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视野下的撒拉族古尔邦节浅析
——以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积石与真石头坡村为例

2016-03-01 21:32钟华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文化

钟华

(青海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青海省 西宁市 810000)

比较视野下的撒拉族古尔邦节浅析
——以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积石与真石头坡村为例

钟华

(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青海省西宁市810000)

根据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积石镇石头坡村的田野调查,以及和汉族春节的比较,探讨了撒拉族古尔邦节的文化内涵及其社会功能,以期在比较的视野中能对撒拉族节日文化有个更深的认识与理解。

撒拉族;古尔邦节;文化传统

撒拉族是一个迁徙民族,其先民从中亚迁到中国已有近800年的历史。撒拉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此外,撒拉族还居住在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和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其余的散居在青海省的西宁市、黄南州、海北州、海西州,甘肃省的临夏市、夏河县、兰州市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乌鲁木齐市、伊宁县等地。撒拉族信奉伊斯兰教,宗教对他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习俗、历史发展影响颇深。

撒拉族有三大重要节日,即开斋节、宰牲节(又叫古尔邦节)和圣纪节。让我感触最深的则是在调研期间所经历的古尔邦节,它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该民族的历史、经济、文化、生活和内心情感。目前,关于古尔邦节的研究有很多,如维汉、蒙维节俗类比或是伊斯兰习俗研究,但有关撒拉族古尔邦节的研究甚少。以青海省循化县撒拉族自治县石头坡村进行田野调研为契机作此文章。文章以汉族春节为比较对象进行初步的比较,来探讨撒拉族古尔邦节的文化内涵及其社会功能。

一、节日的来源

“撒拉族从历史上来说是一个外来民族,全世界的撒拉族几乎都居住在中国,并长期的与汉藏民族生活交往,积极吸收了他们大量的文化,使得撒拉文化在传承中得到了发展,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文化特点,因此呈现的民族文化具有一定的历史传承性、延续性以及一定的唯一性。”①2014年10月2日在青海循化县石头坡村对韩某老人的采访。

撒拉族是个迁徙民族除了世代口耳相传的口碑资料和其自治县大量的古文化遗址以外,还有很多历史文献记载。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农历五月十三日,撒拉族先民由尕勒莽、阿合莽兄弟两人率领,从中亚马尔罕地方经过长途跋涉,辗转到达今天的循化县街子地区定居。所率领的部族,史称撒鲁尔人,是乌古斯部落中的一个部落名称,乌古斯汗(国王)的第五个儿子为达罕,撒鲁尔之名则源于达罕的长子。《伊斯兰大百科全书》卷四120页中亦有记载。从以上口述材料以及文献资料来看,撒拉族早在明清之前就已经聚居生活在现在的青海省循化县了,是一个信奉伊斯兰教、历史悠久的民族。通常将宗教节日作为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一般不过其他节日。古尔邦节寓意“奉献”,是撒拉族最为重要的民族传统节日。

关于古尔邦节的来源,当地撒拉人说“真主安拉让易卜拉欣宰杀自己的儿子来表示自己的忠诚,当他照做时,真主以羊代替了易斯马仪的牺牲。从此以后形成了每年宰牲献祭的习俗。通过宰牲,表示对安拉的顺从和忠诚,准备随时为安拉奉献自己的一切”。②2014年十一期间对循化撒拉族石头坡村马某的调研采访。“牺牲、奉献、捐助”在撒拉族民间生活中,体现为善与爱的精神,追忆死者、捐助老弱病残,并成为人们共同遵守的礼仪规范、衡量一个人人品的重要标准,是该民族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古尔邦节”在阿拉伯语中称作“尔德古尔邦”,也称为“尔德·阿祖哈”,“尔德”阿拉伯语为节日之意,“古尔邦”含有“牺牲”“献身”之意。因此,汉语意译为“宰牲节”,即宰牲献祭的节日。而汉族农历正月初一的“春节”,虽然来源于神话传谈,但与撒拉族的古尔邦节相比,更注重娱乐性。

“春节”是最盛大、最热闹的汉族民间传统节日,不仅仅汉族在过,满族、藏族、土族、蒙古族以及彝族等南方少数民族也在过。这是一个将各民族团结聚集的节日。因其居于一年之首,古代称之为“元旦”,也叫“三元日”(即岁之元、月之元、日之元),俗称“过年”或“过大年”。《尔雅》对何时称年曰:“尧舜曰载,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年”字原是“稔”字的初文,是谷熟丰稔的意思,《说文解字》中“年”也是“谷熟”之意。而谷禾都是一年一熟,引申一下,就把“年”作为岁名。因此,“年”在古代原有果实熟也,收获庄稼,庆祝丰收喜庆之意,是对农事、时间的记录。早在西周的时候,就出现了一年一度的欢庆农业丰收活动。后人承袭周代的习俗,为了庆祝丰收和迎接新的一年的生产,也就在“立春”前后的农历正月初一欢聚在一起“过年”,并举行一系列的仪式、活动来欢度丰收,祭天、祭地、祭祖,祈望来年五谷丰登、人畜兴旺、风调雨顺。民间过年一般都从腊八节(俗称小年)算起,直到正月十五吃完元宵,闹完花灯才算结束,历时较长。而从正月初一到初五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过春节。

古尔邦节与春节均是一个传统而古老的节日,是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要说明的是古尔邦节为伊斯兰教的节日,是宗教节日,因此带有一定的宗教性质。宗教都有一些教义来约束、教化人们平时的行为举止,具有一定的规范性。而春节则是一个除旧迎新的节日,寄托着对新的一年的无限希望。其中“拜年”是春节活动的高潮,分为家拜、近拜、远拜、团拜等形式,因此有着传统的宗法血缘,睦邻友善之意,为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能够和谐共处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二、节日内容

古尔邦节与春节都是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对各自民族文化习俗都有一定的传承作用,但二者在节庆准备、礼仪习俗、欢庆活动等方面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无论是撒拉族过古尔邦节,还是汉族过春节,他们在节前均要将屋舍打扫得干干净净,房前房后、屋里屋外均要打扫,房顶墙壁上的灰也要一一清扫;家具、灶台、厨具也要擦洗。撒拉族在节日当天早上做晨礼之前会洗大净,而汉族亦会在节前洗浴的,以干净整洁来迎接节日,表示对它的尊敬。过春节时,汉族亦要将棉被、床单、衣服等进行清洗,这点是不同于古尔邦节的。希望把家里里里外外清扫一番,将过去一年以来的霉运、灾难、污秽的东西都清走,希望来年顺顺利利、吉祥安康、财源滚滚。因此各地都有“扫年”的习俗,俗称“扫尘”。而民间亦有“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说法。清代亦有民谣:“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古时主要是为了驱除鬼怪,而现在看来则十分符合卫生要求。

汉族的春节则有喝腊八粥、祭灶神、置年货,做新衣,备佳肴,敬门神,贴春联,放爆竹,吃团圆饭,守岁,迎财神,祭祖,拜新年,给压岁钱,逛庙会,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等风俗习惯。而喧嚣、热闹、喜庆是它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娱乐性。在北方有扭秧歌,踩高跷;南方则有跑旱船,耍龙灯等欢愉活动;而逛庙会则是必不可少的。但撒拉族信奉伊斯兰教,喜静,禁止抽烟、喝酒。因此,古尔邦节不像春节那么热闹喜庆,他们是低调虔诚地欢度这一天。撒拉族在过古尔邦节时,既不像新疆喀什维吾尔族那样佩戴金银、珠光宝气,载歌载舞,欢庆节日,也不同于汉族的“爆竹声声辞旧岁”之喧闹。但它有着最为朴实平淡的辛勤劳作,一颗感谢真主、接近真主的心。以人类最基本的劳作方式来感受节日,欢度节日。尽管不喧闹,但却萦绕着欢庆的氛围,敲击着人们的心。

凝汽器磁性过滤器位于凝汽器钛管下方,是凝汽器汽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吸附水汽中的铁磁物质。在大修期间,按电厂腐蚀检查规程,对凝汽器磁性过滤器进行取样,并对所取样品进行烘干称重处理。

饮食是节日不可或缺的欢庆元素。石头坡村的撒拉族孩子们告诉我,过节这天家里会摆上干鲜果、瓜子、花生,炸油香、馓子等食品。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的交流,餐桌上的种类也在变化,撒拉族的饮食文化也在交融中发展。饮食在“春节”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置办年货时除了购买足够的过年日用品衣着外,也买许多烟酒茶点及各种干鲜果品。且还会为灶神、财神等准备一些上等食品,并烧香供奉,意为“敬人先敬神”,祈求平安。春节作为一个传统节日还有许多传统说法:如“鱼”是“余”的谐音,“年年有余”喻示着“年年有余”,“喜庆有余”;除夕子时是新的一年的最初时刻,这个时辰正交子时,所以就称为吃“饺子”(和“交子”谐音)表示着“开张大吉,万事如意”;其形似古时的银元宝,意为财源茂盛;在饺子里还会包上铜钱、花生、桂圆等,寓示发财、长寿富贵等吉祥寓意,图个心理安慰。在除夕之夜,人们还有守岁的习惯,民间称其为“熬百岁”,寓意长命百岁。

三、社会功能

古尔邦节是撒拉族怀念、感谢真主的节日,在信仰伊斯兰教的撒拉族的精神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人们的生活起居、言谈举止、道德修养、社会地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追求和谐幸福的社会理念

春节在传统意义上是讲究“和”的,中华“和合文化”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精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伊斯兰教也是主张和平和安宁的宗教,信仰伊斯兰教的人们以其为宗法教义,约束着自身的一言一行,虔心顺从。因此,“和”的理念在伊斯兰教义中贯穿始终,撒拉人对“和”的理念执行地更为彻底。一般在古尔邦节会礼结束后,清真寺内的穆斯林不论是否相识都要握手问好,年轻人去给长辈道“撒俩目”①撒俩目:阿拉伯问候语,意为“平安、和平”。问候;以前曾有积怨的在此时要冰释前嫌,邻里之间有矛盾的要在此时言归和好。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克己复礼。”这些都是春节“和合”文化的具体表现,亦是构成“中庸”之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撒拉族的“和”,还是春节的“和”均有着异曲同工之效,二者都以其作为自己的核心价值,对构建和谐家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改善人际关系,与人为善,睦邻友好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教育功能

首先,体现在“孝”上。古尔邦节又称为“忠孝节”,在于赞美先知易布拉欣忠诚安拉,不惜牺牲爱子的高贵品质,表扬易司玛仪孝敬父母,忘我奉献的崇高精神。因此,在古尔邦节前大多数人们都会放下手头的事情,回家陪伴父母,共度佳节。而嫁出的女儿则会在节后回家探望父母,为他们带去节日中所宰的牛羊肉。感谢父母亲朋对自己所做的贡献,包容自己的不足。在春节中“孝”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一家人团聚一起共吃年夜饭,一年的辛苦,一年的祈盼都在这顿年夜饭中得到安慰、实现。团团圆圆,热热闹闹是中国人的一大心愿,代表着人们生理需要以及心理需要。

其次,古尔邦节是个宗教节日,而人们又以其为信仰。因此,过古尔邦节会对穆斯林教徒起到坚定信仰,遵守教法教规,勤于完成宗教功课,淡薄功利,远离尔虞我诈、赌博、酒色、净化心灵的启迪作用。传统节日大都建立在原始的多神信仰之上,观念杂乱,活动松散,信仰淡薄,天长日久,节日的初始渐被遗忘,人们不知道因何而过节,为什么要过节。更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压力的不断增加以及拜金主义、消费主义、利益至上等思潮的出现,人们过春节的意识正在淡薄。春节的传统文化的内涵正在逐渐消逝,我们不应只记住它的时令节气意义,更应进一步的去挖掘它的内在精神文化。借由春节这个契机进一步构建人文理念、和谐社会,与现代社会文化相适应。使其成为现代社会中对祖先的祭拜、对长辈的孝敬、对晚辈的关爱、对朋友的祝福、对家庭的责任、对自身的反思等等的纽带,并经由这样一个以祈盼团圆、美好、和谐的节日得到最充分的体现。

再次,教育人们养成济困扶危、乐善好施的美德。古尔邦节宰杀完牛羊后,人们会把煮熟的肉送往想好的亲朋好友,邻里之间亦会互相馈赠,同时还会分舍给那些经济困难,过不起节日的人家。而在第二天或第三天人们会将提前准备好的肉份子送往清真寺,供寺里的阿訇们食用。②送给阿訇的肉必须是牛羊的尾部(带尾巴),以示众人对阿訇的尊敬。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现在几乎每家都可以宰杀牛羊了。但这种乐善好施,无私奉献的美德、精神依然在流传,人们依然在奉行。

任何节日能够存在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因其有价值,才会被人们传颂、借鉴、拥护。古尔邦节强调施善、奉献、牺牲、宽容、仁爱、真诚、忠孝,对人们起到教育、警醒的功效。《古兰经》中将“乐善好施,济困扶危”作为穆斯林的一种义务、责任加以强调,对自己的行为起到自觉约束的作用。《古兰经》中还记载着有关穆斯林教徒酒醉后做礼拜时念错《古兰经》以及打架斗殴等事件,穆罕默德劝诫人们要远离赌博、酒色,这也成为了伊斯兰教的教律。而信仰伊斯兰教的教徒必须要遵守。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伊斯兰教的法规、礼仪渗透到了撒拉族的整个社会生活中,成为整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规范社会个体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行为准则。

(三)保护和传承文化传统,特别是口头文化传统

撒拉族历史上的文字已基本失传,因此,一些重要历史、传说、故事等不能靠文字记载下来,可能靠人们世世代代口耳相传,逐渐就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传统文化——口头文化。而一年一度的古尔邦节,也是老人向孩子们讲述有关古尔邦节来源、宗教信仰、民俗知识的重要时期。节前,老人们讲述关于古尔邦节的故事,宰牲时讲述羊的故事和“末日审判桥”的故事。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使得古尔邦节的相关内容牢记于孩子们心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也逐渐长大,他们也开始学习更多的知识,更加深层地理解古尔邦节所体现的文化精髓,道德情怀,从而根深蒂固地影响着孩子们的一生以及他们的后代,从而达到教育引领的作用。这也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继承发扬的表现形式,形成一系列的文化瑰宝,成为后人学习、传颂的依据。节日所体现的团结、互助、和睦和乐观向上的价值观,对现如今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经济功能

古尔邦节前石头坡村的人们要到街子上去挑选牛羊,置办过节用品等活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在过去,撒拉人一般都自己饲养牛羊,以供过节时宰杀。餐桌上的饮食也没有现如今丰盛,只有个别条件富裕的人家才会买着宰杀,并且数量也不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经济的发展,挣钱方式的多样化,使得人们的经济状况有所改变,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古老民俗观念有所转变,由传统的自己饲养转变为凭借经济能力直接购买。这一转变方式就为商家和个体商贩提供了经济机会,间接地也出现了一批“阿日”,改善了当地就业环境,倡导和引领着市场经济中的公平、公正、自愿购买的原则。同时也促进了消费,拉动了经济增长,带动了城镇化发展。在拉动经济消费这一点上,春节也起着同样的作用。

(五)公共服务功能

撒拉族的古尔邦节除了上述的功能作用以外,还有着其自身独特的功能——公共服务功能。人们将剥下的牛羊皮全体送与清真寺,由寺里自行销售,所得钱财捐与清真寺,用于改善修葺清真寺,建设公共设施,如建立公共澡堂,以服务于人们日常的生活。关爱老弱病残,用爱心服务社会,并使之成为他们共同的生活准则。

四、结语

古尔邦节与春节虽说在许多方面有着异同,但其通过节日所展演出的文化价值,构建和谐社会的人文理念是相同的。古尔邦节是注重宗教性的,通过这个节日更好的表达他们的虔诚,体会节日中的“奉献”“牺牲”“忠孝”。春节则是强调生活性的一面,通过节日庆典来体现节日的热闹、喜庆,让人们体会合家团聚、天伦之乐。撒拉族人民以忠孝诚信、无私奉献、勤劳朴实、和善友好、互帮互助作为自己人生道路的指南,并激励着人们奋发图强,共建和谐社会。

[1]《中国民族村寨调查丛书》编写组.撒拉族青海循化县石头坡村调查[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2] 许瑞祥.维、汉若干民俗事象类比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5,(4).

[3][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3.

[4] 徐杰舜.汉族民间风俗[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5] 李少林.中华民俗文化[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

[6] 李少林.中华民俗文化——中华择吉[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

[7] 朱和双、,谢佐.撒拉族——中国少数民族村寨调查[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8] 芈一之.撒拉族政治社会史[M].宁夏:中国西部发展报社编辑,黄河文化出版社,1990.

[9] 芈一之.撒拉族史(《中国少数民族专史丛书》)[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4.

[10]苏利德.中国蒙古族穆斯林研究——历史、文化、传统多样性[D].中央民族大学,2012.

[11]孙岿.中国突厥语族诸民族文化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

[12]许维萍.过年——对中国人意味着什么[N].辽宁日报,2007-2-12.

[13]李俊群.论春节的传统意义[J].广西民族研究,2007,(1).

[14]吴效群.高扬春节的文化价值[J].江西社会科学,2006,(2).

责任编辑:苏一星

文字校对:中伟

K892

A

1008-8539-(2016)04-0106-04

猜你喜欢
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窥探文化
谁远谁近?
繁荣现代文化
构建文化自信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