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兵
中小学舞蹈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徐兵
舞蹈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个人成长具有积极作用。文章在分析当前中小学舞蹈教育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就中小学没有开设舞蹈课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在中小学中开展舞蹈教育的建议。
中小学;舞蹈教育;建议
2015年8月,由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办的以 “校园舞蹈的春天”为主题的 “中小学舞蹈教育研讨会”在京举行。各位与会专家从舞蹈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外校园舞蹈教育的比较、中小学舞蹈课程建设、中小学舞蹈教材编写和中小学校园舞蹈的激励机制等方面,广泛地探讨了中小学舞蹈素质教育工作开展的新模式和新方法,为全国中小学美育工作的开展探索新的途径。会议的召开让大家普遍感到 “校园舞蹈的春天来了!”
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下文同)。《意见》提出,到2018年,各级各类学校要开齐、开足美育课程,明确要求在开设音乐、美术课程的基础上,有条件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增设舞蹈、戏剧、戏曲等地方课程,而普通高中要创造条件开设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教学模块。
以上两则新闻告诉我们,舞蹈普及教育工作就快要全面开展了。然而当前,普及中小学舞蹈教育仍然存在诸多阻碍因素和难题。
根据地区和文化水平的不同,中小学舞蹈课程的开展存在很大的差异。部分中小学已设有独立的舞蹈课程且在日常课表上能够明确地看到,而这一现象在发达的一线城市更为显著。其中,在不同的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以及不同的教学规划的影响下,舞蹈课程的教学课时量也是不同的,譬如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安排的舞蹈课程为:高一年级每周两节,高二、高三年级每周一节;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在一至三年级每周设有一节,每学期舞蹈课每班共有16节。在舞蹈课的普及刚刚起步并真正进入中小学课堂这一前提下,北京市局部地区的中小学能够安排一至两节的舞蹈课,尽管还未全面普及,但这一结果已经更好地牵引着舞蹈课将来在北京市各个学校全面普及。针对教育程度较好的其他城市,也存在诸多中小学开设了舞蹈课,虽然课时少或者以课外活动的形式逐渐开展,但也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头作用。这一结果表明,不同的城市,不同的教育水平,不同的艺术素养对普通中小学舞蹈教育程度的影响较为深远。
再者,不同的学校开设舞蹈课之后舞蹈教育规划和注重点不一,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为特长生,以他们为学校舞蹈教育的主体,开设舞蹈特长班或发展舞蹈社团,在学生中择优,面向很少的一部分学生进行专业性的舞蹈教育,来带动学校的舞蹈教育;第二类是以女生为主体的形体舞蹈教育课。以女生为授课主体,简单地形体训练为主要舞蹈教育,实现以舞健身的效果,达到女生形象、气质的综合提升,但是却忽视了男生群体,致使舞蹈教学局限性增强;第三类是舞蹈教学教授的主体全面化,包含了在校男、女学生,能使每一位学生从舞蹈中感受愉悦、轻松的校园生活,在学校的管理框架中培养个性和解放内心,与此同时,将其作为中小学舞蹈教学全面普及的最终目的。
1.对舞蹈教育的重视度不够
从学校的领导、老师到学生,再到社会,对舞蹈教育的重视度不够。就大多数学校的课程进行调查,不难发现艺术类课程如音乐、美术等仍然开设较少,而舞蹈课更是凤毛麟角。这是因为我国教育情况的影响和人们从思想上没有更好地认识舞蹈教学的重要性,甚至是认为可有可无,学校主张开设舞蹈课直接对老师和学生的看法产生了影响。就目前而言,大多数老师认为每周开设一、两节舞蹈教学即可,如果安排舞蹈课太多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因此,致使诸多学生无法触及舞蹈,更不用说亲身体验舞蹈。
2.对开设舞蹈课的目的和教学意义存在误区
针对开设舞蹈课程具有的意义和目的这一问题,得到的答案更多的认为开设舞蹈课是丰富课余生活、提高文明素质、增强校园艺术气氛以及满足各种学校组织的活动需求等。针对这些回答不难看出人们对开设舞蹈课的想法比较表面化和肤浅,存在较深的误区。同样在学生中进行调研时问及其心目中的舞蹈课时,他们认为学习舞蹈可以压腿、劈腿,可以在学校提供和组织的舞台上表演,甚至是认为舞蹈课如同体育课一样或者是舞蹈课技术性、专业性太强,是学校文艺活动的工具。于是,对开设舞蹈课存在的这种的认识远远偏离了其最初的目的和意义。
3.教育机制和人才培养的观念存在缺陷
在我国许多家长及学校是在升学率和就业率等功名利益思想的引导下培养人才。有些学校为了开展舞蹈社团工作招收舞蹈特长生,这类学校制定了相关考学的舞蹈培养计划和目标;另外一类则是聘请专业的舞蹈老师,花费昂贵舞蹈指导费用来排练某次文艺演出。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舞蹈教学只为了短暂地排练或集训,不仅时间短,而且学生被束缚在某种目的的舞蹈教育上。在这种舞蹈教学模式下,其目的只看重演出的结果,忽略了舞蹈教学的目的和意义,也与舞蹈课进入中小学课堂的最初的想法相背离。
4.教育相关政策在针对实际情况时实施效力缺乏
国家教育部下发和颁布相关的教育计划,但一些学校以教育任务繁重为借口,导致舞蹈教学未实施和开设。无论是何理由,在中小学开设关于舞蹈课这一事宜的有关规定未落实到位,最后在追求利益性和升学率等多重压力下,为保障文化课的教学量,便放弃了舞蹈课的开设,假设教育部出台的教育法确切规定所有中小学均应全面面向学生开展舞蹈教学,并制定相关的考核办法以及定期进行抽查审核,那么中小学校中开展舞蹈教学将会更加顺利,至少也会和美术、音乐等课程具有相同的地位。由此,完善相关的教育法律法规并实施是十分必要的。
5.不具备开展舞蹈课程的相关条件
中小学开设舞蹈课亟待解决师资力量、课程教材、教学场地等问题。调研发现,针对一些支持开展舞蹈课程中小学校,之所以未开展舞蹈课是因为缺乏专业的舞蹈老师和教室。学校具备能教舞蹈的全职老师较为稀缺,尽管一些中小学校具备相应的师资力量,但适合学生的教材同样无法满足。综上种种困难,舞蹈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无法持续开展,同时也衔接不上,还有场地需求问题,这些难题致使诸多的学校保持观望的态度,也较为矛盾和困惑。
1.普及舞蹈教育的教学意义,奠定舞蹈教学的开展基础
科学教育在传统的中小学教育机制中被更多地加以强调,使得舞蹈教育长期被忽视,影响了学生的美育。在教学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被提倡和实行后,舞蹈课的开设渐渐被重视。它的教育意义、目的以及作用越来越被正确理解和认可,得到了多方面的支持,为在中小学中开设舞蹈课奠定了基础,拉开了序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及环境。
2.优化课程结构,合理设置教学课程
在中小学中开展舞蹈教育,其内容是否遵循舞蹈教育的规律尤为重要。综合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和接受能力的差异,合理安排和调整舞蹈课的设置显得非常重要,这也是为了实现舞蹈教学的最终目的。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舞蹈课的开展应遵循由易至难,由基础向深层次迈进,循序渐进地展开。授课内容要多元化,授课形式要多样化,且简单易接受、易熟悉掌握。
在课程设置方面,要以舞蹈教育培养的目的为导向。在中小学的科学教育课程安排课时量较大以及非常紧凑的情况下,舞蹈课程安排不能太集中,在保持良好的舞蹈教授效果和质量的前提下合理安排课程,实现舞蹈学习既能降低沉重学习压力,又能陶冶情操,让学生在舞蹈的魅力下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3.完善专业的师资队伍,提高舞蹈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在当前的中小学中紧缺的是专业老师以及适宜的教材。这个普遍的现象严重限制了舞蹈教育的发展,更是大大降低了舞蹈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在此,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按照学生规模合理引进舞蹈教师;作为学校,应该吸收专业的舞蹈教师和努力培养全能的舞蹈教师来弥补师资不足的问题。同时,国家加大鼓励专业的舞蹈人才为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奉献,走进中小学,从事舞蹈教学。
4.完善舞蹈教室的硬件建设,保障舞蹈教学正常开展
针对舞蹈教室的建设,各个中小学校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解决这一问题。在无法建设舞蹈教室的情况下,可以采取设立简易舞蹈教室、资源共享、资源合作等办法来满足本校的舞蹈教学需求。例如,将现有的音乐教室合理改装,让其成为既能上音乐课也能上舞蹈课的教室,这样既节约了学校的教学场地,经费也大大缩减了,两全其美。
5.结合舞蹈教育的特点,制订循序渐进的教学计划
舞蹈教育非一朝一夕即成的事情,因此,依据各方面的因素制定相对应的舞蹈教学内容,在体现针对性和适宜性的同时能够让不同年级的学生体会舞蹈带来的艺术熏陶。综上论述,中小学舞蹈教育的层次性和连续性更有利于舞蹈课的开展。构建舞蹈教育的一体化教学机制,实现中小学舞蹈教育不同阶段的深造。
首先,为纠正错误的学习坐姿,形体训练必须做到位,最终在舞蹈教学中实现形体健美;其次,进行多元化的舞蹈训练,尤其是民族舞蹈和民间舞蹈,这些不仅能使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更能领略不同风格特点的民间舞艺,能更加直观地体验和感受舞蹈带来的乐趣;最后,必须要增加舞蹈赏析,舞蹈老师通过讲解、分析他人的精彩表演来带动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触,增强学生的审美和艺术感,提升学生对高精舞蹈艺术的追求和舞蹈创新能力。
全面普及中小舞蹈教育,能在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中让学生感受舞蹈带来的喜悦和自信,丰富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人才。所以,我们要对开设中小学舞蹈教学予以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让它在知识的海洋中闪耀,发挥独特的作用,使教育事业取得更大的进步。
[1]王杰,皮雨鑫.我国中小学舞蹈教育现状及面临问题思考[J].艺术教育,2015,(9).
[2]黄忠源.舞蹈教育对中小学学生德育品质培养的影响[J].价值工程,2013,(30).
[3]王华茹.普及舞蹈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J].大众文艺,2013,(18).
(编辑:杨迪)
G623.8
A
1671-0568(2016)09-0027-03
徐兵,阿坝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藏羌舞蹈艺术研究所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