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得正
(积石山县银川中学 甘肃积石山 731700)
初中古诗词诵读教学浅析
王得正
(积石山县银川中学 甘肃积石山 731700)
摘 要:古典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数千年沉积来的精髓,这部分内容对增强中学生的古典文化修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国内外中学语文教学对诗词诵读的专门研究不多,可供借鉴的方法也极为有限。通过分析调查,发现诗词教学存在着一定的误区,这严重影响了中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积极性。大多数老师很重视诗词的结构框架,却忽视了对诗词意境的整体把握。“在新课程标准颁布并推行的背景下,诵读教学受到了重新肯定和重视,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诵读教学的价值,朝花夕拾,返朴归真,追寻先人们曾经走过的诵读之路”。由此可见,诗词只有在诵读中才可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
关键词:中学 古典诗词 诵读教学
21 世纪是一个全新的时代,新世纪建设者素质的全面提高,基础教育是关键之所在,而语文便是能取得最佳效果的一门课程。诗词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一定的比例,随着语文教改的不断深入,这种比例还在不断的扩大,这部分内容对增强中学生的古典文化修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国内外中学语文教学对诗词诵读的专门研究和可借鉴的方法并不多。新课程标准对诵读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了质与量的规定,还在附录中列出了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由此可见诗词只有在诵读中才可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学生在阅读中展开想象和联想,才能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1]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古典诗词教学表现出较强的功利性:重分析讲解,将整体和谐的一首诗词肢解得支离破碎,忽视了诗词的整体美;重文学常识、主题思想、艺术特点等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审美和情感的诉求;重标答式的分析结论,忽视了学生个性化的感悟。总之,在诗词教学中忽视了古诗词独特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忽视了学 生这个欣赏主体的地位,教师讲解多、学生诵读少的现象极为普遍。而古典诗词教学要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对诗词的鉴赏兴趣和能力”的要求,应以学生主体对诗词的诵读和鉴赏为主。
1.诵读与讲解相结合
诵读法虽以学生的诵读为主,但并非完全以读代讲而排除教师必要的讲解,它应以(学生)读为主,(学生)读(教师)讲结合。由于古诗词时代的久远和隔阂,再加上学生的生活体验、学养、审美习惯尚有缺欠,火候和功力不够,需要教师给学生导路。“知人论事”是深刻理解诗词作品的一个重要途经,教师有必要对诗人的生活经历、个性修养、作品的创作背景、思想内容、语言形式作精当的讲解和点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融会贯通,增强兴趣。但讲解要促进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更好地诵读,切不可喧宾夺主。[2]
2.诵读与意会相结合
学生诵读时,各种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异常活跃,加上课文中的阅读提示、注释、教师精当的讲解和点拨,他们至少能懂一半,这就有了鉴赏的基础。由于古诗词语言的高度凝炼、结构跳跃性大、修辞手法繁复等原因,学生在诵读时要做到准确把握很难,这就需要放宽尺度,不追求所谓的“学生应该知道”的准确性,不要把现成的结论硬塞给学生,只要他能意会到诗作的美就行。再加上诗词的意境本来就具有朦胧美和空灵美,有“空白”和“未定点”,这就允许学生有差异性的理解,通过诵读求解,久而久之,当学生的情感、阅历、底蕴达到一定层面时,对诗词的语感加强了,他就会“顿悟”。[3]
3.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
朗读技巧能使学生更好地体味和把握诗词的语言、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但诵读不是学习表现声音的技巧,而是在走向文本的“读进去”的同时也就在“读出来”——读出自己的经验、感受、个性等。[4]
(1)正确地识句读
就是会断句,会分出句中的小停顿,这与诗句的结构形式有密切关系。近体诗诗句的双音节词一般为一个节奏单位,但多音节词则要跨音节单位。五言律句在音节上含3 个节奏单位,形成 221或 212 的节奏,句中两个小停顿。七言律句在音节上含 4 个节奏单位,形成 2212 或 2221 的节奏,句中三个小停顿。宋词的音节结构和语法结构基本一致,一般也以双音节词为一个节奏单位。[5]
(2)读出节奏韵律
①仄短平长。即仄声字一般读得短促一点,平声字则把字音拉长一点。五七言诗句,两字一拍,末尾一字为一拍,平声的韵字可稍稍延长,仄声韵脚不延长。歌行体和词作的读法与五七言诗大致相同, 词的分阕处要有较长的停顿。
②要根据诗词内容,特别是表现诗人强烈感情的词句要适当轻读或重读。激昂的诗句要高声稍快地读,伤感的诗句要低沉稍慢地读,叙述描写的诗句要高低适中、不紧不慢地读。[6]
(3)采取灵活多样的朗读形式
教师范读、领读、领背是一种重要的指导学生诵读的方式,可帮助学生读出诗味来。除了常用的齐读、单读外,还可轮读、分组读;适当拓展相关古诗词的朗读,并进行比赛;充分运用电教手段,图、文、声、色并茂,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4)诵读要抓住“诗眼”和“警策”
诗歌中能够引起学生审美关注和诵读兴味的重要“闪光点”则是“诗眼”和“警策”。就“诗眼”来说,例如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用一个表示无意看到的“见”字,就体现了自己脱离恶俗官场后,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恬静愉快的心情(若将“见”改为“望”就变成了有意望去)。这个“见”字,很传神,是诗眼,抓住它,就能引起学生的审美关注,就能加深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深切理解。引起学生特殊审美关注的还有“警策”。所谓“警策”,即名言佳句。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抒情言志,意深理警的,如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等等,这些警句名言无一不是诗人思想感情高度浓缩的结晶。
除此之外,语文教师要把古诗词读活,把古诗词背活,这需要联系自己生活实际和人生体验。教师应该把这方面的感受、思考等与学生交流,引领学生走进入中国灿烂的古诗词世界,一起构筑无障碍的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读《游子吟》,我们完全可以和学生一起读诗、交流感受、联系生活,说说自己眼中的母亲。在学生阅历较浅、背景知识不多的情况下,教师应当介绍必要的历史知识。这种介绍要带着自己的感受、感情等,通过情感渲染,使年幼的孩子也穿越时空,听到诗人或慷慨激扬或低沉郁闷的爱国吟唱,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诗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年版
[2]王国维,人间词话[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
[3]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年版 P488-489
[4]钱钟书,管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9 年版
[5]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年版
[6]王国维,人间词话[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