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撒拉族婚礼数字化建设对策

2020-01-02 23:49乔玉清李继晓
文化产业 2020年18期
关键词:婚俗习俗青海

◎乔玉清 李继晓

(青海师范大学图书馆 青海 西宁 810003)

青海撒拉族婚礼数字化建设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再发展的一种创新,将数字化技术应用到青海撒拉族婚礼保护中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因此我们应积极把握好数字化发展对青海撒拉族婚礼带来的机遇,努力解决好青海撒拉族婚礼数字化发展所遇到的困境和难题,积极跟随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的步伐,让青海民族民俗传统文化融入大众生活,把青海撒拉族多姿多彩的婚俗文化呈现在大众视野里,弘扬青海当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撒拉族婚俗文化,让数字化技术把青海撒拉族婚礼这一独特民俗文化在内容上和形式上进行真实的再现。

一、青海撒拉族婚俗文化概述

青海是个多民族共同居住的省份,在青海的各个不同历史发展时期,各民族人民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本民族文化,书写出了青海多民族的文明史。元朝以来世居在青藏高原的民族主要有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青藏高原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使得各民族文化在青海这个区域内得到了充分交流融合,产生了多种类型文化,孕育出青海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创造发展了极具地域特点的民俗文化,留存了丰富多彩的蕴含着人类古老精神和原始本能的极为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青海撒拉族婚礼在2006 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被入选(类别:民俗;项目序号:505;编号:X-57)。

撒拉族是青海世居的民族,其先民是元朝时从中亚迁徙到今青海。循化街子镇一带定居的西突厥乌古斯鲁尔部的一支。撒拉族先民初到青海河湟时人数较少,为保证族人繁衍壮大,在恪守伊斯兰教规的前提下,不断吸收、融合其他民族成分,其中吸收回族、蒙古族、藏族和汉族的成分相对较多。撒拉族吸收他族成分主要是以通婚方式实现的,同藏、回、汉等民族相互融合,不断吸收这些民族的优良民俗民风,创造出了本民族独特的文化,撒拉族群体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呈现出集高原文化、伊斯兰教文化、传统突厥文化于一身的多元文化形态,形成了今天具有青海地方特色的撒拉族。

撒拉族婚礼是在长期生活中通过撒拉族人绵延不断地传递、继承下来的一种民俗文化,包含了撒拉族人日常生活习俗、所信奉的宗教信仰以及伦理道德等多方面的内容,它深深地植根在撒拉族人日常劳动生活中,是撒拉族人集体的行为习惯,充分体现了撒拉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撒拉族的婚礼仪式中包含青海多民族特色的习俗,充分展示了撒拉族独特的婚姻观和价值观,蕴含着独特而丰富的民族历史文化价值。

二、青海撒拉族婚礼文化特征与价值

撒拉族婚礼作为一种活态传承的遗存类资源,可全方位地展示出撒拉族的审美习惯和民族个性,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撒拉族是一支虽无本民族文字,却具有本民族语言的民族,因此久远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难以用文字形式记载,其历史和信仰只能通过世代口口相传的方式,以民俗活动为主要载体得以延续。

撒拉族的经济主要靠农业生产,因此撒拉族传统婚礼基本都在农闲时节的冬季进行。整个撒拉族的婚礼完全是在撒拉语的氛围中进行,它的主要形式是族内婚姻。“撒赫斯”(哭嫁歌)、“乌如乎苏孜”(祝婚辞)等更是撒拉族口头文学的经典形式,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

(一)具有浓厚的伊斯兰文化特点

撒拉族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文化早已渗透到撒拉族人生活和思维等各个领域。撒拉族人的婚姻观念从订婚到举行婚礼仪式都体现出伊斯兰文化风格。撒拉族实行族内婚,与外族可以通婚,但对方必须信仰伊斯兰教,当阿匐诵读“尼卡亥”(即证婚赞词)古兰经文后,新郎与新娘才能算是正式意义上的夫妻,所以撒拉族婚礼都具有浓厚的伊斯兰文化特点。

(二)具有多元文化特点

撒拉族的婚俗文化如实反映着撒拉族先民从迁居到青海循化时就同当地世居民族联系紧密,既保留了本民族伊斯兰文化风俗,又在民族文化上同周边其他民族文化形成了相互吸收、相互借鉴及相互交融的局面,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极具浓郁地域特色和民族特征的婚俗文化。

1.融合了藏族婚俗文化

例如婚礼上的特色食品“油搅团”,结婚时三碗牛奶,一碗泼在新娘所骑马的马蹄上,给新娘家的人打肉份子,特别的重视娘家舅舅作用,在撒拉语中普遍使用的一些藏族的称谓“阿让”(舅)、“扫”(外甥)等,都是受藏族习俗的影响,因此藏族的一些婚礼风俗习惯在撒拉族婚礼中也得到了相对较为完整地留存。

2.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

在撒拉族婚礼中参加婚礼的人要规范自己的行为,婚礼上给新郎佩红挂带,洞房里张贴剪纸图案,以及婚礼中一些重要仪式的名称,例如“订茶恩得尔”(送订茶)、“红吾日”(挂红)等都是撒拉语和汉语的合成词。这是撒拉族和汉族发生联姻关系后引起的婚礼仪式名称的变化。

3.借鉴了回族婚礼习俗

作为同一宗教信仰的民族,撒拉族婚礼习俗在长期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借鉴了回族的传统习俗,如婚嫁中的念尼卡亥(即证婚赞词)等。

4.促进了民族交流与融合

撒拉族自其先民由中亚撒马尔罕迁徙到今青海循化,便同蒙古族保持着友好融洽、和谐共处的关系,由此带来了民族文化上的相互交融和借鉴,通过对唱和道白的方式,追述先民们从远方辗转迁徙的艰难历程。

(三)撒拉族婚礼的文化价值

青海撒拉族婚礼是青海民族文化组成的一部分,具有独特的青海民族民俗文化价值。撒拉族婚礼中主要以经典的口头文学形式保留,用撒拉语说唱的歌词,只在撒拉族婚礼中存在,离开了婚礼,这些艺术形式就失去了存在的语境。这些口头文学以原生态形式折射出撒拉族的审美取向。

婚礼上演出的“对盖奥依纳”(骆驼戏),是以文学与音乐舞蹈为主要艺术表现形式,并带有一定话剧特点的民族舞蹈,以民族迁徙史传统教育为主要内容,具有民族历史教育作用。“骆驼舞”在撒拉族传统婚礼仪式场合中所独有,表演中的语言对白使用的是撒拉语,透过骆驼舞表演可以全面了解撒拉族的历史,是研究撒拉族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主要依据,也是对撒拉族文化、宗教、生活习俗以及民族特性方面的综合反映。

三、青海撒拉族婚礼习俗保护与传承中的问题

(一)撒拉族婚礼受地理环境影响

撒拉族婚礼习俗由于受地理环境限制,源于特定的生活环境,存在于某个特定区域使它得已保留原有的“味道”,但在当今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撒拉族婚礼习俗已经被逐渐现代化,越来越简单化和城市化,大多数新娘不会演唱“撒赫西”,“对盖奥依纳”的表演在婚礼上也极少出现,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传统习俗正在消失或已经消失,这些态势将阻碍和制约撒拉族婚礼习俗的传承与保护。

(二)撒拉族婚礼是活态传承,传承人面临的问题

撒拉族婚礼习俗是通过口传身授的方式实现传承。撒拉族婚礼习俗是活态的且具有潜在精神性传承的传统民俗。随着网络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加剧,现有的撒拉族婚礼传承人老龄化较为严重,年轻人对此文化不感兴趣,对其文化认识与重视程度不足,原有的一些传承人转行,使得撒拉族婚礼习俗的传承人严重缺失,这就给撒拉族婚礼习俗保护与传承的可持续性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亟需社会各方面给予扶持与保护。

(三)保护与传承经费严重不足

撒拉族婚礼习俗保护与传承缺乏充足的经费支持,撒拉族婚礼习俗的保护与传承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支持,这些投入的经费主要由国家来提供,几乎没有民间组织机构甚至个人的资金投入,仅靠国家拨付的专项资金对撒拉族婚礼习俗保护与传承是远远不够的,资金的严重不足阻碍了撒拉族婚礼习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四、青海撒拉族婚礼习俗保护与传承对策

(一)构建青海撒拉族婚礼数字化保护标准体系

目前在全国各地区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亟需制定完善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标准体系,使各地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中有章可循、有标可依,从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标准化管理,进一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化进程。作为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的撒拉族婚礼,应及时开展此项工作的保护与传承,构建其标准体系。

(二)建立青海撒拉族婚礼数据库

使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保存撒拉族婚礼的原汁原味,将神秘多彩的撒拉族民族传统文化展现在人们眼前。数据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的核心,是青海撒拉族婚礼资源储存的重要场地,真实、系统、全面的记录与传承是对撒拉族婚礼进行有效保护和管理的基础。应全面收集各种撒拉族婚礼的文献资源、图片以及视频,将撒拉族婚礼的资源项目进行全新的分类管理,借助数字设备和数字工具,以传承人为线索,以地理空间为载体,采用直接参与、观察、跟踪式的方法记录撒拉族婚礼,从订婚到结婚整个过程、新郎新娘新婚服饰、婚房布置等获得撒拉族婚礼的第一手原始资料和丰富的数字资料;综合运用数字资源采集、存储、处理、展示、传播等技术,将撒拉族婚礼的真实表现形式再现,复原成可共享、再生、传播的原生性数字形态,进行数字化编程后储存在数据库,打造出一个全新的三维立体空间,可以从全新的视角去观看撒拉族婚礼。

通过数字化方式对传承人的立体呈现、对婚礼表现形式的如实反映,使原本平面的内容动态立体生动,初步生成撒拉族婚礼信息的数字资源库并永久保存;避免了撒拉族婚礼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消失过快、传播受限、形式缺乏、途径单一、无人延续的状态。通过数据库可以探索青海撒拉族婚俗文化资源背后的知识讯息,可以获取青海撒拉族婚礼的文化本质与传承脉络,最大效益化地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三)创新新媒体传媒方式

为更好地使青海撒拉族婚礼能得以广泛传播,调动普通民众的参与积极性,参与到对撒拉族文化的认知、互动中来,对撒拉族婚礼的展示传播则是最有效的方式。利用自媒体技术在空间扩展与延伸传承,从而增强撒拉族婚俗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不失为一种可取的方式。

1.充分发挥自媒体技术展示功能

通过自媒体技术将撒拉族婚俗进行活形态形象展示,使之更具有规模性和独特性,形象生动的展示,让更多的人了解撒拉族婚俗文化的内涵,给人更多视觉传达效果。借助互联网、有线电视以及各种数字电视网络、网站、微信、微博、知乎、抖音和快手等,这些自媒体APP平台进行传播,打破时间、空间和场所的限制,让青海撒拉族婚礼的展示、传播与利用更为便利和充分,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无形之中融入公众的生活。

2.通过新媒体技术建立新型传播模式

使用新媒体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新型传播模式。利用先进的三维扫描、全息影像等现代化技术,对青海撒拉族婚俗文化进行数字化处理,将软件、动漫融入到青海撒拉族婚礼中,从而实现文化传播内容生产制作以及传播的融合,在更多的媒介平台上实现青海撒拉族婚礼民俗文化的可视化展示,以活态的方式展示出青海撒拉族婚礼的精髓,充分发挥出各种新媒体协同配合的传播模式。

(四)加强复合型专业人才队伍培养

专业人才队伍的缺乏严重制约着青海撒拉族婚礼的保护和传承,需要有效整合人力资源,培养复合型技术人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要求技术人才不仅熟悉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基本知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理论要理解透彻,还要熟练掌握运用数字化技术,确保数字化资源采集工作的质量,并且能够把技术和理论相融合。一方面从外面大力引进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不断增加婚礼传承人员数量,为保护这一优秀的传统习俗提供人力保障;另一方面要做好现有工作人员的培训,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和专业能力,提高数字化技术和资源采集技能,做好基本调研工作,突破原有保护与传承模式的限制,保证青海撒拉族婚礼相关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这些有助于构建实力强大的青海撒拉族婚礼数字化保护团队,使青海撒拉族婚礼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撒拉族婚俗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和发扬。

(五)加大社会各领域的参与力度

为了更好地开展撒拉族婚礼民俗保护与传承工作,坚持政府引导,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广泛吸引社会各界参与其中。结合当地旅游开发开展婚俗展示,从而吸引游客,扩大影响,支持商家参与其中,以双赢构建市场模式,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生存发展空间,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造血功能”,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良性发展。

猜你喜欢
婚俗习俗青海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让新“婚”尚为爱减负
大美青海
青海:畅享冰清世界新“年味”
青海行七首(录二)
少数民族婚俗旅游价值分析及开发研究
明清小说婚俗描写的特征及功能初探
青海取缔23个非法广播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