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意象把握诗歌情感
——以辛弃疾诗词为例谈高三诗歌复习

2016-03-01 12:17江苏省常熟中学茅胜
新教育 2016年18期
关键词:辛弃疾青山题材

□江苏省常熟中学 茅胜

借助意象把握诗歌情感
——以辛弃疾诗词为例谈高三诗歌复习

□江苏省常熟中学茅胜

长期以来,诗歌复习一直是高三复习课中的难点。虽然经过大量的题型训练,但在历次模考和高考中学生诗歌题的得分情况不容乐观。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在高三一轮复习的诗歌板块中作了一些努力和尝试,围绕意象和诗歌的情感设计课堂教学,希望在诗歌复习中提升课堂效率。

诗歌复习借助意象诗歌情感

一、考情分析

近几年的江苏高考诗歌题,情感分析类的题目年年都有所涉及。2012年江苏高考诗歌题第三题“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学生必须对结句“摇曳碧云斜”的“碧云”意象的特点准确把握方能回答此题。2013年江苏高考诗歌题第二题“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同样必须对“门掩”、“簟便”准确把握,才能回答“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相近的答案。而第三题“《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把握住“静山”、“馀花”、“好鸟”等意象,才能理解闲适平淡的意蕴,把握住“门掩”、“忘筌”,才能理解难忘世事,幽愤不平的情感特征。2014年江苏高考诗歌题第二题:“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隐者形象往往是借助具体意象来体现。2015年江苏高考诗歌题第三题“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也需从诗歌“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等意象把握住新居环境特征,理解“认得诗人在此间”的含义,再从情感方面作答。

通过分析发现,如果能准确的把握意象,就为情感题的解答提供了方向性指导。

二、复习现状

众所周知,诗歌是为抒发情志而进行的创作,读懂一首诗的标准之一就是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志,包括感情、思想、志趣等。中国古典诗歌大都是借助意象含蓄委婉地表达情志。这需要我们在诗歌复习中将把握诗歌意象作为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一般的高三一轮复习用书,对于诗歌的意象和思想感情有专门的章节进行论述,这样的章节设置虽然知识点明晰富有条理,但是却割裂了两者的重要联系。通常的复习思路就是按照复习用书设计的板块一块块进行下去。这就不能有意识地将二者结合起来,借助意象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可以考虑如何将把握意象和理解思想感情两个主要问题有机地统一起来进行诗歌复习,借此能够更好地理解古典诗歌,提高高三的复习效率。

三、教学设想

在诗歌意象与情感的复习中找到一个适合的切入角度,以集中阅读形式展开课堂教学,充分体现高三一轮复习课的有效性。

辛弃疾经历了北宋到南宋的变迁、武人到文人的转变、为官与罢黜的浮沉,丰富多变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他复杂的思想感情,最突出的是投入收复故土的斗争,抒写爱国情怀,表现对异族统治者入侵的愤恨,对统治者偏安一隅的不满,对投降派的抨击。辛弃疾是北方人,表现对沦陷区的父老乡亲同情,对故土的怀念留恋;辛弃疾南归以后,经常处于被冷落、被猜忌的境地,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深沉的痛苦;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农村近二十年,表现对农村生活的赞颂,对农民质朴品格的赞美。但总体上说,他的思想感情是古代文人的典型代表。借助他诗歌中的意象对他进行思考和研究可以比较全面地理解他作品的思想感情,也可以把握中国古代文人典型的思想感情。在《现代散文选读》、《唐诗宋词选读》有相关文章及专题,同学有一定的基础。

四、教学设计

1.意象分类。围绕借助诗歌意象把握诗歌感情这样一个教学主题,根据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将他的代表诗歌的意象分为四类:第一类军事题材类,如“吴钩”、“弓”、“剑”、“连营”等与战争军事相关的;第二类山水题材类,如“清江水”、“青山”、“烟雨”,《生查子·独游西岩》中的“青山”、“明月”等与自然山水相关的;第三类农村生活题材类,如“茅檐”、“青草”、“黄犊”、“荠菜花”、“稻花香”、“蛙声”、“茅店”等与田园生活相关的;第四类日常生活题材,如“白发”、“酒”、“醉里”、“梦”等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意象。

2.借助意象把握诗歌情感。课堂设计第一部分是有关军事题材类意象的诗歌情感。以学生熟知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醉里挑灯看剑)为例,要求学生找出军事题材类的意象,再把握相关意象的情感,不难发现通过“吹角连营”、“麾下”、“沙场”、“的卢”、“弓”等意象,突出他抗金复国的豪壮情怀。当然这首词的情感还不止于此。我们可以借助“挑灯看剑”这样的事象初步感知他壮志难酬的愤懑。此外,诗歌中还有“醉”、“梦”这样的意象出现,可以在日常生活题材类意象里再具体结合分析。

由此联系他的另外一首作品《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中“把吴钩看了”的“看”“吴钩”这个意象,去理解辛弃疾虽有建功沙场的雄心壮志却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这样,涉及到军事题材类的意象从两个方面对其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了理解和把握。

课堂设计第二部分转入到自然山水类题材的分析理解。以《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为例,赏析“落日”、“断鸿”、“游子”意象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的象征意味:“落日”象征了南宋国势的衰退;“断鸿”是作者自比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落日断鸿”能引起了作者对北方故乡的思念之情。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找出“清江水”、“青山”这样的自然界的意象,引导学生抓住本词的比兴寄托手法。由“清江水”联系起“行人泪”,表现了词人对时局危艰的痛心,对百姓遭受苦难的同情,对入侵者的愤恨之情;再联系下片的“东流去”,表明百川东流,自然所向,是必然的趋势,代表着正义所向,比喻求和派无法阻挠抗金的潮流。由“青山”遮不住,理解“青山”象征了现实中的重重困难和阻碍,是收复中原的种种困难,也可以是朝中求和派的阻挠。不难发现,辛弃疾借助自然山水,往往利用比兴象征等手法表现自己的情感意蕴。

课堂设计第三部分是农村题材类的意象。以学生熟悉的《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为例,“茅檐”、“青草”所展现的优美宁静的农村风光,词中“大儿锄豆”、“中儿织笼”、“小儿无赖”等画面展现了农村闲适淳朴的生活;《鹧鸪天·代人赋》(陌上柔桑破嫩芽)中的“陌上柔桑”、“邻家蚕种”、“平岗细草”、“黄犊”、“荠菜花”等意象所表现的是自然界的勃勃生机,生生不息的力量;《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中“稻花香”、“蛙声”等所展现的是期盼丰收的喜悦之情。引导学生感知以上几首作品,自然能得出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赞美之情这一情感倾向。但是需要学生注意一点,那就是对把农村生活的喜爱和赞美不能够替代作者心中为国效命、收复失地这样的政治理想与诉求,这就引出了第四类题材,即日常生活题材的意象。

第四部分日常生活题材类的意象出现频率比较高的是“醉”、“酒”、“梦”、“白发”等意象,这和作者后半生抑郁不得志的经历不无关系。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醉里挑灯看剑)为例,军事题材类意象结合“醉”、“梦”和“白发”意象,发现除抗金复国的豪壮情怀外,作者将醉酒之情、梦中之境与现实之悲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更多的是一事无成、壮志未酬的悲愤,也从侧面批判了南宋王朝不思复国的投降国策。《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春入平原荠菜花)中,作者有“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的词句。扣住“白发”、“酒”两个意象,引导学生讨论作品的情感基调,就可以发现虽然全诗着力表现了生机勃勃的春天和闲适古朴的农村生活,但是作者联想到自己的遭遇,事业无成而年齿陡增,不由产生了惆怅之情,这首词是一首以乐景衬哀情的作品。

综上所述,结合这几类意象,基本上能把握辛弃疾的主要情感倾向。

3.课后拓展感知。在课后可以适当补充一些习题进行拓展巩固,以便更好地把握情感问题。可以借助2007年江苏高考真题《鹧鸪天·送别》,与友人送别话题拓展情感的领域。《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青山欲共高人语)要求围绕“青山”和“烟雨”,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生查子·独游西岩》中的“青山”、“明月”意象感知表达的情感。辛弃疾的一首诗《送湖南部曲》,抓住“风雨破吾庐”体会作者送别属下展现的情感。辛弃疾另有一首作品《鹧鸪天·代人赋》(晚日寒鸦一片愁),抓住词中意象体会婉约词风及更深的情感意蕴。《西江月·遣兴》(醉里且贪欢笑)中的“醉”品读其丰富意蕴。

猜你喜欢
辛弃疾青山题材
留得“青山”,赢得未来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上)
试谈辛弃疾的田园词
青山揽胜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下)
辛弃疾的元宵节惹人妒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