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非典型天气系统下短时强降水和冰雹特征分析

2016-03-01 08:18吴迎旭张慧君周一孟莹莹周奕含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6年6期
关键词:云团低层局地

吴迎旭,张慧君,周一,孟莹莹,周奕含

(黑龙江省气象台,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

黑龙江省非典型天气系统下短时强降水和冰雹特征分析

吴迎旭,张慧君,周一,孟莹莹,周奕含

(黑龙江省气象台,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FY-2卫星云图、新一代天气雷达及NECP的1°×1°再分析资料对黑龙江省的2006—2014年冰雹和2008—2014年的强降水在非典型性天气系统下表现出的局地要素特征以及卫星和雷达特征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较大的对流有效位能、低层强暖空气为对流发生提供了热力不稳定;700 hPa湿区配合500 hPa干区使得冰雹具备了对流不稳定性,700 hPa湿区与低层弱水汽辐合能够为强降水的产生获得有利的水汽垂直分布;最终在地面辐合的触发下产生对流;冰雹有较高的0℃层高度和较低的气压;冰雹和强降水有利的地形高度和对流有效位能分别为200~500 m、100~200 m和200~600 J/kg、400 J/kg以上。它们在卫星云图和雷达上的表现往往比较孤立,移动较快,超过75%的云团都是小云块直接或间接产生,产生的时间与形状和面积突变时一致,产生的位置与合并处相同,伴有大的云团时,低层水汽辐合会明显。雷达回波上很难探测到特征回波,强降水多由原地生消或列车效应产生,一般在降水前1 h左右会出现小对流泡。

非典型性天气系统;对流;冰雹;强降水

黑龙江省是一个灾害性天气多发的省份,特别是夏季强对流天气几乎每年都给黑龙江带来一定的人员和经济损失。强对流天气突发性强,尺度小,预报较难。有利的环境条件比较容易掌握强对流的发生状况,我国对强对流天气背景和触发条件提出过一些模型,郑媛媛[1]等将安徽省强对流的天气形势分为冷涡槽后类和槽前类,指出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和一定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场有关,而且不同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各要素的重要性也不尽相同,产生强对流天气类型也不相同;王颖[2]等也将天津局地暴雨分为蒙古冷涡、东北冷涡、高空槽前、高空槽后,不同影响系统预报着眼点也随之不同;金琪[3]等在分析2008年湖北老河口短时暴雨时指出,500 hPa干冷空气入侵和地面风场辐合线及中低层水汽辐合是构成这次过程的关键;王秀明和钟青[4]提出对流有效位能和水平风垂直切变等对对流活动有一定影响,分析了对流云与局地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杭鑫[5]等指出强切变与暴雨的移动和强度的关系,可为临近预报和对流潜势预报提供细节;赵桂香[6]等分析了2013年5月22日山西南部的强对流天气是孤立云团在维持和发展过程中的中尺度演变造成的。这些研究多是在有利的环境条件下产生的对流天气。彭军[7]等对新疆巴州的一次罕见大暴雨做了中尺度环境场、卫星和雷达分析,指出冷槽东移形成的不稳定条件促进中尺度云团和多单体风雹发展,使得中尺度天气系统相互作用。支树林[8]等在几次连续的强降水过程中发现了低空强烈运动辐合加强了垂直环流,并根据5 min雨量分布总结出预警可提前10 min左右发布。

有一些非典型天气尺度系统的背景下也同样可以造成严重灾害性天气,刘勇和王川[9]针对2003年8月28—29日宁陕特大暴雨过程诊断分析了在高低层辐合不利于强对流发展的情况下,发现在850 hPa有几股不同的气流相汇在宁陕上空,引发了局地特大暴雨;邢纪元和王建波[10]曾分析过泰安市一次非典型环境下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及能量演变等特征;谢向阳[11]等对一次弱环流条件降雹成灾的雷达回波特征进行分析,表明弱对流云降雹与0℃层高度较低及垂直风切变有密切关系。

并不是所有的对流都是在非常有利的环境尺度下产生,祝青林[12]等分析了地形高度与大连冰雹分布有相关性,地形抬升下的强对流天气系统有利于降雹,地形起伏显著的区域更有利于冰雹的形成和降落,束宇[13]等对突发性热对流进行分析,探讨了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对流降水,发现热对流降水概率与Tmax和Tc相关,且热对流主要出现在13—18时,平均持续时间为50 min。一些对流是在大尺度环流背景不利时产生的,突发性更强,破坏力也不小,预报难度相对较大,特别容易出现漏报现象,为农业、交通及人们的出行带来诸多不便。但任何一种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都一定会具备它的产生条件,而且不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产生的对流一定有很强的局地性特征。陈忠艳[14]等在总结辽宁一次失误的暴雨落区预报上指出:夏季暴雨预报不仅要考虑高层大尺度环流形势的变化,也要考虑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易产生的中小尺度天气系统。我们也正是从这一点出发,了解该背景下对流发生概率,着眼于局地的中小尺度、卫星和雷达上的表现特征以及与一般对流的区别,这会大大提高局地对流预报的准确性,可及时发布灾害预警,并通过该研究可为强对流天气短时预报技术做一个补充。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选取

时间范围及资料选取标准。冰雹实况资料:2006—2014年黑龙江省所有冰雹。强降水实况资料:2008—2014年黑龙江省844个自动雨量站,1 h雨量>30 mm和2 h雨量>50 mm的降水。分析资料选取时间为冰雹和强降水产生前1~12 h的常规资料、1~6 h的NCEP1°×1°再分析资料,0~6 h卫星云图和雷达资料。

本文中非典型天气系统定义:环流尺度没有严格的典型与非典型之分,只是简单提出几项常规情况下并不是很利于产生强天气的环境条件:500 hPa非冷涡控制;500 hPa冷槽不与925~850 hPa切变线同时存在;无地面锋面;若是强降水,925~850 hPa为非湿区(本文定义湿区为相对湿度大于70%,干区为相对湿度小于50%)。

1.2 研究方法

采用逐个分析与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研究非典型环境中尺度、卫星、雷达的局地特征。首先收集所有冰雹和强降水资料(强降水资料主要来源区域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再根据本文定义的非典型天气系统,逐个分析每一个研究对象的局地特征,最后总结它们的环境场、卫星和雷达特征,并对各资料之间叠加效果做出分析。

2 对流局地环境特征分析

2.1 冰雹和强降水在弱天气系统下发生概率和特征

冰雹数据的时间范围是2006—2014年,共计240站次(2006(40次),2007(21次),2008(34次),2009(35次),2010(26次),2011(39次),2012(23次),2013(10次),2014(12次))。计入本次研究的非典型天气系统产生的冰雹为20站次,占总数8.33%。

强降水数据的时间范围是2008—2014年,共计236站次(2008(26次),2009(32次),2010(56次),2011(32次),2012(38次),2013(26次),2014(36次)),计入本次研究的非典型天气系统产生的强降水为19站次,占总数8.05%。

由于研究对象的环境条件本身并不利于对流天气的发生,对流天气产生的局地性往往很强,历时较短,强度较弱,造成的影响和破坏力相对较小,但存在基本条件、增强条件和自身表现特征。

2.2 产生对流的局地环境特征

按照非典型天气系统定义,在剔除个别特例的情况下,提取主要影响因子为:基本条件和增强条件,基本条件包括温度条件、水汽条件、地面辐合抬升,增强条件包括对流有效位能、0℃层与-20℃高度、地形条件、低层垂直速度、地面局地气压。

通过研究和统计发现:风暴潜在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热力不稳定、风的垂直切变、水汽的垂直分布,其中垂直风切变主要针对的是可产生强对流的超级单体,另外地面的触发抬升使得气块不至于重返原来位置而向上发展[15]。尽管我们分析的环境场为非典型天气系统,但仍要满足风暴发生发展的基本条件,由于选取的资料缺少冷涡或冷槽提供的冷空气,所以热力不稳定主要来自中层以下强暖空气或暖脊,它们与中层的相对冷空气形成了温度不稳定层结。风暴发展要求低层水汽向上输送,我们选择的强降水在925~850 hPa本身相对湿度不大,所以700 hPa湿区和低层水汽辐合非常重要。因此,冰雹的中尺度分析有利条件主要集中在温度条件和地面局部辐合线。强降水中尺度分析的有利条件主要表现为700 hPa的湿区、低层暖脊或暖空气和地面局地辐合线。

2.2.1 温度条件特征

较一般的对流天气,该环境下的冰雹和强降水产生时的925~850 hPa热力条件更好,存在相对明显的上冷下暖的温度不稳定层结,大部分都处于明显升温区,低层通常会有暖脊或暖平流。统计中,该环境下冰雹850 hPa受明显暖空气控制的占62.5%;由于低层的强暖空气,导致850 hPa与500 hPa的温差很大,T850-500大于28℃的占75%(图1a),有时甚至会超过32℃。强降水有暖空气的比例可达到94.8%(图1b),同时中层存在冷空气占52.6%,T850-500主要集中在25~30℃,所占比例为89.5%,其中大于28℃的占47.4%,T850-500大于30℃的占10.5%,主要在6月下旬至7月中旬。而我们统计的黑龙江省一般性冰雹和强降水在低层925~850 hPa只受暖脊影响比例分别在10%和30%以下。所以当有暖脊或明显暖空气进入黑龙江时,低层较高的温度易形成热对流引发冰雹和强降水。

2.2.2 地面辐合抬升

统计发现黑龙江省一般冰雹和强降水出现地面辐合线的比例分别为80%和50%左右,且辐合线相对较长。而非典型天气系统下在925~850 hPa往往很难找到辐合性气流时,地面存在影响范围很小的局地性辐合,分析原因一方面是地面测站分布较高空密集,影响范围较小的辐合线容易被找到,另一方面是地面高温易形成局地的暖湿环境,产生辐合线。研究发现冰雹出现地面辐合比例约占93.75%(图2a),强降水比例为78.9%(图2b)。另外,研究统计表明对流天气多发生于辐合线东北侧。

图1 T850-500温差

图2 对流天气地面辐合线比例

2.2.3水汽条件特征

一般的对流由于低层的湿度较大,而水汽辐合及700 hPa湿度的指示意义较小,本文研究对象中冰雹和强降水在925~850 hPa常常不属于湿区,它们在500 hPa的空气湿度相对较小,但700 hPa以湿区为主(图3),说明700~500 hPa还是存在对流不稳定条件,同时低层的湿度虽然不大,但常伴有低层水汽辐合(图4)。

冰雹925~850 hPa水汽辐合占37.5%,700 hPa为非湿区时候仅有一次过程低层没有水汽辐合,在本次统计中可作为剔除项。另外,500 hPa以干区为主,当700~500 hPa都为湿区时,低层往往没有水汽辐合,说明该环境下冰雹湿层厚度还是较小。

一场明显的降水总是离不开源源不断的水汽,即使我们选择的资料中低层相对湿度小于70%,也会发现存在补充的水汽资源。强降水的低层水汽辐合占68.4%,850 hPa有水汽辐合为13次,有明显较大比湿(比湿中心值为10 g/kg以上)为3次,有较弱的水汽输送共12次,当700 hPa为干区时,低层925~850 hPa一定存在水汽辐合,500 hPa的相对湿度没有明显特征。

2.2.4 对流有效位能

用来衡量热力不稳定大小的最佳参量就是对流有效位能[15]。一些发生在午后对流的环境场在早上08时往往对流有效位能值还很小,甚至为零,但通过NECP的1°×1°再分析资料发现对流天气特别是冰雹发生前几个小时或者午后的对流有效位能会突然增大,不像一般对流天气的对流有效位能变化相对缓慢。统计中临近冰雹发生前的对流有效位能主要集中在1600 J/kg以下(表1),其中冰雹有68.7%集中在200~600 J/kg。强降水的对流有效位能分布比较均匀(图5),其中有两次比较大的有效位能达1000 J/kg,400 J/kg以上对流有效位能所占比例较大,达62.2%。

表1 冰雹和强降水对流有效位能所占比例

2.2.50 ℃层与-20℃层高度

图6展示了产生冰雹和强降水关键层高度情况,冰雹的0℃层和-20℃层都在有利高度范围的仅占25%(统计黑龙江省2006—2011年所有冰雹的0℃层高度5—9月有利区间分别为1.1~2.7、2.5~2.7、3.3~4.1、3.2~4.2、3.1~3.5 km,-20℃层高度5—9月有利区间分别为4.3~5.9、5.2~6.7、6.4~7.1、6.5~6.8、5.9~6.4 km),该环境下冰雹的0℃层高度大多偏高,没有0℃和-20℃偏低的情况;强降水0℃层和-20℃层都在有利高度的占36.8%(统计黑龙江省2008—2013年强降水0℃层高度6—9月有利区间分别为3.1~3.2、3.8~4.3、4.0~4.4、3.1~3.5 km,-20℃层高度5—9月有利区间分别为5.5~5.7、6.1~6.4、7.0~7.7、7.5~7.8、6.1~6.3 km),主要发生在7月,6月偏高情况较多,-20℃层高度和全部偏低的情况极少。

图3 不同高度相对湿度

图4 水汽通量散度垂直剖面

图5 不同对流有效位能所占比例

图60 ℃层和-20℃层高度与常规对流高度比较

2.2.6 地形高度影响

不同区域海拔不同,不但影响着对流发生的可能性,还影响对流的种类,图7a说明产生冰雹的地形高度主要为200~1000 m,特别是200~500 m,其次为0~200 m,500~1000 m的海拔高度占地面积较小,产生的冰雹概率相对较大,研究对象中1000 m以上个例没有。

强降水地形高度主要在100~200 m(图7b),占据比例为63.2%,除1000 m以上的海拔高度分布极少外,其它高度分布比较均匀。平原地带夏季由于太阳辐射影响本身较有利于降水,另外黑龙江省西北部的大兴安岭地区和伊春北部自动站较少。

2.2.7 其它条件

冰雹发生处附近常常与局地气压相关,会经常性伴有局地性很强的低值系统或气压值比周围低,根据统计,受局地低气压(仅1~3个站次的气压明显低于周围)控制或者气压比周围偏低占62.5%。

强降水存在低层上升区的比例比冰雹大一些,但仍然小于一般的强降水,大概占25.9%(一般强降水为60%),总体而言,该物理量对非典型天气系统下产生强降水的作用仍然较小。

2.2.8 局地要素及指标

将某种要素在对流中作用比例大于20%的记为影响因子,比例大于40%记为主要影响因子。对流的产生需要基本条件(温度条件、水汽条件、地面辐合抬升)和增强条件(对流有效位能、0℃层和-20℃层高度、地形作用、冰雹的局地气压、强降水的低层垂直速度):

冰雹:T+rh+W+C+H+d+P,强降水:T+rh+W+C+ H+d+o。

T:温度,低层有暖空气,存在不稳定层结,冰雹T850-500>28℃,强降水T850-500为25~30℃;

rh:水汽,700 hPa为湿区,低层有水汽辐合满足其一;

W:地面辐合抬升,存在地面辐合抬升;

C:对流有效位能,冰雹CAPE值为200~600 J/ kg,强降水CAPE值大于400 J/kg;

图7 对流发生出地形高度

H:0℃层和-20℃层高度,冰雹0℃层高度偏高,强降水两者高度适中;

d:地形高度,冰雹地形高度200~500 m,强降水地形高度100~200 m;

P:局地气压影响,冰雹气压偏低;

o:垂直速度,强降水有低层垂直上升速度。

冰雹的统计发现,没有任何一次过程可以同时满足以上提出的所有要素,剔除前面提到的极特殊个例,有92.3%的过程可以同时满足以上提出的3个基本条件和至少2个增强条件;剩余的7.7%次过程会满足2个基本条件和几乎所有增强条件。

强降水中,仅有2次过程满足所有关键要素,73.7%次过程同时满足3个基本条件,此外还会满足对流有效位能和地形高度条件中至少一项;剩余的26.3%次过程至少可以满足增强条件中的2个;低层垂直速度出现的概率相对较低但都与较大对流有效位能并存。

3 强对流的卫星与雷达表现特征

由于卫星和雷达分辨率以及时空尺度的特征,在非典型天气系统下这些对流天气往往能够表现出一些较弱的对流性特征。

3.1.1 冰雹卫星云图特征

在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上非典型天气系统下产生的对流也都表现出了它们的普遍性特征,它们不像常规的强对流有明显的面积较大的对流云团或大面积带状回波,分布相对孤立,面积较小,常常被忽略。

冰雹云的面积整体偏小,主要是由面积不超过15 000 km2小云块产生,有的小云块(面积一般小于5000 km2)直接产生冰雹,这一部分占33.3%,它们高低层温差很大,甚至会超过30℃,地面辐合线非常小;还有一部分小对流云块合并过程中生成小云团(几个小云块合并的云团)产生了冰雹,这一部分占41.7%,它们的对流有效位能一般较大,地面一定会存在辐合线;而真正的大面积云团(面积一般超过30 000 km2)很少(图8),它们往往发生在我们分析的低层水汽条件较好,并出现水汽辐合的情况下。

图8 不同类型及尺度云团所占比例

孤立云块型(图9a):这些孤立云块云顶温度不低,边界也比较模糊,与发展早期的对流云泡有明显区别。对流云泡变化相对较快,变化的同时往往是若干个对流云泡迅速长大,而该云块相对孤立,且维持时间较长,发展相对较慢,会有一个面积扩大的过程,但面积扩大后也比较小,冰雹就是在面积增加最快的时间产生。

小云团合并型(图9b):与上一类型相似,是由几个孤立的云块合并而成,它们的发展过程与第一类基本相同,只是它们本身的面积没有变化,而是合并形成一个面积相对大一些的云团,冰雹就在云块合并时产生,且产生的位置与合并处相同。

大面积云团型(图9c):有明显大面积的强云团,这种情况多是一个小云块与大的云团合并或是在大的云团后部新生小云块形成,它们多位于大的云团西部并向前发展,这种情况下云顶亮温会很低,温度梯度也较大,有时会在云团前部看到云砧,冰雹的产生与合并和新生的位置及时间重合(图9中箭头处)。

3.1.2 强降水卫星云图特征

产生强降水的云团比冰雹云团面积要大,卫星云图上表现特征整体分为两类:一是小的云块或云团逐步壮大产生强降水,这种情况小云团很难长得太大或发展得太强,在它们增长速度最快阶段结束时是强降水即将开始的时候(图10),此时对流有效位能往往比较大,低层常伴有很弱的水汽辐合,高低层温差相对较大,一般26~28℃;二是大的云团分裂后或者大云团本身会经常性在西部有新生小对流泡,当对流泡迅速长大,强降水即将开始,此时地面辐合线相对较长,低层会有明显的水汽辐合(图11)。

统计发现,超过50%的强降水在产生前2 h都是由小的孤立云块在强度和面积上逐步壮大产生的;有33%的强降水是发生在云团周围特别是西部新生的小云块处,它们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西北部。还有一部分是大的云系或云带内部由小的对流云块产生。

图9 不同云型产生的冰雹

图10 2009年7月27日红外云图

图11 2010年7月11日红外云图

强降水云团与冰雹云最大区别是:孤立云块一般不会直接产生强降水,因为小云块或孤立云块本身难以长时间维持,只有当它们壮大后才可能产生强降水,由小云块壮大产生的强降水都会出现一个强度和面积迅速增长阶段,当增长变缓慢时,强降水开始。它们的另外一个差异是,由大面积云团产生的对流天气中,冰雹云一般云顶亮温较高,经常看到云砧,而强降水云团边界相对模糊,但他们一般都发生在云团边界云顶亮温梯度最大的地方。

3.2 对流的雷达回波特征

本文研究的冰雹回波最明显的特征一个是强度特别强,普遍在50~65 dBz,另一个是大部分回波都出现了强反射率因子悬垂,这与一般性冰雹回波特征一致,但钩状回波、有界弱回波等很难探测得到,强降水回波中大面积有组织的回波较少,主要分3种情况:一是强降水前1 h左右有小对流泡出现,由于它们的组织性差,降水主要是由它们原地生消或者合并增长导致,这种情况所占比例为50%,这种情况与卫星云图中的孤立云团生长壮大一般对应较好,对应地面辐合线较短,高低层温差很大;二是出现组织性一般的回波带或者面积不大的对流群,它们本身不会长时间维持,但一般小块回波群会经过同一地点或者回波走向与移动方向一致,这种情况占33.3%,它们的低层水汽辐合较明显;最后一种少数情况是出现组织性较强的大片混合云回波或者飑线,此时常有低层垂直风切变和较高的对流有效位能。

与卫星云图表现特征类似,冰雹回波比较分散、孤立,没有大面积的对流云或混合云回波,甚至连带状回波也没有,生消和移动很快,面积非常小的对流单体,特别是消散阶段减弱十分迅速,明显的对流特征有时仅维持2个体扫,只有一小部分弱冰雹回波是由多个单体连在一起相互作用合并产生,这种情况下移动相对缓慢。强降水回波本身强度不是特别强,多是由原地生消、合并或列车效应使得回波在同一地点维持较长时间产生。冰雹回波顶高一般为8~ 10 km,比同时期的冰雹回波顶高(统计的2006—2011年所有冰雹)略低;强降水回波强中心高度主要在4~6 km,极少数回波顶高出现在3~4 km或者6~7 km。

4 结论

(1)黑龙江省非典型环流系统产生冰雹和强降水分别占总数的8.33%和8.05%,并具有很强局地性。

(2)非典型环流系统产生冰雹和强降水的主要因子有:基本条件包括不稳定层结、低层水汽输送或辐合、地面辐合抬升,其它条件包括对流有效位能、0℃层与-20℃高度、地形高度、地面局地气压(冰雹)。

(3)冰雹统计中,都有同时满足我们提出的所有因子,92.3%会满足3个基本条件和至少两个增强条件,7.7%会满足2个基本条件;强降水中,73.7%同时满足3个基本条件以及对流有效位能和地形高度中的至少一项;26.3%至少可以满足2个增强条件。

(4)与一般对流比较,低层有更强暖空气,冰雹T850-500一般大于28℃,强降水一般为25~30℃;地面辐合线比例为93.75%和78.9%,天气区多发生于辐合线东北部;湿层厚度较小,700 hPa多为湿区,或伴有低层水汽辐合;对流有效位能指标分别为200~600 J/kg和400 J/kg以上;冰雹0℃高度偏高,强降水0℃和-20℃层高度适中;地形高度分别集中在200~500 m和100~200 m;冰雹多次出现局地低气压。

(5)在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上的表现比较孤立,移动较快,冰雹云多是小孤立云块直接产生,而强降水要在壮大过程中产生。当高低层温差很大,地面辐合线非常小时,对流云的面积一般偏小;当对流有效位能较大,地面辐合线比较明显时,会有小对流云块与大云团合并产生对流天气;极少情况下也会出现低层水汽辐合明显时伴有的大云团。

(6)雷达回波上的特征往往与卫星云图特征相对应,冰雹云回波更加零散,变化较迅速,低层水汽辐合很差时回波会很孤立,并且很难探测到特征回波,强降水多是由原地生消或列车效应产生,降水前1 h左右会出现小对流泡。

[1]郑媛媛,姚晨,郝莹,等.不同类型大尺度环流背景下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预警研究[J].气象,2011,37(7):795-801.

[2]王颖,刘一玮,何群英,等.天津局地暴雨特征及落区预报分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4,30(6):52-60.

[3]金琪,舒斯,王晓玲,等.“080527”湖北老河口短时暴雨的中尺度天气成因分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3,29(2):06-11.

[4]王秀明,钟青.环境与强对流(雹)云相互作用的个例模拟[J].高原气象,2009,28(2):366-373.

[5]杭鑫,徐芬,单婵,等.南京一次局地暴雨的风切变以及大气结构特征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5,15(9):15-22.

[6]赵桂香,王思慜,邱贵强,等.孤立云团造成的一次强对流天气分析[J].干旱气象,2015,33(1):98-109.

[7]彭军,周雪英,赵威,等.新疆巴州“6·4”罕见大暴雨中尺度特征分析[J].沙漠与绿洲气象,2016,10(1):68-75.

[8]支树林,陈娟,包慧濛.一次副热带高压边缘上大暴雨的中尺度特征分析[J].气象,2015,41(10):203-214.

[9]刘勇,王川.一次弱对流引发局地特大暴雨天气的诊断分析[J].气象,2005,31(8):14-18.

[10]邢纪元,王建波.一次非典型环境下的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J].山东气象,1998,18(4):25-29.

[11]谢向阳,程相儒,李建刚,等.一次弱对流天气降雹成灾的雷达回波特征分析[J].沙漠与绿洲气象,2008,5(2):32-34.

[12]祝青林,王丽娜,卞若玢,等.基于GIS的大连冰雹分布与地形因子的相关分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3,29 (5):126-131.

[13]束宇,姜有山,张志刚.对流温度在局地热对流降水预报中的应用[J].气象,2015,41(1):52-58.

[14]陈忠艳,吴晓峰,李萍,等.辽宁一次暴雨过程及暴雨落区预报失误原因分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4,30(6):31-36.

[15]俞小鼎,姚秀平,熊廷南,等,多普勒天气雷达原理与业务应用[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90-95.

Features of Short-term Heavy Rainfall and Hail under Non-typical Weather System in Heilongjiang

WU Yingxu,ZHANG Huijun,ZHOU Yi,MENG Yingying,ZHOU Yihan
(Heilongjiang 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y,Ha’erbin 150030,China)

In this paper,we analyzed the local elment features,satellites and radar of local hail from 2006 to 2014 and heavy rainfall from 2008 to 2014 under the typical weather system based on conventional data,zone automatic encryption station observations,NECP1°×1°resolution,FY-2 satellite images,radar in the central region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large convection effective bit energy and low-level warm air provides thermal instability for convection. Wet Areas on 700 hPa with dry area on 500 hPa made hail and weak low-level moisture convergence,provide favorable conditions of vertical distribution for heavy precipitation so that convection can develop,and local convergence can trigger convection.0℃hail have higher height and low pressure,while the favorable altitude and convective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 for hail and heavy precipitation are not more than 200~500 m,100~200 m and 200~600 J/kg,400 J/kg respectively.They tend to be more isolated and move faster in the satellite images and radar performance.More than 75%of the clouds are directly or indirectly generated by small cloud blocks,and hail and heavy precipitation occurs in the same time,shape and location as the area mutation or merger.Low-level moisture convergence may be obvious when accompanied by a large clouds.It is difficult to detect characteristic echoes on radar echoes,heavy rain are mostly produced in place and extinction of fire or by train effect.A small convective bubble appears around 1 h before precipitation.

atypical weather system;convection;hail;heavy rain

P426.6

:B

1002-0799(2016)06-0059-09

10.3969/j.issn.1002-0799.2016.06.009

2016-02-05;

2016-06-27

预报员专项“2014年黑龙江省三次局地大暴雨过程对比分析”(CMAYBY2015-022)和黑龙江省气象局项目“弱天气尺度下强对流发展和局地要素特征”(hq2015039)共同资助。

吴迎旭(1980-),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卫星、雷达、短时临近预报的研究。E-mail:wuyingxu281@163.com

吴迎旭,张慧君,周一,等.黑龙江省非典型天气系统下短时强降水和冰雹特征分析[J].沙漠与绿洲气象,2016,10(6):59-67.

猜你喜欢
云团低层局地
巴蜀少年齐上一堂云团课
哈尔滨2020年一次局地强对流天气分析
边界层参数化方案中局地与非局地混合在高分辨率数值预报模式中的作用和影响
关于低层房屋建筑工程造价的要点及控制措施探讨探索
面阵探测下的污染云团红外光谱仿真∗
住八楼以上的人,早亡风险低
葡萄牙现明亮橘色云团似握着火球的拳头
低层高密度住宅设计探讨
滇西一次局地典型秋季暴雨诊断分析
山东半岛南部海岸一次局地极端降雨过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