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松华
思想品德课堂因学生“动”而精彩
——浅谈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的策略
詹松华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应遵从新课标的要求,着力引导学生从“心”动到“敢”动,从“敢”动到“能”动,从“能”动到“善”动,做到学、知、行的有效统一,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如何让不愿意“动”的学生动起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就需要教师主动出击,巧用策略,让学生能动起来。
思想品德课;策略
思想品德课(简称“思品课”)是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为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的重要学科和理论课程。苗要扶,路要引,心要正,思想品德教师,责任重于泰山。然而,我们的思想品德教学,相对其他学科确实枯燥乏味。在开展研讨活动时,我们也能经常听到思品课教师抱怨、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意“动”,从而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显然,要做到学、知、行的有效统一,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尤其重要。课堂作为教师和学生互动的主阵地,如果缺乏学生有意义的“动”,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如何让不愿意“动”的学生动起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就需要教师主动出击,巧用策略,让学生能动起来。
好学生是“夸”出来的,教师对学生及时、有效的表扬激励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情况下,教师会习惯说“不错”“继续努力”“加油”等,如果长期使用这些放之四海皆通的普通评价语言,学生会感到乏味。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激励评价时,还应注意结合实际适时、适当地选择方法。
1.荣誉评价。这种形成性评价对学困生尤为适宜。当班上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或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答对题目,或答对题目中一部分,甚或是积极思考、勇于表达时,千万别错失良机,马上给他一个五角星、一块小橡皮、一支小铅笔、一张书笺等,这样就能给他们一份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情感,使他们在这种评价中充分体验成功与认可,从而建立自信,重新认识自我,在课堂上“心动”起来。这些孩子跟其他孩子不一样,他们的认知水平还停留在相对低的层次,对小小的物质鼓励还存有欣喜。不过,尽管这些孩子还处在我们所认为的相对稚嫩阶段,只要他们心动了,总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
2.任务评价。这种评价可以让学生分组并一起参与,教师交给学生一些任务,通过各小组进行探究的方式展开。教师和其他组的学生则对此做出相应评价,问题解决完美的小组记2分,解决不太到位的记1分,解决不了的小组记0分等。此评价强调学生在情境中应用知识的活动成果如作品、笔记、设计等第一手资料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学习效果。这种借助第一手资料对学生做出的评价具有很高的可信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有助于学生在集体中尽情表现自我。
3.特色评价。笔者在本班的班级文化墙上贴上“条状”背景,上面写着每个人的名字,每一次探讨问题,达到要求或顺利通过者可在上面划“一”,等满一个“正”字后,便贴上一个他自己喜欢的“QQ”表情取而代之,且满足一个小小的要求:少做作业,自选作业等均可。虽然作业少做了一次,作业简单了,但这并不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相反,他们会更努力地付出,赢得自信与周围羡慕的眼光,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这些自选的“QQ”表情,人人都有机会获得,因为衡量学生的标准各不相同,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存在挑战但又可实现的目标,这样就能确保每个人积极主动地参与。“QQ”表情时刻激励着同学们,同时也维系着笔者和孩子们的感情。
4.群中表扬。现在网络发达,智能手机普遍,且是我们教学、学习、交流必不可少的工具。学校、班级、各科等都有自己微信群、QQ群等,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加强沟通、及时表扬。要知道,这是所有老师、学生、家长都能看得到的,能时常在这一平台上得到赞扬、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然大幅提高。
当然,激励方法还很多,为了孩子,老师更是绝招倍出。只要我们根据需要,正确选用恰当的激励方法,就一定能触动学生的内心,让学生心动。只有这样,在学习中,学生才能动起来。
教学中,教师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认知特点,改变对学生的问题要求,定会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在问题要求的设计上,要新颖、实际而又有意义,而且,不刻意要求学生答出标准答案,重在体验感受,从内心真正理解。
如:笔者在进行七年级教材“人类的生命”内容教学时,紧紧抓住生命的重要性这一重点和突破口,创设情境,真情投入,让学生亲身体验“生命诞生的艰辛”。课前要求学生将自己的书包内塞满重量为3~4公斤的书本,挂在自己腹前,并从事学校组织的日常活动,亲身体验母亲怀孕时的辛苦。一段时间下来,每位同学都累得不像样子,甚至久久不能自然站立。以此活动为契机,笔者及时播放事先自制的FLASH课件“生命诞生全过程”让学生观看,从科学的角度认识个体生命诞生的艰辛历程,从而让学生从体验过渡到理论的高度,并从中去正视自己,珍惜自己的生命,进而学会感恩父母,善待他人。看似非常简单的教学活动,却能够让每位同学置身于体验生命的现实之中,同学们无论对于亲身体验“生命诞生的艰辛”活动,还是观看“生命诞生全过程”的视频都非常感兴趣,且感受颇深。教师通过创设合理有效的教学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投入真情,充分激发学生对该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高效且轻松。
因而,在进行思品课教学时,教师应尽可能通过情感触动的形式,让学生神游现实,舒展情怀。在进行教学环节创设时,所选素材一定要符合学生生活实际,创设的活动情境要体现学生的现实状况,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激发其对思品课的学习兴趣。
又如:笔者在讲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职权时,首先让学生在课本上获得了认知,又通过相互探讨得到进一步理解。紧接着向他们展示了十二届人大第三次会议的日程安排,引导启发孩子们联系国家实际进行思考,并采取学生讨论、相互补充补全答案的方法交流收获,以师生总结完满收官。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就明白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位最高、权力最大,有效地达成了学习目标。
学生正是因为不懂,才学习,正是因为理解不对或不全,才要老师有效引导。我们要鼓励学生思考问题、表达看法,只要他们说出个人的想法,即使答案不符合要求也不要批评,应减轻学生答题时的挫折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更多的发言机会。在交流的形式上,我们也要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让学生坐在座位上回答,允许学生想到什么直接站起来回答,允许学生对前面的知识进行补充说明,更鼓励有创意的见解。还可以把教师问学生答,改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和对话,或分层设题作答,尽可能地做到形式多样或降低答题的要求。例如,在教学“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时,笔者先引导学生探讨我国人口的现状特点,再让学生交流人口与资源的关系、资源和环境的关系,引出生态失衡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孩子们无须老师讲解,于层层剖析、放松愉悦、自由随意的交流中很快就懂得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因,课堂气氛祥和而热烈。
很多时候,学生不愿意举手,并不是不会答,而是缺乏勇气和信心,或是根本就不想回答,我们只有从学生心理需求出发引导他们正视生活、满怀信心、主动学习,才能让他们在思想品德课堂上“敢”动,才能有利于他们表达自己的真实看法。
目前,信息技术已在教育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它已成为了很多教师的好帮手。可有些年轻教师只是把多媒体演变成为呈现大量试题、海量信息的载体,有些信息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干扰了学生的正常学习。而有些年老教师通常习惯用传统的方法来教学,一本教科书、一块白板、一支书写笔,使用单一的教学工具,却期待学生动起来,结果往往令人失望。如能合理使用教学资源,将事半功倍。例如,笔者在教学“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时,把孝南区2015年12月4日国家宪法日宣传活动中各部门制作的宣传册向学生进行展示,引发学生对宪法与普通法律更深入地探究,学生自然懂得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也知道宪法是“母法”、普通法律是“子法”的关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九年级思品课“民族精神”时,选用播放《国家》这首歌,并在之后的小结中引用它的歌词:“‘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希望同学们能把国与家紧紧连在一起,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爱国主义’,因为这是我们需要用一生去完成的作业。”学生的情感一次次提升,达到高潮,笔者因势利导,让他们概括民族精神的内容,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出:我们的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
因此,教师需要灵活运用新的教学资源来辅助教学,或者经常变换教具,如自制信息卡、报刊摘要、时事片段等,更需要学生自己获得学习方法,搜集资料、获取信息,这样才能更好地符合初中生的好奇心理和探究热情,有利于激发其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才能为学生能“动”创造有利条件。
有效的课堂活动离不开科学地组织和合理地安排,课堂是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随时都有新思想新问题的产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定不能“独善其身”,要时时关注课堂走向,并根据活动需要及时调整教学。在教师的科学组织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树立正确价值取向,自觉排除社会不良因素的干扰。当有学生思想进入误区时,要断然指出其思想的根源和危害性,并引导其走出误区,健康地成长。例如,笔者在教学“网络交往新空间”知识时,首先分成两组,让学生课前整理网络交往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的材料。然后,分正反两方进行激烈辩论。最后,组织学生交流在网络交往中应持的态度和应注意的事项,那就是:要发挥网络交往的积极作用,让网络技术解决工作学习生活中的问题,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杜绝长时间上网,以免损害身心健康,不沉迷网络以免荒废学业,自觉抵制不良诱惑与欺诈,远离违法违纪事情。以此方式变换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自觉地树立正确观念,其教学效果当然是不言而喻的。
引导学生热爱学习、自觉学习,是我们最终的教学目的。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应遵从新课标的要求,着力引导学生从“心”动到“敢”动,从“敢”动到“能”动,从“能”动到“善”动。我们不应将时间浪费在抱怨学科、抱怨学生上,而是要花时间反思教学、完善教学,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使他们在课堂中有效地“动”起来,从而引导他们一路光明地前行。只要教师满怀热情,倾心教学,愿意为点燃学生心中那盏明灯而坚持不懈,我们总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高招妙法,我们的思品课堂也定会熠熠生辉,学生的明天也一定会更加灿烂辉煌!
(编辑:张 婕)
G631
A
1671-0568(2016)24-0065-02
詹松华,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西湖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