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健
乡村小学校本专题研究的误区及对策
◆吴志健
摘要:当前许多乡村小学对校本专题研究存在着理念上的误读,形成了实践上“注重片面”、“忽视差异”的误区,致使部分教师被研究、被成长。需要让专题内容与研究本身的价值统一起来,努力实现“有差异地提高”,让“控制”和“改变”在“解释”中重新建构。
关键词:校本专题;片面;差异
校本专题研究是指立足学校实际,围绕某一研究主题(教师教学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难点、学校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等)展开的具有较强针对性和专业性的活动。它是校本师训的重要载体,在操作上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在学术上具有一定的先进性,目的是用课题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促进教育质量提高,促进学校走内涵发展之路。当前,许多乡村小学缺乏相应的师资引领,对校本专题研究存在着理念上的误读,形成了实践上的误区,致使部分教师被研究、被成长。
1.注重片面
校本专题直接来源于学校和教师的需求,其研究存在着两个方面的价值,一是专题内容本身的价值,二是研究行动本身的价值。前者着眼于解决学校当前发展上存在的实际问题,后者着眼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来解决学校后续发展的潜力问题,因为“校本虽然是具体问题指向的,但不能就问题论问题,不能目光局限于本校和当前谈校本,要考虑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就乡村小学而言,由于教师专业素养问题是制约学校发展的根本问题,它直接影响到学校其它问题的解决,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研究行动本身的价值远远高于专题内容本身的价值。
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教师们往往囿于专题内容的视野,片面追求专题内容的价值。认为只有圆满解决了它,才能算是校本专题研究。例如,就专题“即时设计的误区及其对策研究”来讲,许多教师都把眼光集中在专题内容(即时设计的误区、对策)上,重视思辨性探讨,忽视实证性研究,很少对由此展开的研究活动进行反思,不去考察研究本身的合理性,不去感悟研究本身给自己带来的成长感。
注重专题内容,忽视研究本身,反映了教师对校本专题研究了解不够。它会影响研究计划的制定,会影响研究活动的有效性,会影响研究结果的判断。更为严重的是,研究者的作风会逐渐浮夸,会把一些无法证明与自己的研究有关联的材料列为专题研究的成果。
2.忽视差异
“校本要想解决本校问题或改进本校,必须要找到相应的依靠力量,校本的潜在内涵就是要充分开发自身的力量”。校本专题,既要注意研究的规范性,更要关注全体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就是要立足于整个学校教师群体的发展。校本专题研究的过程是教师业务学习、课堂教学实践与反思的过程,是教师发现困惑、聚焦问题、交流探讨、锁定解决方案的过程。换言之,开展校本专题研究,本身就意味着教师之间差异的存在,意味着因这种“差异”而开发内部资源来实现共同发展。而乡村小学通常师资结构不够合理、师资质量不尽人意、教育资源不够丰富,校本专题研究亟需就这种“差异”来开发内部资源。
但是许多乡村小学的校本专题研究却成了“明星”教师的事,成了“明星”组(某些有各级各类骨干教师的教研组、备课组)的专利,成了学校的“艺术展品”。一些教师成为配角或旁观者,尤其是研究能力低一点、研究意向弱一点的教师被边缘化,成了“摆设”。几个专题研究下来,“明星”们不变,其他教师也没变,谈不上有一点点成长。另一方面,一些学校把校本专题研究看作上几堂公开课、做几次讲座、填几张表格这么简单的事情,几乎没有人因此而反思写些论文去发表。整个学校没有先行者,没有思考者,也就没有了差别。
由于“差异”在乡村小学校本专题研究中的特殊地位,许多教师一方面认同那些“研究明星”,另一方面却不想寻找“差异”跟“研究明星”学。也就是,从表面上看,对“差异”的认同与忽视同时存在。其实,这种认同与忽视都违背了我们提倡校本专题研究的初衷,对教师的成长是不利的。从这个角度看,这种认同也是一种忽视,它看似积极,却很消极。因此,要引导教师正确认识“差异”的这种特殊背景,促进教师在研究实践中收获成功与乐趣,从而有效提升研究质量。
1.让专题内容与研究本身的价值统一起来
虽然专题内容与研究本身都具有各自的价值,但是在研究过程中必须统一起来,不能厚此薄彼。鉴于乡村小学的资源配置,可以从两方面入手,即:最大可能性地聚焦专题内容的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研究本身的优势。我们可以提供适当的研究平台,注重责任担当与干预,建立恰当的模式,进行多元评价。
例如,就“有效教学理念观照下的课堂教学误区及其对策”系列专题来讲,其内容的价值在于,它是有关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学与教问题,是来自课堂的“真问题”;对教师而言,如果要真正理解有效教学,掌握有效教学理念,就应该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关注其实践建构及其误区。其研究本身的价值在于,它能够促使教师对教学案例、现象、行为等进行重新解读,不断平衡教学实践与教学理想。鉴于此,我们可以构建校本专题研究模型,明确学校部门、教师个人各自的研究责任,通过团队及时干预,使专题内容与研究本身的价值得到统一。
2.“差异”是一种资源,要努力实现“有差异地提高”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提倡因材施教,就是正视学生的差异而采取的原则。研究专题时,每位教师的成长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体现在他们对专题研究的能力和认识上。这种差异性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来设计有差异的专题研究目标、内容、过程与方法,最终促进每位教师都有真正的进步与发展。一句话,有差异地提高才是真正的提高。
从某种意义上讲,专题研究的过程就是不断认识和理解教学理念与实践操作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课堂教学中的误区及其对策的过程,不断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过程,不断改善师生课堂生活质量的过程。这本身就需要各种观念的碰撞、各种方法的融合、各种行为的比较,没有“差异”是不可能的,没有“宽容”是不行的。但是承认差异,既不能畏缩不前,也不能放任自流,需要施行“差异提高”的方法。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设立“小先生制”,复式教学中使用小助手,都是一种创新。对于乡村小学,公用经费不足,教师外出学习机会偏少,更需要创新方法。我们要让教师不仅珍视自己,更应该发掘同伴的“闪光点”,在与同伴交往中获取专题研究的灵感与经验。针对乡村小学教师人数少,每位老师需执教多门课程的情况,可以引导教师寻找学科之间的差异,拓展视野,夯实校本专题研究的基础。
3.让“控制”和“改变”在“解释”中重新建构
长期以来,在校本专题研究方面,乡村小学很少有话语权,教师们习惯于专家的声音。因此,需要强调两点突破:一是需要摆脱专家的“控制”,校本专题研究绝不只是专家预设的概念;二是需要改变自己的思维习惯,校本专题研究绝不只是寻求铁板上钉钉的结论。我们开展校本专题研究,应该让老师们养成审视自己和他人的教学行为的习惯,既研究学生,又研究教师。校本专题研究的价值,不仅表现在追求教学的真正价值上,而且表现在对教师的创造性的尊重及引领上。它不仅追求教学行为的合理性、生成性和相对性,而且追求在研究过程中对自己或他人的教学实践作出比较合理的判断,作出新的解释,强调形成理性认识与实践智慧。
例如,从目前一些关于有效教学的专题研究来看,相当一部分“打着科学和合理的旗帜,希望能够控制教师课堂教学的全部行为,以彻底杜绝和清除教师的‘非明确’、‘非逻辑’、‘非预设’的所有‘非有效’的行为”。这样,教师研究得越深入、反思得越深刻,创造性越是被扼杀,主体性越来越丧失。”“从根本上说,无论是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还是学校、教师对自身教育教学问题的发现、讨论和解决,其实都离不开教师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因此,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是校本教研活动的基本价值取向”。而且“教师有能力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反思、研究和改进,教师有能力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情境提出最贴切的改革建议”。另一方面,有人会讲通过专题研究能够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形成期望的有效行为,增加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其实,这与上文中所提及的“彻底杜绝和清除”有着同工异曲之妙。事实上,有效教学的内涵与相关策略一直在变化着,它随着社会对教育培养人才的要求的变化而改变。换句话讲,我们今天所认为的无效或者低效的课堂行为,极有可能是以前所推崇的、认为非常有效的行为。
因此,我们所研究的校本专题只能立足于现实,只能解决当前课堂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我们只能解释当前课堂教学中的某些现象,通过专题研究来使这种“解释”成为自觉的行为,并使课堂行为在“解释”中不断重构。
参考文献:
[1][2]吴振利,王立峰.“校本”理念的全面解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0):20-22.
[3]彭钢.超越功利主义的“有效教学”的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1(8C):46-47.
[4]夏小刚.校本教研与农村地区教师的专业发展[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102-105.
[5]白昊.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探析[J],教育探索,2008(1):89-90.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新建小学
责任编辑:江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