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真题,赢得高考

2016-03-02 02:15舒敬东
学语文 2016年6期
关键词:咏史真题新课标

□舒敬东

用好真题,赢得高考

□舒敬东

分析历年高考真题,我们可以从中发现命题侧重点和命题技术的变化趋势。变换、研习、咀嚼高考真题及答案,可以帮助我们调整复习策略,快速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把握能力。

高考;真题

一、变换真题,提升能力

在平时的教学中,诗歌鉴赏教学的效果往往不太明显。原因有多种:一是学生的阅历见识、语文素养不足;二是学生审题有误区、解答不规范;三是我们教师的教学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下面重点谈谈第三种。

有教师在讲授诗歌的修辞手法时,用了2006年江西卷上的一道诗歌鉴赏题: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问:诗人采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有的授课教师讲过此题之后,立马就转入另一个知识点去了,像赶集似的,马不停蹄。倘若教师能够在此放慢些脚步,仍借此诗换个角度设计个问题再来考查学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仍借该诗去考查学生,表面上看,似乎是放慢脚步,降低了授课效率,实际上是节省了时间,道理很简单,因为该诗歌的大体内容学生已经基本清楚了,从而省去了再阅读的时间。换句话讲,充分实现高考例题价值的最大化。

倘若变换一下真题,将题目变换成:“作者在表达作品的主旨时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内容具体说明。”将“修辞手法”换成了“表现手法”,这一变换意在检测学生的试题审析和角度把握能力,同时也是检测学生对表达技巧的掌握程度。真题的问法缩小了我们思考的区域,限定仅从修辞手法这个角度加以考虑,也就是说缩小了范围、降低了难度。变换后的问法则使我们的思考必须扩大范围,要在整个表现手法这个广阔区域加以考虑、比对和选取。

“比喻”,自然仍是答案。因为比喻是众多表现手法中的一个,而且诗人正是通过 “交情得似山溪渡”这个比喻来表现主旨。而变换之后,就多了一个答案——对比。诗人用 “溪水将桥不复回”与渡船“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突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说具体些,就是将“溪水”和“渡船”进行对比,用“溪水”的一去“不复回”与“渡船”的“去又来”对比,突出了“渡船”的始终坚守、不离不弃,从而表现了交情恒久远这个主旨。从这个角度讲,回答“对比”亦是正确的。

二、咀嚼答案,逆溯追源

我们教师不光可以在高考真题的题目上另外设计问题,做到一题多问,提升学生的审题能力,还可以在高考真题的答案上动脑筋、设问题。这类问题倘若设置得好,可以逆溯追源,使学生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从而加深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理解。如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春日秦国怀古》(周朴)这首诗: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

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问: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教师援用此高考真题时,不妨将题目与答案一同展示出来,让学生结合该高考题答案的设置思路和平时对咏史怀古诗的大体了解,自己归纳出咏史怀古诗的特点。也就是说,我们不妨借鉴一些“翻转课堂”的理念。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做总结说明:咏史怀古诗“怀古”是宾,“伤今、伤己”是主。如果此题答案只写出“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那答案就不完整,一定还要回答出“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等“伤今、伤己”的话语,这样答案才算完整。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考生对咏史怀古诗的整体把握与全面理解。

上述这个问题的设置,意在使学生明白答案为什么要这样设置的道理,并借此使学生对咏史怀古诗有个全面、深刻的了解。

三、研习真题,把握导向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只要我们用心,总能找到用好真题、提升学生能力、赢得高考的思路和方法,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Ⅰ卷14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为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从现在起到年底,国家大剧院宣布将承办31场精心策划的演出。

B.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4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出现自去年12月以来的最大涨幅,但仍低于相关机构的预测。

C.这部小说中的“边缘人”是一个玩世不恭、富有破坏性却真实坦白的群体,人们面对这类形象时会引起深深的思索。

D.为进一步保障百姓餐桌安全,国家对施行已超过5年的《食品安全法》作了修订,因加大了惩处力度而被冠以“史上最严”的称号。

答案是B,A项的错误是语序不当,C项的错误是主谓搭配不当,D项的错误是主语残缺。

教师和学生一起研究这道高考真题的答案后,就会发现或证实一个规律,即三个病句,它们的病因应是各不相同的。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在做病句题时,感觉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的病因似乎是一样的,那就意味着我们的分析可能出现了问题,因为高考试卷的命题者不可能将两个句子的病因设置成一样的,他们一定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考查考生的病句知识。考生倘若悟出了这一点,自然就会从多角度考虑或换个角度考虑了。

再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Ⅰ卷第5题: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2014年以前,全国新课标Ⅰ卷文言实词考查的基本是动词,这些文言实词选项,通过“双代入法”(代入原句、代入原文),基本可以排除错误选项。然而,2015年全国新课标Ⅰ卷、Ⅱ卷均出现了新的导向,考查的是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如“登进士第”“兵部”“庙号”“太子”(Ⅰ卷)及“名、字”“谥号”“嗣位制度”“阙、诣阙”(Ⅱ卷)。

这是一种新的题型,即在阅读材料中选取四个具有古代传统文化内涵的词语,对相关内容进行解释,反映其中的文化意义,要求考生选择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倘若我们的学生缺乏必备的传统文化常识,要想找出错误项是非常困难的。为此,我们就很有必要向学生介绍一些古代文化常识及提醒学生平时就要留心这些文化常识。

出现了新的题型,就意味着出现了一种新的测试导向。通过分析历年真题,我们可以发现每年题型、侧重点的变化,从而把握命题侧重点和命题技术的变化趋势。明白了这些,我们就可以采取相应的复习策略,从而减少做无用功。

总之,用好了高考真题,不仅可以调整我们的复习策略,还可以快速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把握能力,起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作用。从这个角度讲,用好真题就可以赢得高考。

(作者单位:安徽省黄山市黟县中学)

[责编 张勇]

猜你喜欢
咏史真题新课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玩转高考真题——比较大小问题
玩转高考真题——集合
北陵公园咏史
玩转高考真题——几何图形中的不等式篇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玩转高考真题——集合篇
咏史抒怀
论左思《咏史》与陶渊明《咏贫士》之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