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顺比
民族院校“部校共建”新闻学院的探索与实践
——以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为例
伍顺比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不仅为今后的新闻舆论工作指明了方向,也对高校的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中宣部、教育部指导实施的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工作的全面开展与深入推进,如何进一步创新新闻人才培养模式,是新闻院校和新闻教育工作者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主要介绍了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部校共建”的具体实践,以期在国内同类院校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过程中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关键词:部校共建;新闻传播教育;人才培养
2014年7月23日,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与贵州民族大学共建传媒学院工作座谈会召开,双方就共建传媒学院举行了签约暨揭牌仪式,并召开了传媒学院第一届院务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标志着贵州省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工作正式启动。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也成为全国首个在民族类院校中实施部校共建的新闻传播类学院。自从部校共建工作开展以来,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在贵州省委宣传部与贵州民族大学共建传媒学院院务委员会的指导下,在促进教学与科研发展、理论与实践结合、学界与业界互动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部校共建,属于新生事物。脚下的路如何走,舍探索而别无蹊径。
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成立于2010年1月,是学校根据学科专业调整将原属不同院系的相关专业经过优化整合,成立的贵州省首个以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为主体建制的二级学院。学院现设有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广播电视学、网络与新媒体等10个本科专业及方向,形成了文、理、艺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局面。近年来,学院以学科与专业建设为抓手,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新闻传播学成为贵州省首个人文社科类省级特色重点学科;先后获批贵州省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贵州省广播电视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贵州省2011协同创新项目。自2014年,学院在“民族学”一级学科下招收“民族地区新闻与传播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2015年开始招收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学院现有专职教师73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30人、博士16人,在读博士8人;在校本科学生1728人、研究生35人。学院重视专业素质和能力培养,突出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拥有全面专业能力为教学重要目标。学院下属的“现代传播和教育技术实验教学中心”为贵州省首个省级传媒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设备资产总值逾2000多万元,技术水平先进,实施齐全,居于西部地区同类高校前列,为教学实践、专业实习提供了现代化平台。
部校共建传媒学院是贵州省贯彻落实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宣部、教育部有关要求的具体举措,是深入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一项战略任务和基础工程。开展部校共建,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极其重要。目标过低,失去共建的意义;目标过高,无异于空中楼阁。贵州省委宣传部与贵州民族大学共建传媒学院确定的目标是: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充分发挥贵州省委宣传部和贵州民族大学各自优势,携手培养有正确立场、人民情怀、责任担当的新闻人才,为贵州省新闻事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坚实有力的人才支撑。这一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目标定位,为其取得既定成效奠定了基础,其实际做法也为上述观点提供了佐证。同时,要深刻认识部校共建工作的时代背景、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统领,高起点、高标准推进共建工作,不断提升共建水平;要把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建设成为贵州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高地、培训高地、理论高地以及全省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智库和研究阵地,密切联系媒体发展和舆情实际,开展与实践相结合的前瞻性研究,破解当前新闻传播工作面临的挑战和难题;突出共建特色,充分发挥贵州的地域民族文化优势,积极参与和推动贵州省民族文化对外传播;要建立起贵州民族大学与宣传部门、教育部门、新闻单位等协同合作创新机制,围绕共建任务,将共建内容科学化、具体化、项目化;突出学用对接,努力促进业界与学界互动,教学与科研贯通,确保共建工作办出特色和水平,取得实效。历史的经验给人们的启示是:凡是重要决策的做出,必须事先就有清醒的认识。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未雨绸缪。否则,则易于步入歧途。
部校共建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要有实实在在、切实可行的举措予以有力的支撑。贵州省委宣传部与贵州民族大学在部校共建中,从精品课程建、共建骨干队伍、实践基地建设三方入手,无疑找准了切口。其新鲜经验,也为其他单位部校共建提供了借鉴。
(一)精品课程建设
一是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建设。部校共建工作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统领,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系统工程建设。一年多以来,中共贵州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共建传媒学院院务委员会主任张广智,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白芳芹、副部长谢念等领导多次莅临学校分别指导“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知行合一:学习与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如何做一名符合要求的贵州好记者——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背景下的新闻职业素养与道德”座谈会和专题研讨会,通过共同观摩师生影视作品、听取新闻专业学生媒体实习体验与学习汇报,以及师生交流、学术探讨等形式,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加深了广大师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解、认识,为自觉实践,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奠定了基础。同时,在贵州省委宣传部的指导下,成立了以贵州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张鹏程为负责人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研究团队,努力搭建党建活动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融会贯通的平台,全力推进建设凸显贵州民族特色和区域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工程。
二是创设“多彩贵州传媒大讲坛”。自从部校共建工作启动后,传媒学院创设了“多彩贵州传媒大讲坛”,主要邀请新闻传播领域的业界精英与学界名师走进校园为传媒学子举办讲座。先后邀请贵州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刘冲,贵州日报社社长宫喜祥,贵州广播电视台副总编辑邹虹,贵州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霍邢平等分别就“放眼互联网时代,投身网络传媒大发展”“关于网络时代的新闻摄影”“新闻工作者的人文情怀”以及“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与素养”等热点话题进行了交流;上海交通大学全球传播研究院院长张国良、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蒋晓丽、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院长赵子忠、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丁和根等学界知名专家学者就新闻传播发展前沿问题与师生进行了分享和交流。这些讲座的举办开阔了师生视野,加深了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传媒学院在2016年部校共建工作计划中,已将“多彩贵州传媒大讲坛”作为部校共建工作的亮点和品牌进行打造,计划邀请国内知名的媒体记者及主持人走进民大,进一步提升讲坛的质量和影响力。
三是修订专业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根据部校共建实施方案,传媒学院通过组织有关学界业界专家召开论证研讨会和学生交流座谈会、积极主动征求用人单位意见等方式对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完善课程体系。强调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基石,突出课程设置的科学性、系统性、交叉性、应用性和时代性。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突出“三适应、两并重”:适应媒体融合发展、适应信息产业发展、适应民族文化传播发展;宽口径、厚基础、文理学科并重、传播技术与社会能力并重。例如,在培养方案具体实施中为了保证学生专业实习的质量,将原来安排在大四后半阶段进行专业实习的时间调整为大三下学期,有效避免了学生因考研、撰写毕业论文、找工作、考公务员等与实习时间冲突的矛盾,确保学生专业实习的质量和效果。
(二)共建骨干队伍
一是开展“互聘互挂”工作。2014年9月,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下发《关于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与省主要新闻单位互聘互挂工作的通知》,正式拉开了部校共建传媒学院互聘互挂工作的序幕。通知要求共建传媒学院院务委员会委员所在的媒体单位每学期选派2-4名资深编辑记者到学院挂职任教一个学期。现已选派贵州卫视公共频道副总监刘克舜担任2014级新闻专业《摄像基础与编辑制作》课程教学,每周4学时;贵州日报报业集团原副总编辑张兴为2015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讲授《新闻策划与采编》,每周4学时。当代贵州先锋数字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袁燕、贵州日报报业集团群工部主任侯德明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为传媒学院学生进行授课。同时,传媒学院每个学期选派2名骨干教师到媒体单位挂职6个月,学院已先后选派6名教师分别到贵州广播电视台新闻部、多彩贵州网、贵州日报报业集团总编室等省主要新闻单位(部门)挂职学习。互聘互挂工作有效解决了专业教师媒体实战经验欠缺等问题,丰富了课堂的教学案例,开阔了教师的视野,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二是开展专项培训。2015年6月,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贵州省传播学学会和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承办了“贵州新闻传播能力建设暨网络政策法规”专题培训班。目的是进一步加强全省新闻宣传骨干队伍新闻传播能力建设,提高宣传部门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能力,提高宣传干部网络政策法规的水平,推动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在为期四天的学习中,课程安排突出前沿和实用性,授课教师全部来自国内和省内学界和业界的资深专家和学者。教学形式丰富多样,采取课堂讲授、实地考察、分组讨论等形式。通过双方的培训合作,学院师生和宣传部门骨干人员在学习与交流中对新闻理论与实践有了新了认识和提高。省委宣传部和传媒学院已达成协议,今后双方每年将不定期至少举办两期面向全省新闻宣传部门骨干的业务能力提升培训班。
(三)实践基地建设
一是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成立由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牵头的专门工作小组,统筹协调贵州省主要新闻单位与传媒学院共建实践教学基地。该举措进一步完善了与贵州日报报业集团、当代贵州期刊传媒集团、贵州广播电视台等贵州省主要新闻单位合作共建的省级媒体实践教学基地。新增各类实践基地24家,其中包括19家网络人才实践成长基地;与县(区)委宣传部新闻中心合作共建基层新闻单位实践教学基地4家;与有关民族自治县、民族自治乡镇合作共建民族文化传播实践教学基地1家。
二是加强校内实践基地建设。学院通过部校共建积极加大校内实践基地建设。通过前期考察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公共传播培训中心,邀请贵州电视台等专家进行项目论证,学校投入200多万元建成200多平方米的多功能演播厅。该演播厅集成了新闻发布模拟、电视访谈、电视新闻播报、虚拟蓝箱、影视观摩及教学点评、信号调度控制等为一体的集成、开放、共享的实验教学平台。既可以满足电视摄像、摄像基础与画面编辑、电视节目策划与编导、影视特效、数字影视合作与特效等多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又可以作为贵州省宣传部门新闻发言人培训的实践基地,实现教学与服务社会的共建共享。
(四)研究智库建设
一是成立“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传播研究基地”。经申请,贵州省委宣传部批复同意在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挂牌成立贵州省“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传播研究基地”。该基地主要任务是从传播平台、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人才等方面进行实地调研,深入了解贵州省传播能力建构现状的同时,针对贵州省情结合移动互联网社会的背景,探索提升贵州省传播能力建设的可行性路径,全力提升贵州传播能力,使媒体讲好贵州故事、传播好贵州声音,引导好贵州舆论。
二是成立新闻阅评工作组,搭建交流平台。传媒学院分别与贵州省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处、网信办新闻宣传处合作,建立明确的工作机制,学院多名教师承担新闻阅评工作。新闻阅评工作范围涵盖平面媒体《贵州都市报》《贵阳日报》《贵州商报》,广播电视栏目《百姓关注》《法治第一线》,网络媒体多彩贵州网等。学院教师发挥专业理论知识,结合阅评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丰富课堂教学的案例,做到了互利共赢。同时,学院组织力量积极参与创建贵州省网络传播微信公众号工作,利用新媒体传播及贵州前沿动态,分享业界最新成果,充分发挥网络在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方面的优势,促进贵州省新闻舆论、宣传思想工作健康发展。
部校共建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解决新闻专业教学脱离实际的问题。在实际操作中,一方面从传媒第一线请进有实践经验的新闻从业人员授课,另一方面又为学校教师接触传媒搭建了平台,从而扩展了“走出去、请进来”的渠道,使得新闻专业教学脱离实际这一长期存在的难题得到有效破解。
(作者系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6)06-2-0070-03
基金项目:贵州民族大学校级教学改革项目《西部地区民族院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GUN2012JG04)研究成果;国家民委教改项目《融媒时代西部民族地区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施》(编号:15059)研究成果;贵州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省级特色重点学科建设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