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农林科技学校 吉高康
新型职业农民创业能力培养途径
□海南省农林科技学校吉高康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大背景下,如何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创业能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村官班办学过程中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一个重要课题。
所谓“新型职业农民”,不仅仅是指“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他们还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从观念上、素质结构上、综合技能上,逐步摆脱“传统农民”的束缚,形成具有现代市场经济的意识、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既能生产,又会经营,并且能够创业致富的新的“现代农民”阶层。总之,新型职业农民就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能创业致富的农民。
1.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使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广大农民,特别是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不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素质的要求。据了解,海南少数民族地区95%以上的农民文化程度是初中毕业,甚至是小学或文盲,整体素质仍然很低,这已经成为制约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创业致富的瓶颈。
2.创业意识总体不强。由于受传统“等、靠、要”观念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创业意识淡薄,缺乏创业精神,政府部门提供的扶贫款大多用于生活开销,没有用于发展和扩大生产,政府无偿提供扶贫种苗如猪苗、鹅苗、鸡苗、鸭苗等,没等长大就杀了自家食用,没有用心经营,缺乏把有限的资源做活、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竞争意识和创业意识。
3.创业能力不足。在村官班教学过程中,笔者走访了50名新型农民(含村官班学生),问及是否了解什么是创业,大家都知道,但问及是否阅读过有关创业的书籍,没有一个人说阅读过。有几个人回答只是听说过一些诸如创业成功人士的经验介绍,而接触专门涉及如何培养创业能力方面的书籍甚少,更别说接受过专门的创业培训了。当问及是否接受过专业理论或技能的培训和学习时,有相当大一部分农民说政府部门常派人到乡镇、村里进行种植、养殖技能的培训,但缺乏系统的、“手把手”的教学,传艺不精、技术水平有限。新型农民创业必须具有完整的创业知识结构,不但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还应具备经营管理知识和其他的综合知识,如法律、税收、人文、财务等知识。在当前的现状下,文化水平偏低、盲目性大、经营不善、管理落后、缺乏完善的服务指导体系等是制约新型农民创业的重要因素,创业能力明显不足。
4.政府扶持力度不大,缺少经济强势增长点。多年来,政府十分注重农民生产和创业的扶持,每年都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发展生产和支持农民创业,但给农民的感觉是“不疼不痒”、“蜻蜓点水”,饿不死也富不起来,有限的资金平均分配,力度不大,没有做到“扶持一户,脱贫一户,致富一户”,再加上缺少持久强势的经济增长点,地方政府指导创业致富项目一年一变,今年推广瓜菜,明年扶植果树,没有定位、没有形成地方特色,导致年年扶贫年年贫,农民也没法在政府的指导下进行有效创业。
1.打造新型农民,提高农民创业者素质。为提高农民素质,培养和造就海南少数民族地区新型农民,探索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学历和创业致富能力提升的新路子,海南省农林科技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新型农民”培养的有关精神,根据“三农”的实际情况,把课堂设在离农民最近的地方,以学生的生产基地为实践教学基地,让农民不需要出家门就能学习技术,确保两不误(不误农时、不误学时)、两促进(促进农民整体素质提高、促进农业生产快速发展)。2008年来,学校先后在琼南地区9个少数民族市县几十个乡镇开设了上百个校外教学点,招收年龄一般在50岁以下,初中毕业以上学历(或具有同等学力),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领域工作的务农农民及农村新增劳动力。招生重点是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农村经纪人、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和农村基层干部等。按照村官班教学模式的五大模块,即文化基础类、法律法规、经营管理、就业创业指导及专业技能等实行模块式教学,把农民培养成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良好科学文化素养和自我发展能力、较强农业生产经营和社会化服务能力,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要求的新型职业农民。目前“村官班”办学模式已经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和高度赞扬,并成为中国职业教育“海南模式”之一。
2.提供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平台。村官班是提高海南少数民族地区新型农民创业能力的一个切入点。为满足村官班学生学习技术和培养创业能力的要求,学校计划在各乡镇与村官班的学生进行合作,建立若干个“现代农业生产基地”,为农民(村官班学生)提供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平台,让他们在基地边学习、边工作、边创业,并在此基础上辐射周边农村,带动更多的农民走上创业致富的道路。
(1)建设产学研一体化创业孵化实训基地,重点打造特色品牌、带动产业升级、带动新型农民创业致富。几年来,学校按“服务三农做精做细做强,面向社会求特求异求新”的办学思路,不断拓宽办学思路。在各乡镇与村官班的学生进行合作,建立几个“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如学校在五指山市南圣村建立了国家级“农商旅一体化”的教科研基地,其功能主要有:第一,打造一个现代农业的示范区,为专业教学、生产实践、技能培训等提供有力保障;第二,打造一个商业服务平台,引入企业运作模式,向当地农民提供测土配方、农资配送、种苗培育等服务,同时带动周边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按现代农业的标准进行生产和管理,实现规模经营;第三,带动一个乡村旅游项目,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探索乡村旅游的新路子。如在保亭六弓乡,学校指导村官班学生陈永平成立了“六弓鹅养殖专业合作社”,注册了“六弓鹅”商标,建立了学校“六弓鹅繁育实训基地”;在五指山番阳镇,依托村官班学生建立了“五指山综合生态养殖基地”,为新型农民创业致富提供实践和体验平台。
(2)建立各专业工作站,引进企业参与运作,为新型农民提供创业实践。为促进各专业产业化发展,让学校办学与企业无缝接轨,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让学生了解企业的运作流程。几年来,学校陆续建立了计算机工作站、园艺工作站、畜牧兽医工作站,每个工作站分别引进合作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挂牌对外营业,把教学实践产业化,让学生体验在校如在厂、上课如上班的工作状态,为新型农民的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3.加大资金政策扶持,打造当地特色项目。
(1)加大资金扶持和政策支持。笔者在走访中了解到,创业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相当一部分农民不是不想创业,不是不敢创业,而是缺乏创业所具备的必要条件,其中最欠缺的就是资金。资金的缺乏使得创业成了“水中花”、“镜中月”,这也是农民对创业缺乏信心和意志的主要原因,也是制约新型农民创业的最关键因素。为此,政府部门首先应该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并整合政府各部门的创业、培训、生产等有限的资金,归口统一管理,向农民创办的企业和优势项目倾斜,促进创业顺利进行;其次,制定加强和促进新型农民创业的金融信贷政策,如降低贷款门槛、简化贷款手续、放宽农民创业贷款额度和还贷时间等。条件具备了,农民的创业信心和热情高涨,创业意志才会更坚定。
(2)打造当地特色项目。围绕地方特色传统产业,大力发展乡村特色种养业、加工业,积极促进庭院经济,有组织有目的地发展、打造特色项目,形成“一村一品”产业链,是促进新型农民创业的有效快捷途径。另外,加大农业招商力度,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和行业协会的作用,引进新的产业经济强势增长点,也是促进新型农民创业致富的重要渠道。几年来,我校在探讨如何促进农民创业增收办学模式过程中,围绕当地传统产业,成功打造了保亭“六弓鹅”、“五指山猪”等品牌,并利用学校优势在五指山番阳综合生态养殖基地成功引进“黑山羊”,对延伸“一村一品”产业链,建设具有特色创业基地和农民创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4.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宣传创业典型。专业合作社是促进新型农民创业的重要种方式,应广泛宣传,大造舆论,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以提升广大农民的创业热情,激发有条件的农民积极参加创业培训,学习创业本领,并结合当地条件筛选创业项目,由政府或学校挑选有兴趣和特长,符合项目要求的人员组成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其培养成合作社带头人或农民企业家。如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2008级村官班学生陈永平同学在保亭六弓成立了“六弓鹅养殖专业合作社”,注册了“六弓鹅”商标,同时依托学校的养殖实训基地共同打造“六弓鹅”特色品牌。该品牌已成为全县重点扶持的产业,并被省委省政府列为“我为农民增收办实事”的重点项目。2013年被中国成人教育学会评为海南唯一一名“全国百姓学习之星”。2010级村官班学生班黎钊同学毕业后又回到学校“农商旅一体化基地”免费跟班学习食用菌栽培技术,学成回到家乡陵水组织和带动附近村民成立食用菌栽培合作社,带领大家共同发展、共同致富,陈志荣副省长等多位领导曾到李钊的合作社参观指导。像陈永平、李钊等自主创业的先进典型还有很多很多,如保亭的王江静、昌江的李光明、陵水的林鸿池、五指山的吉榆军等都在学校的支持和指导下成立了专业合作社,成为新型农民创业致富的带头人。中国教育报、海南日报、南海网等媒体曾多次对我校支持新型农民创业的成果进行大力宣传和鼓励,增强了新型农民创业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坚定了新型农民的创业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