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蕊 (咸阳师范学院 设计学院 712000)
西北窑洞居住形态特色化再生设计发展模式
陈 蕊 (咸阳师范学院 设计学院 712000)
现今的特色化、传统文化性的地域场所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程式化的高楼林立,乡土适宜的人文老景观逐渐从人们的居住形式中淡化。居民从诗意田园的人性化发展到需要依靠借景的方式来寻找记忆中的家园。与其人为的制造空间不如在原有的基础之上进行再生和借鉴,嫁接出符合现今居住环境的带有浓重人文色彩和家园记忆的建筑体系。西北生土建筑的窑洞其本身作为西北建筑的物质载体,它的美学形象和美学意境被普遍化和深入人心。因此在设计上只有满足现代居住要求以人为本的适应性再生设计发展,才能充分的表现出与时俱进的人本设计思维。
地域性;人性化设计;文化元素;特色提取;绿色材料
西北生土建筑的窑洞形式在北方已经存在了数千年,其穴居的效果是人类先贤的智慧,依山入地的建筑生态形式,从一开始就体现出了天人合一,自然融合的科学智慧。利用当地的黄土材料顺应自然地理变化,搭配当地独有的木质材料以及人文民俗,将乡土特色展现的淋漓尽致。其中在土地巧用、建筑居住结构合理化、保持生态等方面是值得当今建筑设计领域深挖和学习的对象。
根据调查我们不难发现,西本生土建筑的窑洞形式其建筑布局的变化各个地区各不相同,总结为三种常规形式。第一种是依山而建向内横向深挖的空洞平穴居住形式。外部依山盘旋而下形成主要交通道路,家家户户平行而立,独立空洞根据其使用功能的不同形成各个独立的空间,如居住空间、储物空间、生产牲畜空间。第二种是垂直向下的四合院式围合内凹空间。此类空间在黄河冲击平原上自上而下垂直深挖,向四周扩展,居住布置格局形成四合院的围合方法,进入通道采取向下的缓坡,竖立牌坊,正房、厢房、厨房、牲口棚以及仓库围合在四周,同时向下打深井解决饮水问题,向上设置女儿墙解决排水问题。第三种是采用当地生土夯实向上的覆土建筑,此类建筑采用当地土材或直接夯筑或采用砖烧的形式,或采用陶制材料人工累积成窑洞的形式,上面筑以平顶便于谷物作物的晾晒,又是通往家家户户的行走交谈的公共交通空间。这种设计的智慧大大实现了节能节地,因地制宜的绿色适应原理。通过对以上三种的居住形式加以分析,在此基础之上可以提出相对应的再生可持续发展理念:首先,针对已有居住形态在住宅区域提出优化的功能设计划分,依托现在居民居住的楼宇式居住条件,整合住房框架模式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将空间划分为客厅、餐厅、卧室、厨房、卫生间、储藏室。其次,利用新型材料替代原有的建材,如钢筋混凝土、水泥、天然石材、木材减少因为开采本地土层和烧制砖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再次,在室内增设覆土地暖的供热手法以及室外增设太阳能利用,实现洗澡、采暖、制冷均不用电力的新型节能方式可大大降低采暖能耗问题,同时采用大玻璃窗、改善了室内采光条件。这样计算下来,每栋(6孔)的窑洞加上装修费不到10万,在满足了人的适应性的基本需求之外还降低了人均购房的压力。同时,在新型窑洞的设计当中,为了延续传统窑洞冬暖夏凉绿色生态特征,科专门在墙体外侧以及屋顶铺设厚度为1米以上的覆土并种植花草,以进一步降低室外的综合辐射温度。最后,建筑形态上的再生只是仅仅满足了人们居住的基本需求,之后需要在人文上面加大再生设计,如提取当地民俗民间故事手工业特色元素加以提炼,运用在公共小品基础建设中去,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的人文特色体现。这样的绿色节能环保的乡土建筑必然为我们的民居适应性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意义,也为众多的已有居住群体上创造了新的使用能力。
对于窑洞绿色再生模式的研究,不单是解决了窑洞的现代化问题,同时也为未来居住形式提供了可参考的科学指导技法。未来建筑的发展模式:第一种就是地下交互式空洞空间。未来人们要走向地下、走向海洋、上到太空扩大居住空间的可能性就要求我们在传统技术的改进之上进行研究。我们都知道,交通混乱与环境污染成了当今城市的两大“公害”,地下空洞穴居的传统居住形式为我们未来的空间合理利用提供了良好启示,这种设计是解决城市空间拥堵的最佳手段。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有利于节约能源。建筑、街道乃至城市转入地下,从而解放土地,让出生态与农耕的空间,未来地下是人们生产生活的主要场所,地上鲜花树木流水,为天然空气提供良好的农业屏障。第二种是向上发展的层级变化居住空间,采用学习靠崖式窑洞的层级递减的梯田式依山布局来发展向上的地面高层建筑,同时将绿色生态的观念引入其中。加大各个公共区域的交互使用面积,增设绿化和太阳能的能源利用减少用地需求和美化居住环境,创造低碳生活。如图(2-1)
图2-1 未来建筑再生模式
未来的居住空间形式,需要一步一步的借鉴现有的科技智慧和老传统的空间模式相结合,通过改善住户合理量,整修增加生活设施,使之适应民居现代化生活的需要。整旧如旧,保护珍稀建筑应该说这是一个新的思路,至于它的可行性及价值有多高,就有待于我们时间的证明了。
[1] 崔琳 王波 《窑洞的生态优势及其在现代建筑中的体现》[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3-06-30
[2] 吴良镛.《世纪之交展望建筑学的未来》[J].建筑学报,1999,(8):6-10.
陈蕊,女,讲师,硕士, 主要从事环境艺术设计。
陕西旅游景区公共设施小品的特色化设计研究(10XSYK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