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生成艺术例谈

2016-03-02 02:15徐丹
学语文 2016年6期
关键词:孔乙己预设语文课堂

□徐丹

语文课堂生成艺术例谈

□徐丹

课堂预设永远无法面面俱到,更何况在开放、自主、活跃的语文课堂中,每个提问、留白、意外乃至错误,都有其特定的生成价值和开发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这些转化为教学资源,将这些最真最原生态的生成资源变成促进学生思维增长的契机。

提问;留白;亮点;策略;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建设开放、自主,具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师在教学预设上,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引领和塑造。然而,学生作为有思想的生命个体,在课堂教学中,再严密精准的预设,也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新情况。因此,教师在精心预设的同时,要善于捕捉课堂提问、文本留白、意料之外乃至错误问题中所蕴含的教学生成契机,利用这些灵动的瞬间,巧预设,妙生成,将这些非预设性资源,巧妙引领,不断激励,进而打造别样的语文课堂。

一、精心设计提问,激发动态生成

课堂提问是师生互动的前提基础,是师生不断向文本深处挖掘的必要途径。课堂提问是教学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课堂提问效果的优劣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成败。然而,课堂上的动态生成需要教师巧妙把握,教师可以精心预设,不仅备教材、备课文,还要备学生,根据学生的需求创设问题,真正让语文课“活”起来,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让那些动态生成全到“碗”里来。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课《为你打开一扇门》是当代作家赵丽宏为 《中国学生必读书库·文学卷》所写的一篇序,编者将它放在这里,意在激起学生对文字的兴趣,鼓励他们打开文学这扇神奇的大门。对于学生来说,“门”并不陌生,但是“门”所承载的内涵,却需要好好的品味琢磨。于是,教师提问,拓展学生思维,为课堂的动态生成奠定基础。

师:同学们,“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了,大家想一想,每打开一扇门,你会看到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拓展开来。

生:放学回家打开家门,会看到妈妈温暖的笑脸。

生:打开超市的大门,会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

生:我们打开学校的大门,会学到好多知识。

生:打开语文课本这个大门,我们看到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教师惊喜的发现,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他们没有仅仅将“门”局限于现实,而是很快联想到了它的比喻义。

师:说得真好!我们打开文学这扇大门,生命将浸染在文学的殿堂中,人生将增添更多的绚丽色彩……

提问将学生的思维激活,让学生透过现实的“门”,发现了“门”所承载的内涵和意义。这样的提问贴近学生生活,容易激发起学生共鸣,为课堂的动态生成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可见,课堂动态生成,提问是关键,教师要在预设中多搭建开放性的平台,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课堂才能真正走向生动,走向鲜活。

二、关注文本留白,挖掘教材生成

“言有尽而意无穷”,文学作品的魅力往往在于意蕴的持久绵长上。初中阶段教材中所选择的文本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佳作,有些作品作者总会有意无意的留下一些空白,创设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而这些地方恰恰可以作为课堂的生成部分,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的补白,或口头补白,或随堂练笔,激发想象,在延伸文本情节中实现思维的诱导,从而达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阅读效果,为课堂的生成埋下伏笔。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孔乙己》一课,小说的结尾写到秋风凉了,被打折了腿的孔乙己最后一次出现在咸亨酒店,用那满是污泥的手摸出四文铜钱,喝完后又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这样的情节给学生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孔乙己的个人命运和那个时代的悲剧都会给学生带来很多思考,再加上“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更给学生无限联想和想象,教师以此留白拓展延伸:

师:孔乙己最后的命运如何?续写孔乙己的结局。

这下激起了学生的表达欲望,有的沿着文本的路径继续往下写——孔乙己死在那个寒冷的冬季,死时没有亲人,没有朋友,只有一卷草席掩盖他的尸体。也有的学生反向行之——孔乙己遇上了一个好人,在好人的资助下终于考中了,他再一次来到咸亨酒店,店里的伙计们都变了一副面孔,而孔乙己却依然习惯站着喝酒……学生的思维在延续着,课堂也在学生跳跃的思维中熠熠生辉。

课堂的生成需要激发学生的思维,更需要挖掘教材的可利用资源。教师紧扣小说结尾的留白,激发想象,激励创造,让学生的思维不拘泥于课堂,而是成为课堂学习的发展和延续,在延伸中闪光,在拓展中升华。

三、捕捉课堂亮点,促进多元生成

任何课堂教学都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预设是教师在研读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于课前做的一切准备工作,而生成则是发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存在于教学现场的现实情境。有些生成是可以通过预设完成的,而更多的生成则是意料之外的,面对这些“意外”,教师要做的是发挥教育智慧,因势利导,让学生的思维在相互碰撞中迸射出火花。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威尼斯商人》一课,文章的主旨在于抨击夏洛克的自私狭隘,弘扬安东尼的友情至上和鲍西亚的见义勇为,教学中应当引领学生摒弃狭隘,汲取积极的人文主义精神力量。然而,在理解感悟环节,有一个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觉得夏洛克也不坏,虽然他无情、自私,但是当遇到困难的时候,安东尼和鲍西亚都会有人帮助,而夏洛克却因为是犹太人而被瞧不起,他挺可怜的。

对于学生的这一观点,教师先是一惊,因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出现了明显的偏颇,继而转“惊”为喜,顺势引导学生一起深入探讨“可怜的夏洛克”,他为什么可怜?犹太人当时地位低表现在哪里?你怎么来看民族歧视?短暂的沉默之后,学生的讨论声四起,有的在文中找“证据”,有的和同桌辩论……随着讨论的深入,学生认识了另外一种人文主义思想。教师没有想到,一个意外的小插曲,居然掀起了课堂上一场思维的风暴。

叶澜老师说:“课堂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教师要敏锐地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进而为学生创设想说、敢说、能说的平台,不要拒绝“胡思乱想”,鼓励思维的“天马行空”,让那些不经意出现的“意外”变成不可多得的精彩。

四、优化教学策略,珍视错误生成

教学本身就是遗憾的艺术,教育学理论也普遍认为,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过程,由于是从不懂到懂,从不明白到明白,实际上是学生的一个成长和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错误是难免存在的。传统教学中,教师视课堂错误为洪水猛兽,尤其是有领导、同行听课时,更是不希望出现一星半点的差池。而事实上,这些错误并不可怕,因为错误只有暴露出来,才能更及时的给学生纠正,引导学生由错到对,彰显和体现教师的给予智慧。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桃花源记》一课,师生一起对文本进行了解读和领悟,课堂即将结束的时候,老师进行了课堂小测,居然有五六个同学将本课引出的一个成语“世外桃源”,写成了“世外桃园”,面对这样的错误,是大声呵斥,责令学生必须记住?还是“授之以渔”,教给学生辨析的方法?教师选择了后者:同学们,面对我们的错误,谁有纠错方案?

生:我们应当记住“桃花源记”是源头的“源”。

生:渔人进入的是桃花源,可不是刘备三兄弟结义的“桃花园”。

哈哈,哈哈。大家都被这有趣的纠错方法逗笑了,看着同学们的互纠互改,老师相信这几个学生下次一定不会再错了。

生成犹如戒指上的那枚钻石,因为自身的光彩让戒指熠熠发光。错误的存在是学生真实思维的体现,教师没有直接否定学生的答案,而是鼓励学生找出纠错方案,在纠正与被纠正中,提高的不仅是对一个词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相信这样的课堂才是新课程改革所追寻的课堂吧!

总之,弹性预设是语文教学必备的蓝图,而动态生成是课堂彰显生命力的点睛之笔。教师必须及时地捕捉、放大、挖掘课堂教学中的生成资源,搭建开放平台,优化处理策略,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对话,在观点的交锋中成长,最终实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海南中学)

[责编 李平]

猜你喜欢
孔乙己预设语文课堂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也谈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孔乙己(下)
孔乙己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对新闻采访中语用预设的探讨
新闻采访中语用预设探讨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