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问题 激活思维

2016-12-17 06:57庙诗仙
学语文 2016年6期
关键词:想象文本思维

□庙诗仙

巧设问题 激活思维

□庙诗仙

课堂阅读教学离不开以问题为向导,巧妙的问题设计能瞬间点燃学生思维之火,深化阅读认知和体验,加速抵达文本的思想境界和作者的情感世界,能让枯燥死寂的被动阅读状态变成学生发现式、探究式的自主阅读形态。要活化课堂思考的气氛,点燃课堂交流的氛围,需要在巧设问题。巧设问题有这样几种方法:变体式、搭梯式、想象式、比较式。

问题设计;变体式;搭梯式;想象式;比较式

有效的课堂提问有多方面作用,不仅能促进学生理解文本,还能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其口语表达能力。要确保提问有效,就要在备课时精心设计问题。巧妙的问题设计能瞬间点燃学生思维之火,深化阅读认知和体验,加速抵达文本的思想境界和作者的情感世界,能让枯燥死寂的被动阅读状态变成学生发现式、探究式的自主阅读形态。

一、变体式设问,转变思维的角度

所谓变体式设问,强调巧设问题时在于一“变”字。这里的“变”包括变向、变词、变形三种变式设问。这就要发挥教师作为教之主体的主导作用,既要有敢于求变求新的阅读发现能力和创新思维,也要有灵活的课堂应变能力和教学机智。

1.变向设问

思维的主要形态一般由顺向、多向和逆向三种类型。所谓“变向”在思维类型上一般是打破常规的顺向,变成逆向和多向思考,也可理解为一种改变方向,转换思考角度的设问,这样能发散和创新学生的思维,激活其思维能力,提高其思维品质。因为教学的真正价值,不在问题本身而在问题所引起的思维上的质变。

这里例举一个多向设问,《魏公子列传》中信陵君对不同之人事的仁爱体现在哪,能否用一字点出?

对朱亥:遗(因其家贫送财物)

对晋鄙:泣 (魏国德高望重的栋梁宿将被椎杀时)

对士兵:归 (让父子和兄弟同在军中的归家一人)

对如姬:报(替其父报仇)

对赵国:救(审时度势,懂得唇亡齿寒)

2.变词设问

变词在于针对某一特殊语境、某一个细节点、知识点,换用另一种词语,调整词语的顺序,看词义的表达效果能否相同?对于本句思想情感甚至整段整篇审美意境上的把握是否相同?因为篇不离段,段不离句,句不离字(词),锤炼词语是每一位作家的基本功,所以变换词语,调整词语的修饰和搭配,也是在转变方向促进学生的思考,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良苦用心。

顾乐波老师在《迢迢牵牛星》教学里提问:既然河汉女就是织女星,为何不说“迢迢牵牛星,皎皎织女星?”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得出以下两点发现:不合押韵性,因为整首诗的韵脚分别是女、杼、雨、许、语;符合人物形象性,织女星让人易想到星星,落脚点在星字,河汉女落脚点在女字,让人想到一个鲜活的女子,且与下文泣涕如雨、脉脉不语的人物的形象有关。可谓“天衣无缝,一字千金”。(钟嵘)

3.变形设问

所谓变形就是为问题的设计进行外在的包装,换一种新颖的面貌,给人一种刺激感,刺激学生的视觉、味觉和心灵的触觉、感觉。目的是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潜能。笔者在执教《渔父》一文时,重难点问题即探究屈原和渔父不同的人生态度或处事方式。但这样的问题显得中规中矩,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探究欲望。这时可采用变形换貌的形式巧设问题,发散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教学有效性。如:

“请你用两种不同的几何图形分别代表屈原和渔父的不同生活态度或处世方式,并简述理由。而你的生活态度或处世方式又是怎样的几何图形,为什么?”

教师的问题设计一定要求变,变则通,变则活。既能体现着教师发现新问题的创新意识,也能有效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搭梯式设问,体现探知的梯度

搭梯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搭在墙上的竖梯,一种是搭在沟渠上的横梯。其作用是帮助人顺利攀登或通过,达到某个目标,获得某种结果。在教学中面对某些问题,特别是重难点问题,学生的思维水平无法一下子直接达到,教师就应在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铺设一些问题或链接某些背景材料等来暗示、提示学生,降低问题的难度和坡度,使学生的学习有一个由渐进式到突变式、量变式到质变式的自然提升,这是一个飞跃发展、豁然开朗的过程。

1.问题串形式,由浅入深,层层展开

“所谓问题串,就是把问题组成系列,让学生带着系列问题积极、自主地学习,从不同角度深化认识,从而有效地解决知识难点[1]。”让难点知识点由前后承接的分解化、细致化、顺序化、层进化的问题组成,就能够细化、易化、深化学生的思考过程。

欧阳修 《蝶恋花》里的重点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古人评价有“层深而浑成”之说,如何让学生能深切地体会深院闺阁中女子的伤情悲意,可设置一系列串联的小问题层层展开。

第一问:为何要问花?古人常有把女子比花之说,也许把花当作知己,同病相怜。或无人倾诉,只能对花诉衷肠。

第二问:会问花什么呢?也许会问自己的丈夫会回来吗?何时回来?或问为何丈夫薄情寡义?因为玉勒雕鞍游冶处。这种深闺之怨也许真如白居易所写的:“为君一日恩,误妾百年身。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

第三问:花为何不语?难道是体现其无情残忍,不愿理她,丈夫不理不问,花儿也不理不问。这让她陷入了绝望、孤独,多情总被无情恼、无情伤。或许花儿也不知怎样去安慰,只能静静地聆听她的诉说。

第四问:花为何飞去?或不忍心听她的断肠语,不忍心见她的朱颜瘦。也许花用它乱飞去的行动告诉了女子一个答案:你的丈夫像我一样离开你,也许永远不会再回来了,等待你的只是寂寞终老。

2.链接辅助式,由彼及此,有机联系

对于文本语境内的知识点和疑义点,光凭文本本身去解决是不够的,这时可以借助与它相关的背景资料,学习材料,来辅助深化认识。

李煜的《虞美人》里有品意象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一教学环节。这里有很多意象需借助相关材料来理解,否则难以品出味道。

如“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在帝王往事中他的春花秋月是什么?这时需借助其《望江南》之句,“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理解其过去的得意笑春风,今朝的凭栏泣东风。借助《菩萨蛮》里的“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刬袜步香阶,手提金镂鞋。”理解其过去的欢情艳情,今朝的伤情悲情。

如“小楼昨夜又东风”,这里的小楼意象是有特殊意义的,它已不是一个可自来自去的风花雪月、朝歌夜弦之所。借助其《相见欢》的一个字可反映其现在的处境和心境。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一“锁”字可得出此小楼是豪华的监狱,他只是一个囚徒而已!限制了人身自由,时时被监控着。

任何知识点的攻克,总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路可通。善于搭梯,让问题呈现出梯度,“天堑变通途”。

三、想象式设问,激发思考的活度

阅读教学离不开想象力的参与,这不仅是与文本建立对话的需要,更是发展审美力和激发创造力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学生能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教师的任务就是在教学过程中 “要善于寻找想象点,引导学生想象。[2]”通过寻找想象的落脚点、生根点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发现、自我创造的生成点。想象式的设问,让问题有了活度,进而激发学生思考的活性和生命主体的活力。这种想象式设问可以有两种策略:

1.巧用“留白”,展开想象

文本语境中存在诸多“留白”之处,作者或没有明写而隐说,没有实说而虚写,或没有细言而略语,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审美想象空间,教师善于巧用“留白”,引导学生想象进而“补白”。

在执教《最后的常春藤叶》时曾巧用留白,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深切地体验老贝尔曼的大爱形象,以想象来悟情。“如此平凡之人却有不寻常的壮举,作者为何没直接描写贝尔曼画常春藤叶,虚写的好处是什么?”其中一个妙处就是能够给读者留下充分的审美想象空间。如通过一些细微之处能想象出贝尔曼遭遇的诸多艰难:(总结学生观点如下)

工作环境恶劣:夜里漆黑无月且风雨交加天气恶劣。(燃着的灯笼,鞋子和衣服都湿透)

工作地点危险:高空作业,高而滑。(为爬墙而挪动过的梯子,墙高20来英尺约6米)

任务重时间长:独立完成。(灯笼一直燃着,表明一边画画时,一边小心翼翼地保护着灯笼,防止被风吹灭或被雨淋灭)

2.换“角”思考,深入想象

所谓换“角”思考,就换一个角色,放入此语境和情境中,该人物会有怎样的行为方式,情感态度等,目的是以此人物形象来和原文人物进行对比,当然这个置换的人物角色要能让学生有熟悉感和兴趣感,如此才会有想要说的欲望和有所说的可能。

在执教《鸿门宴》时,为了更好地理解次要人物樊哙的形象(粗中有细,机智善辩等),就闯帐一事,巧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想象,“如是宋江身处鸿门险境,你认为李逵从闯帐到进入宴席的过程中会有哪些属于他自己的个性化言行?他和宋江会死里逃生吗?”学生立马精神抖擞,想象飞扬。在《项羽本纪》里,当项羽听说刘邦“欲王关中”时大怒,脱口而出“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适时适机地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如果换成曹操,你认为他的表情是什么,会说怎样的话?以此来衬托项羽易怒无常、胸无城府等性格特点。

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动、发动学生的想象机制,让思想飞扬,让智慧碰撞,这样文本的价值才能最大程度得到发掘,学生的主体价值才能最大程度地得到彰显。

四、比较式设问,着眼分析的细度

“比较”方法的引入对于课堂教学知识点的探究和问题解决能起到良好的促进效果,通过设置一些具有可比性的问题,在比较中学会联系取舍、分析比较、存异求同、存疑探问,形成良好的认识结构,更能有效地“激发思维、深化思维、发展思维和活跃思维。[3]”而在教学中,着力于细微处进行比较分析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认知效果。

1.利用文本语境,进行细微点的差异比较

这个细微点可以是一句话,甚至是各个别字词的前后细微变化。抓住这一变化就能更好地领略语言的魅力,把握人物的形象,体会作者的匠心。

如童志斌老师在执教《项脊轩志》里进行的比较式提问:“为何回忆母亲时,我的情感表现是泣,回忆大母时,却是长号不自禁?”这里就是两种“哭”的不同表现。深入体会可得知“长号不自禁”更是一种痛彻心扉的悲情,因为这里有祖母对孙儿殷切的期望,这种期望是一种复兴家族的重担和责任。

笔者在执教《念奴娇·赤壁怀古》时,也曾捕捉这种细微处的比较点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比较两个“笑”字,体验作者的内心世界,一是“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二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2.适度拓展文本,捕捉相关细微点比较

适度拓展就不仅仅局限于文本内的语境比较,而是适度进行文本与文本间细微之处的联系比较,进而加深对当前文本的理解认知和审美体验。

笔者在执教《项羽本纪》时,为了更好地理解项羽这一人物形象的丰富性,进行了适度拓展的比较式设问。“试比较项、刘、陈三人的惊天之语在内容、语气及性格指向上的异处。”

内容 语气 性格指向项羽:彼可取而代也 霸气(蔑视、鄙视) 直率鲁莽,自信自负等刘邦:嗟乎,大丈夫当如是也 豪气(羡慕,赞叹) 抱负野心,有城府等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怒气(不甘、不平) 叛逆反抗、敢于斗争挑战等

如《消息两则》里就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华沙波兰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下这一“跪”和日本历届首相如小泉纯一郎、安倍晋三等对靖国神社这一“拜”的动作细节作比较并进行评价。

着眼于细微处的比较分析,无论是面向课内还是课外,都能培养学生捕捉发现细节的能力,强化迁移联系和融合运用新旧知识的学习意识。

巧设问题,既能彰显教师这一读者与文本对话的能力,看其是否阅读得深入、透彻、细致,更能通过所设计的问题激起学生这一读者群与文本对话的潜力,看其是否体验得深刻化、个性化、活性化。教师巧设的问题如同缕缕春风、阵阵春雨,可催发学生朵朵思维之花的绽放。

[1]王九红:《巧用问题串突破教学难点》,《教学月刊》2013年第6期。

[2]周成平:《中国著名特级教师课堂魅力经典解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3]北京未来新世纪教育科学发展中心编:《教师如何培育教学艺术》,远方出版社2008年。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睢宁县李集中学)

[责编 夏家顺]

猜你喜欢
想象文本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思维跳跳糖
快乐的想象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