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奕
(常州开放大学)
浅析提升大学生思考技巧的重要性
王奕
(常州开放大学)
思考是需要有技巧及策略的。很多人在面对问题时无从思考,或在思考时感到思路杂乱,出现思考失效的现象,究其原因,大多是未能掌握合适的思考工具、未能参照有效的步骤或缺乏合适的思考框架,因此,现代教育提倡应在课程中渗入思考的元素。通过阐述提高思考技能的三个方面的重要性,并指出了目前高校大学生思考技能的现状,就此提出了思考技巧的传授应配合真实的课业及课程内容,围绕思维设计应涵盖的三要素展开。
思考能力;思考技巧;批判性思维
在讨论思考技巧之前,先对“思考”及其有关名词与背后的理念作一清楚的认识。无论对何人来说,“思考”(thinking)绝对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然而,学术界对思考所下的定义却众说纷纭。例如,美国拉吉罗(Vincent Ryan Ruggiero)教授在他的《思考的艺术》一书中认为:“思考是能够帮助我们阐述或解决问题、作出决定、了解欲望的所有心理活动;思考时探寻答案,是获取意义。”英国学者狄旁诺(de Bono)在《思考教学》(Teaching thinking)一书中针对目的而对思考加以诠释,指出:“思考是达成某特定目标从事的缜密之经验的探索,所谓目标包含了解、做决定、解决问题、计划、判断、采取行动等等。”
台湾学者张玉成在其著作《思考技巧与教学》一书中指出“思考技巧”就是进行思考过程所需的工具。“思考技巧”代表着思考过程中某些熟练的心智运作模式,这些娴熟的表现,可能源于经验的累积,使思考者能作出最有效及最佳的选择,配以相应的行动,妥善地完成工作。
1.知识保鲜期的缩短要求教师提升思考技巧
一方面,据研究显示,资讯爆炸的速度,已进展至三年增加一倍,预测到2020年,资讯倍增周期会缩短至七十三天。因此,每个领域的基础知识都得到了极大的增长,对我们来说,掌握哪怕是单一学科的全部知识几乎是不可能的。这种快速的社会变迁掀起一连串的教育改革浪潮,教育学家已认识到知识是一个建构的过程,而非有待复制的结果。故若只将学生塑造成知识的容器,当其投身社会时,一方面将难以面对及处理大量日新月异的资讯;另一方面他们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使用的这些基础知识都将在未来10年或更短的时间内过时,这将使得他们缺乏市场竞争力。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教育学家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
2.企业对员工素质需求的转变要求教师提升思考技巧
经济全球化格局下挑战和机遇并存,现今的劳动力市场需要的不再是传统劳动,未来的雇主更看重员工的理解力、创造性和批判性的思考能力。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在解决问题和作出决策方面更有技巧的人更容易找到新工作,或者更少成为现代企业精简业务的受害者。因此,要教育新一代的学生,协助他们为自己妥善装备这种能力,绝对不能单从学习内容学得,亦绝对不能单靠复述知识及被动的态度去应付,而要求主动地预测问题,防患于未然,及不断进行系统思考,寻求彻底及创新的解决方法。为此,在课程中渗入思考的元素是必要的。
3.信息化生活的纷繁复杂要求教师提升思考技巧
快速的社会变迁也导致现代社会出现了很多独特及前所未有的问题,例如,信息化时代网络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来源和渠道,现代化交流工具已经占据了大学生业余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我们始终生活在各种要求(文字和图像)的包围之中,它们都试图劝导我们相信些什么、做些什么,有时候是买些什么、参与些什么,甚至是识别虚假广告,辨别诈骗短信等,要理解与分析这些诉求,我们就要掌握思考技能。
1.课堂内学生缺乏思考的积极性
伟大教育家孔子及西方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早就训示学生多加思索。回顾20世纪初期,教育学家杜威(J.Dewey)亦强调思考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然而,事隔一个世纪,大量研究资料显示,要达到透过课程去令学生掌握深层思考技巧仍需一段日子。
现代教学理论主张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也就是教师、学生共同来表演,教师唱主角,学生唱配角。然而现实状况是在前期应试教育的培养下,大学生普遍缺少主动思考的意识。通常老师教学的时候,学生思维不活跃,只是被动地听,造成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只会跟着老师的观点走,跟着书本的观点走。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2012年曾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超过20%的中国大学生从未在课上提问或参与讨论。因此如今很多大学的课堂上总是死气沉沉、毫无生气。尽管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甚至口干舌燥,然而费力不讨好,台下的学生却心不在焉,有的在玩手机,有的甚至酣然入睡。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然而学生仍不主动回答,即使你点到了他,他也好似一座塑像,站在座位上立而不答,令人尴尬,沉闷气氛更重。就算有个别配合者回答老师的问题,也还答不全,甚至答非所问。学生为什么不愿意回答问题?是老师的问题太难,还是学生基础差,底子薄,或是未见过世面,生性胆小?答案显而易见,一方面是我们的学生已经习惯了慢慢的灌输,另一方面是老师不教独立思考技能。
2.课堂外学生缺乏思考的独立性
伴随着近年来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出现在网络的各个角落,他们在论坛、微博、空间等地方大肆地发表着自己的言论和观点,特别是针对一些典型的公共事件,很多大学生喜欢在他们的空间、微信圈里面转载很多相关的文章,并且附上了自己所谓的观点和解说,但是很多观点根本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只不过是根据大众舆论人云亦云。
大学生很善良,大学生很有激情,但是,中国当代大学生由于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造成一些人容易受到网络谣言的影响,成为谣言的二次传播者,对此,香港凤凰卫视首席评论员阮次山先生曾忠告大学生:“你们一定要舍弃愤青思维,拥有另类思维,从另外的一个角度去想,要有自己的思考,不要人云亦云。”他说:“希望你们在看新闻和网络消息时一定要多思考,用另类的思维方式,不断磨砺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国公民。”
因此,只有当大学生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那么,大学生才会拥有自己最真实的实力和本色。
创新思维之父——爱德华·德·波诺博士认为:卓越的起点在于对思考行为的深入理解。思维中的大部分错误实际上都是感知的错误,感知是否正确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作为一个信息处理系统,大脑的工作就是通过形成、识别的模式来了解周围的世界。模式的感知本质导致了对于创造力的需求,而促发变革的原动力即是创造力,创造性思维的一个很系统的方法就是水平思维。思维是智力凭借经验去运作时所使用的操作技巧。如果把智商比作汽车的固有功率,那么思维技能等于驾驶技巧。思考可以作为一种技巧来学习,通过有意识地训练,思考技巧可以大为提高。
而长久以来,教与学侧重于结果而忽略过程,故思维技巧只被视为传授学术知识的副产品。不过时至今日,无论企业、社会或其他的功能组别,都清楚发出希望大学毕业生能具备批判性思维、创意及解难能力的呼声。对教授学生思维技巧的需要,老师一般都不会质疑,而问题却是:应该如何去教?对于这个问题少有人能提出积极而具体的改善方案。
有学者认为思维技巧的传授最好是配合真实的课业及课程内容,指出若思维技巧能融入现存课程及日常教学中,学生对技巧的掌握成效会更高。他们认为热爱思考的心态孕育于真实而有意义的解难或作决策的情境中。这些情境,可以是围绕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课题进行讨论,或是一些学生关注的世界性问题进行探索。因此,主张融合课程的学者认为:老师若能就学科的内容作适当的提问,引导学生作出假设、争议、辨析、验证等,可让学生有机会作有意义的思考。而良好的思维设计应涵盖三个要素:启发思考的教学环境,教授思考的方法、态度及培养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
1.创造启发思考的教学环境
将课程内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对提升其思考能力的作用有限,而引导学生如何去追寻答案将更有助于学习。所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老师,在设计及教学时,要思考如何有效地提问及留意学生的提问技巧。首先,老师要多问开放性问题,才可引领学生深入知识的核心,了解字里行间背后的意义,发展其深层思维能力。开放性问题的特征,是往往会有多个答案,并且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因此还要尽量避免表露老师个人的偏见。面对此类问题,学生通常都要反复思考才可作答。所以,老师在发问之后,要给予学生足够时间让其去思考。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还要制造机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给予学生足够时间让他们去完善其问题,讨论如何将问题分类及比较等,这样学习效果才会显著,学习气氛才会更加活泼,学生的学习动机亦得以提升。最后,教师应鼓励学生之间的协作交流。有学者指出,协作有助于创新意念的产生。所以,在进行游戏、头脑风暴、协作解题或讨论时,老师要让学生体会协作思考的价值。在过程中,老师要教导学生如何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念让组员参考,如何将别人的意念延伸使之更精进,如何将不同的意念组合以产生更创新、精辟、独到的见解。
2.教授思考的方法及态度
(1)要求学生课前尽可能做好准备
有效思考在很大程度上主要是习惯问题,提高思考能力的难度取决于学生的习惯和态度。而课堂上提高解决问题和制定决策能力的最直接的途径就是参与讨论。例如,老师清楚地说明在哪一天将讨论什么内容,利用这些信息,学生就可以着手为讨论做准备。从回顾自己已经知道的知识开始,然后尝试做一定的扩展,并通过实际行动来实现,比如进行网络搜索,这样可以得到与主题相关的大量信息。最后试着预测讨论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同的观点,并考虑它们各自的优势。
(2)要求学生抛弃自我先验观念
先验观念是人们之前对问题形成的信念和态度,它们常形成一种模式或用强烈情绪的方式影响我们,举例来说,对教师的积极情绪使你同意他的观点,反之,对教师的消极情绪使你反对他的观点。因此你要将这些先验观念抛在一边,以开放的心态对待讨论中别人提出的观点和解释,如果你始终以自我为中心,那么你听到的内容几乎必然会受到自己已有信念的影响,产生偏差。
(3)要求学生积极倾听
如果课堂参与者不互相倾听,每个人发言时,其他人都不会注意听他讲了什么,那么课堂讨论就会变成断断续续的独白。保持注意力的最好办法就是对这些分析的情况保持警觉并且抵制它们,努力进入发言者的心境,理解他们所说的每句话,并前后联系起来理解。
3.进行创造性和批判性思考
哲学家叔本华说:“每个人都把自己视野的极限当作世界的极限。”因此,在处理问题时,一些人只会想出一个简单、粗浅的解决方案,并且不经辩证、评判就对其加以认可;而另一些人则会尽可能多地提出解决方法,其中包括了许多原创的、具有深意的想法,他们会对那些好想法进行批判性的分析,不断改进,使之更为出色。因此必须培养学生思考时能够熟练使用各种各样的创造技术,这使得他们能够更容易发现问题。
还有学者认为批判思维可以启动深度学习。透过批判式教学法,学习者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以积极、批判的思考来看这个世界的问题,由此衍生学问,使学习变成个人与社会转型的过程。
总之,只告诉学生已经形成的问题和争议是不够的,必须让他们学会形成自己的问题和争议,要求学生首先要产生想法(多少总会有点创造性),再用批判性思维对这些想法进行评价。
思考技能的重要性虽然已经得到了普遍认可,但思考的有效性仍因人类的个体差异而千差万别。詹姆斯莫塞尔认为:“任何更好的思想在本质上是不可习得和不能被传授的观念只不过是一个懒惰的谬论,思维永远青睐那些不厌其烦地思考如何从事实际工作的人。”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提高他们的思考技能,从依赖其他人的思想中解放出来,更好地解决学校课程、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和争议。
[1]文森特·赖安·拉吉罗.思考的艺术[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2]张玉成.思考技巧与教学[M].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1.
[3]爱德华·德·波诺.首要能力[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
[4]李明霞.高职院校学生软技能培养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8(10).
[5]周建明.思想政治课强化学生思考技能的策略探析[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2(02).
[6]王瑾.现代科技与信息化浪潮对大学生学习、生活、思维方式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08(14).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