和创作能够唤醒全疆各族人民共同历史记忆的、共同价值观的文艺精品;节目后期制作时要多语种配音,在少数民族聚居区播放这些文艺节目的时候,采用汉语播放,下加本民族语言底拉字幕的形式强化各民族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第三,城市中社区要加强双语学习、农村应加强农家书屋的建设;第四,倡导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居住格局,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二)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宗教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宗教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性,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关系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关系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①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4月22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对于新疆的多个少数民族而言,宗教生活是他们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在正常情况下,如果没有宗教极端势力的渗透,宗教确实能起到维护社会稳定,缓解和疏导人们心理压力的作用。但当前宗教的极端化发展已经严重影响新疆的社会稳定,需要我们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依法治理非法宗教活动遏制宗教极端思想渗透工作的若干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伊斯兰教工作的若干意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修订实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宗教事务条例》等相关文件的解读,首先要加强宗教人士队伍建设。选拔一批忠诚于党、国家和人民,具备较高的宗教学识且从我国认可的正规经学院毕业并已取得任职资格的爱国宗教人士为培养对象,加大对其宗教学识、国家法律、国家通用语言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有条件的话还可组织他们赴内地、甚至是国外参观学习和考察;其次,加强伊斯兰教协会建设、发挥伊斯兰教协会的积极作用,满足信教群众合法信教需求;再次,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解经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解经工作规划,指导各级伊斯兰教协会做好解经、讲经工作。充分发挥伊斯兰教协会和爱国宗教人士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的积极作用。爱国宗教人士应明确解经、讲经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合法组织信教活动。要求他们从伊斯兰教宗教教义做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努力挖掘和弘扬伊斯兰教教义中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健康文明的内容,要把反对暴力、反对极端主义的思想贯穿到解经、讲经之中,引导广大信教群众树立正信,夯实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适应的思想理论基础,推动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本土化、现代化和世俗化进程,这同时也是增强信教群众认同中华文化的路径与方法;最后,开展形式多样的讲经活动。选拔政治立场坚定、宗教学识渊博、在信徒中威信高的宗教教职人员跨清真寺讲经,引导广大信众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法制意识;积极开展“卧尔兹”演讲比赛、组织宗教人士发声亮剑;还可利用互联网平台扩大解经工作覆盖面,提高信教群众自觉抵御宗教极端思想渗透的免疫力等。
(三)深入推进“去极端化” 工作, 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分裂斗争
根据笔者近几年在南北疆调研的情况来看,尽管新疆各民族整体上依然保有对中华文化的基本认同,但存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分离。而且各民族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在其认同结构中的序列、程度和水平上差异很大并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近年来宗教极端思想对新疆各族群众无孔不入地渗透。当前新疆宗教氛围异常浓厚,泛清真化与极端化现象突出,宗教极端思想已经渗透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当中,严重地影响到新疆社会的稳定。针对种种情况,自治区党委领导各级政府从容应对,深入推进“去极端化”工作, 遏制极端、抵御渗透。
根据指导意见,各地纷纷开展“去极端化”工作并收到一定成效。第一,充分发挥干部、教师、爱国宗教人士的积极作用,向广大群众、学生及宗教信徒宣传宗教极端思想对社会、对家庭、对个人的危害。这方面兵团第十四师走在了前列。自治区出台《关于进一步依法治理非法宗教活动遏制宗教极端思想渗透工作的若干指导意见》之后,根据文件精神的解读,“十四师着手印制维、汉两种文字标注的宣传材料并将其制作成承诺卡,向每家每户发放。一方面向群众宣传什么是合法宗教活动,什么是非法的宗教活动;另一方面也让群众在承诺卡上签字,让每位群众从自身做起,自觉抵制非法宗教活动在农场的传播。同时党委统战部、民宗局工作人员还负责编写17万字的‘六进六讲’宣讲材料 ”①王聪延.关于南疆少数民族聚居团场民族宗教情况的调研报告——以兵团第十四师皮山农场为例[J].兵团党委党校学报,2015年,(1).入户宣讲,效果良好。各地可借鉴兵团第十四师的做法,制定符合当地民情的可行性办法,扎实做好“去极端化”工作;第二,建立和完善“三非”治理长效机制。加大加强对地下教经、非法宗教出版物或宣传品、多媒体卡、二手手机(电脑)市场、利用网络进行宗教极端思想、暴力恐怖犯罪、谣言及虚假信息传播的源头的治理和查处力度;第三,加强对非法宗教活动、宗教极端分子和重点人口的严密防范;第四,深入“访惠聚”工作,夯实群众基础;第五,积极引导维吾尔族民众向世俗化、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转变;第六,借鉴国外成功经验,邀请爱国宗教人士进监狱帮助监狱改造危安犯,推行“以监狱为基础的去极端化战略”;第七,建立责任倒查追究制度,对失职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第八,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分裂斗争的教育。在基层社区和农村,应该充分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通过宣讲、走访入户、大讨论等多种形式开展对各族群众的宣传教育,分析解决好百姓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用一些实实在在的事例感化老百姓,进一步增强全疆各族人民对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共产党、对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把各族人民群众团结到党中央、团结到政府的周围。
(四)弘扬中华文化,提高中华文化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十八大报告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问题中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①王聪延.关于南疆少数民族聚居团场民族宗教情况的调研报告——以兵团第十四师皮山农场为例[J].兵团党委党校学报,2015年,(1).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团结和一个国家稳定的重要基础,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发达,不仅可以形成巨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而且这种认同感和凝聚力所形成的文化屏障可以极大地提高国家的整体安全度,赢得良好的国际安全环境。对于多民族共生的中国来说,文化认同显得尤其重要。当下,要想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首先就是要大力弘扬中华文化,让中华文化先进的因子吸引、影响、感召和凝聚新疆各民族,增强各民族中华文化认同感。
中华文化是历史上各民族在相互交往、交流过程中集聚了各民族文化精髓而形成的一种全新的文化,它承载了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记忆,是中华各民族共同认同的精神家园。弘扬中华文化,第一,要致力于各民族文化的发展,保留各民族传统文化之精华,去其糟粕,使其能够适应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发展要求,实现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第二,培养中华各民族国族意识,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三,将文化援疆、智力援疆和经济援疆相结合,运用多种传播媒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体来讲,重新挖掘和整理中华文化当中顺应时代发展的优秀传统文化将其制作成受众容易接受和理解的优秀影视剧、图书、歌曲等文化产品,让各族群众免费享用公共文化服务;制作并适当增加主旋律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少数民族语言译制片、图书,使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在不知不觉中影响新疆各民族;发掘和整理新疆旅游文化资源、请内地专业团队帮助新疆研发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文化循环产业链,其中各个环节中的文化产品都应烙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印记,使消费者在享用文化产品的同时接受中华文化认同的教育;组建一支专业宣讲团进学校、进社区、进村镇,向各族群众讲授新疆历史、新疆民族史和宗教史,增强各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和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意识;组织在校学生、社区和村镇群众广泛开展相互学习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诵读经典作品的活动;根据受众年龄、学历、职业的不同,开展各种形式的民汉共同参与的文艺活动,加强民族团结和文化认同的教育;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尤其加强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和保护,把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向外推介,增强少数民族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帮助少数民族树立文化自信、自觉和自强;继续扶持新疆贫困地区义务教育,使各族儿童感受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提高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第四,针对在校学生开展各种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营造学习中华文化的浓厚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中华文化;第五,培养一支政治立场坚定、熟悉新疆区情并自觉认同中华民族的少数民族知识分子队伍让他们带领各族民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增强新疆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五)加强兵团文化示范区建设,发挥兵团在新疆传播中华文化的作用
兵团文化是新疆社会主义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上世纪50、60年代兵团文化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曾对新疆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过巨大作用。当前围绕着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兵团文化要更好地发挥传播中华文化、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示范作用、让先进的文化去引领新疆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夯实新疆各民族对伟大祖国的坚强信心,夯实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基础。
首先转变兵团现有文化体制,避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情况,把兵团文化的发展上升到国家层面,从国家层面制定一套切实推动兵团文化中期、长期发展的战略规划、提供资金的保障并形成配套的长效管理机制;其次,集中各师团优势文化资源,打造一个能反映兵团文化的重量级文化品牌,形成循环产业链,吸收各民族专业技术人才和普通技术工人参与文化的生产和制作过程;再次,设专项基金培养一批接地气、能挖掘精品力作的专业文艺创作队伍,让他们深入基层、发掘和创作能反映新时期兵团人先进事迹的文艺精品,通过广播、电影电视、图书、互联网等媒介对外宣传;同时自治区、兵团的文联、电视台、广播电台、报刊等部门应发挥文化主阵地作用,多创作、生产和发行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宣传兵团文化为题材的优秀的广播、影视和图书精品,大力宣传中华文化;第四,组织一支专业的文艺演出队深入基层,长期地、经常性地为群众提供丰富多彩地文艺演出,从时间和空间上挤压非法宗教活动生存的空间,把各族群众争取过来让他们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最后,国家、自治区和兵团要从财政上给予支持,设立专项基金,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互联网的建设和管理;广泛、长期、经常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传播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夯实各民族对中华文化认同的思想和感情基础。
当前,新疆社会大局总体稳定,向好因素不断增加,但稳中有变数、稳中有风险、稳中有忧虑,“三期叠加”的特点短期内难以改变,反恐维稳斗争任重而道远。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需要新疆几代人持续不断地努力发展经济,最大限度地团结各族人民,以发展促稳定,以稳定保发展,通过弘扬中华文化,和风细雨的政治思想工作,增强新疆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只有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新疆社会的稳定和长治久安。
Path of Strengthening the Approval of Chinese Culture of All Ethnic Groups in Xinjiang
WANG Cong-yan
(The Party School of XPCC of .C.P.C,Wujiaqu, Xinjiang 831300)
Chinese culture is the common spiritual homeland which has been created by Chinese nation over the thousands of years. It carries the historical memory and spiritual sustenance of Chinese nation and has always been core strength of all ethnic groups as a whole. When it is in the special historical stage of three phases superposition, this paper proposes some feasible suggestions on how to enhance the ethnic groups’ identific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maintain social stability and long period of stability in Xinjiang.
Chinese culture; identification ; social stability
C95
A
1009-9545(2016)04-0001-06
2016-08-24
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3CMZ026);2010年兵团社科基金项目(10BTYB03)
王聪延(1975-),女,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化传播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