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玛次仁
积极承担起弘扬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神圣使命全力助推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建设
◆白玛次仁
“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是中央对西藏战略地位的定位之一,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全人类优秀文化的重要元素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藏大学实现特色办学的特色优势资源。西藏大学要继续坚持特色办学的思路,通过继续加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学科建设、研究平台建设、资源建设、传播能力建设、学术体系建设、人才体系建设、教材体系建设等举措,积极主动承担起弘扬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神圣历史使命,全力助推西藏“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建设,实现好大学引领价值、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神圣历史使命。
藏民族优秀文化;弘扬;特色文化保护地;建设
“两屏四地一通道一前沿”(即西藏是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重要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面向南亚开放的重要通道、同西方敌对势力和境内外敌对势力、分裂主义势力斗争的前沿)是中央对西藏战略地位的定位。其中“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凸显了西藏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及对其进行保护和弘扬的重要性。文化传承创新是大学的四大使命之一。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应有之义。西藏大学作为引领社会价值、研究和弘扬文化、传播和创新知识的殿堂,应该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以及洛桑江村主席在视察调研西藏大学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承担起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神圣使命,在助推“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也是强大的国家“软实力”,必须大力弘扬。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全体中华儿女重要而神圣的历史使命。为完成好这一使命,必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增强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丢掉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并进一步强调“文化自信是基础。”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精神品格、价值观念、知识智慧和力量源泉。5000多年连绵不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示,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我们必须要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灵魂”、“根基”、“精神命脉”、“丰厚滋养”、“重要财富”、“动力源泉”和强大“软实力”予以全力保护、大力弘扬!
(二)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也是人类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和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大力弘扬。生活在世界屋脊的藏族先民们在长期的认识自然、改造自然、适应自然以及生产、生活实践中,不仅以勤劳勇敢的品质为中华民族开拓并守护住了辽阔的国家疆域,而且也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创造了博大精深、特色鲜明、独具魅力的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文化乃至人类文化增添了新的文化元素、文化特色及文化魅力。藏族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和人类优秀传统文化特色鲜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藏族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弘扬人类优秀传统文化,决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认识、割裂开来对待。我们一定要怀着对祖先遗产与历史积淀的尊重、对人民需求与时代要求的顺应、对子孙后代与未来发展的担当、对世界文明与人类进步负责的态度,将大力弘扬藏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要而神圣的历史使命来加以担当。
(三)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全人类宝贵精神财富和强大的发展动力源泉,绝不可抛弃更不可背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国家和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全人类的宝贵精神文化财富和强大发展动力源泉。如果抛弃或者背叛传统优秀文化,就意味着对人类精神文化财富和发展动力的抛弃和丧失,意味着对人类文明的蔑视和不负责任,就意味着对祖先及其遗产的背叛,意味着自觉不自觉地选择惨痛的悲剧。
(四)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认识论、方法论,而且给我们提供了世界观和价值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第一,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作为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服务于大众、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国家的思想,不能为学术而学术;第二,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工作;第三,坚持发展观,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坚持把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著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结合起来,在结合实际、解决问题、求得实效上下功夫。
(五)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始终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原则。一是积极挖掘、保护和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比如藏民族的尊重生命,众生平等,慈悲为怀,去恶从善,修身养性,人我互易,济世利人,精进向上,诚实守信,敬畏自然,保护环境,顺应自然,和谐相处等)并采取“扬弃”态度,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这方面既不能搞民粹主义,也不能搞民族历史文化虚无主义;二是必须以开放的眼界、开阔的胸怀、包容的心态,积极学习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人民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三是必须体现时代性和创新性,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求得保护传承中的创新发展和创新发展中的保护传承协调推进。
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经济意义、社会意义和文化教育意义。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深刻认识、强力推进、求得实效。要辩证认识和准确把握大力弘扬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反分裂斗争的关系,绝不能将二者对立起来认识、割裂开来对待;绝不能对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惧怕心理。大力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就是反分裂斗争的重要举措和有力武器,只要我们把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弘扬好了,就是对境内外敌对势力和分裂主义分子所谓的“民族文化被毁灭论”的有力驳斥和回击,可以使其不攻自破,有利于让广大人民群众从实实在在的事实中看透分裂主义分子的反动性、欺骗性和虚伪性,从实实在在的事实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在这方面,我们要有战略思维和政治定力,不能得“近视病”,不能当糊涂虫,不能上敌对势力的当。
(一)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受制度和法律保护。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从政治制度和法律层面为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保障。《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也明确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地管理本地方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保护和整理民族的文化遗产,发展和繁荣民族文化。”这为我们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政治领导和制度保障。
(二)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藏族优秀传统文化已经并将继续得到保护与弘扬。回顾建国以来的历史,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高度重视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尽管“文革”期间,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工作受到干扰,优秀传统文化受到一些破坏,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重新得到了重视和推进。一是藏语言文字得到有效保护。西藏自治区将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言文字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教育系统推行以藏语文授课为主的双语教学体系,所有农牧区和部分城镇小学实行藏汉语文同步教学,主要课程用藏语授课。中学阶段也同时用藏语文和汉语文授课,并在内地西藏班中学开设藏语文课。近年来西藏大学等区内高校对汉族学生开设藏文课,开展藏文等级考试。自治区有关部门编写汉族干部学习藏文的教材,全区范围内掀起在藏工作的汉族干部(包括援藏干部)学习藏语文的热潮,学习使用发展藏语文得到法律保护和实践支持。藏文字符计算机编码通过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藏文编辑系统、激光照排系统、电子出版系统得到广泛应用。藏语文在政治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议、法规,西藏各级人民政府及所属部门发布的正式文件和公告都使用藏、汉两种文字。在司法诉讼程序中,对藏族诉讼参与人都使用藏语文审理案件,法律文书也使用藏文。国家在保护和发展藏语言文字的同时,也在包括西藏自治区在内的全国各地公民中推广、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促进各民族、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二是西藏传统优秀文化得到保护。西藏自治区制定《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管理条例》、《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文物保护的布告》等,加强文物保护。现有各类文物点4277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5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391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978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座。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大昭寺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拉萨、日喀则、江孜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西藏博物馆被列为国家一级博物馆,西藏档案馆收藏有300多万件重要历史档案。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6项,自治区级323项,地市级76项,县级814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68名,自治区级350名,民间藏戏队117支。格萨尔、藏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现代公共文化日益普及,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4.38%、95.51%。西藏所有行政村都有农家书屋、所有藏传佛教寺庙都有寺庙书屋。2011年,西藏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西藏文化产业发展。三是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得到保障。西藏自治区存在藏传佛教、苯教、伊斯兰教和天主教等多种宗教,在藏传佛教内部还存在宁玛、噶举、萨迦、格鲁等不同教派。各民族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受到宪法和法律的保护。各种宗教、各个教派都平等地得到尊重和保护,实现了真正的宗教宽容。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西藏现有各类宗教活动场所1787座,住寺僧尼4.6万余人,活佛358名;清真寺4座,伊斯兰教信徒3000余人;天主教堂1座,信徒700余人。寺庙学经、辩经、晋升学位、受戒、灌顶、诵经、修行等传统宗教活动正常进行,每逢重大宗教节日都循例举行各种活动。信教群众家中普遍设有经堂或佛龛,转经、朝佛、请寺庙僧尼做法事等宗教活动正常进行。活佛转世作为藏传佛教特有的传承方式得到国家的尊重。2007年,国家宗教事务局通过《藏传佛教活佛转世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了活佛转世。民主改革以来,已有60余名新转世活佛按历史定制和宗教仪轨得到批准认定。
回顾历史,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弘扬藏族优秀传统文化工作,在中国,藏族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没有被毁灭,而且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尽管在“文革”期间,藏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工作受到了严重影响,一时间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未能得到全面正确贯彻落实,一些名胜古迹受到破坏,出现了一些伤害民族感情、不尊重群众宗教信仰自由等情况;同时我们自身在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工作中也出现过一些偏差,但党和政府始终能够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能够认真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始终把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摆在提升国家“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地位,把西藏摆在“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的战略地位,从制度保障、规划计划、政策措施、资金投入等多方面予以全面积极推进。党和政府在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的态度是明朗的、政策是明确的、决心是坚定的、措施是有力的。弘扬藏族优秀传统文化工作展现出崭新的发展面貌、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迎来了新的发展前景!
西藏大学作为西藏高校的一面旗帜,在继续做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工作的同时,必须积极勇敢地承担起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神圣使命。
(一)继续抓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是承载大学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创新工作的基础与重要载体,学科实力是体现大学办学综合水平、办学特色、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的重要标志,凝练并建设好学科是大学办学的龙头性工程。西藏大学在认真总结六十多年的办学经验、找准“民族”与“高原”两个特色的基础上,把凝练与建设民族文化和高原科学技术两大学科群,作为学校特色办学的重要主攻方向。这既体现了地方高校特色办学的要求,也体现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始终毫不动摇地坚持和落实好这一思路。博大精深、特色鲜明、独具魅力的藏文化是西藏大学办学的重要资源与丰厚滋养。西藏大学要实现特色办学,就必须抓好弘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这一特色优势。经过六十多年的办学历程,学校已建立起了藏语言文学、藏语言文字学、藏语计算语言学、藏族美术、藏族音乐、藏族舞蹈、藏族历史、民族经济等体现民族与地方特色的学科,抓好这些学科建设是西藏大学实现特色发展的重要方向和重要举措,必须毫不动摇地抓实、抓好,抓出成效来,经过锲而不舍的努力使这些优势特色学科做实、做强、做优、做精。同时也应该重视和加强藏传佛教方向的学科建设。全校应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齐心协力,合力推进“藏字头”特色优势学科建设,使西藏大学成为全国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中心和高地。
(二)继续加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平台建设。研究平台(中心)是开展学术研究和交流、加强队伍建设的重要条件。要打破或克服力量分散、各自为战、单打独斗的局面,形成整合力量、共享资源、形成合力、协同创新的局面。一是要搭建无形的学术活动平台(如论坛、讲堂、访学、讲座、交流制度等),营造良好的学术软环境;二是重视和加强带有装备性的有形的研究中心建设(如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展览馆、成果展示厅等),创造良好的硬环境;三是建立西藏大学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协同研究中心,积极统筹推进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学术研究、学术交流和学术成果转化应用工作。
(三)继续抓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学术体系建设。学术是对存在物及其规律的科学论证。大学是研究学问的重要场所,西藏大学必须要继续抓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学术体系建设。
1.大力开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学术研究。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术研究是活跃与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开展学术研究,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瞄准需求目标,做好项目规划和指南;二是选准研究项目,做好项目申报,争取项目资金;三是认真做好项目研究,确保成果质量;四是加强项目管理,管好用好资金,抓好项目评审,确保成果质量。五是带领研究生积极开展学术研究,提高研究生的研究能力。
2.广泛开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学术交流。学术交流是活跃与繁荣学术的重要形式,也是促进学术研究的重要方面。一是要建立健全开放的学术交流制度,提高学术交流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化、开放化水平;二是开辟学术交流阵地,积极创办学术期刊。
3.重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学术评价体系建设。学术评价体系建设对于加强学术活动管理,引导与规范学术行为,提高学术研究成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一是设计好评价指标体系;二是选好评价方法;三是认真开展评价活动;四是抓好学术评价结果的应用,做到奖优罚劣。
4.搞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学术协同攻关。当今时代是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开放性、合作性和共存性,是当今社会的重要特征,很多事情需要通过加强合作和协同才能完成,各自为阵,单打独斗,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学术研究也不例外。因此,必须搞好学术协同攻关;一是增强合作意识,打破各自为阵的局面,避免单打独斗和恶性竞争;二是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开展联合攻关;三是开放与共享相关信息和资源;四是搭建多方合作平台、建立健全协同攻关机制。
5.加大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学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工作。加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学术成果的推广应用,既是高校充分发挥服务社会功能的重要环节和途径,也是检验学术研究成果质量的重要标尺。一是牢固树立产学研结合的思想,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学术研究成果与文化产品开发及文化产业发展积极对接,积极开展校企、校所(院)、校地、校校合作,积极运用研究成果,全面提高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学术研究成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切实落实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政策,切实维护知识产权,做好专利申请和保护工作;三是建立健全学术成果转化奖励机制,积极推动成果推广应用转化。
(四)重视并加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建设及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能力建设和传播工作。
一是做好古籍文献收集、整理、保护工作;二是做好民间文学等民间文化的收集、抢救、整理、保护工作,尤其是民间老艺人口述整理工作;三是做好民间文学书籍编写工作;四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做好传统优秀文化的数字化保护工作;五是建设优秀传统文化网站,开发网络资源(如开发藏文电子期刊、电子书库建设等);六是做好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工具开发工作(如机器翻译工具等)。七是加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话语体系建设,增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在这方面必须要做好规划,聚拢人才,舍得投入。
(五)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人才体系建设。
第一、要加强学术队伍建设。学术队伍是学术研究、学术交流、平台建设的主体和关键,要高度重视。一是制定传统优秀文化学术队伍建设规划;实施学术带头人造就工程和学术人才梯队建设计划;二是弘扬团队精神,形成学术团队合力;三是引人、用人机制要活,应打破引人、用人的体制障碍和壁垒,做到不拘一格,唯才是用;四是创造吸引和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和条件;五是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应采取同人才同待遇政策;六是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学术道德建设,防止学术腐败,净化学术研究环境。第二、要做好人才培养工作,为社会各行各业源源不断地培养出从事民族有传统文化工作的各类人才。
(六)继续做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材体系建设。做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材体系建设,是加强民族传统优秀文化教育,培养人才的基础性工作。通过加强协作,加大投入,组织力量编写出可在全国藏区使用的藏语言文字学、藏语言文学、藏族历史、藏族艺术(包括美术、音乐、舞蹈)等方面的教材,并使之系列化、配套化。
总之,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西藏大学特色办学得天独厚的重要优势资源,学校必须要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全力保护、大力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神圣的历史使命,增强顶层设计与尊重教学科研一线专家学者的智慧和创造力的结合度,加大这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投入积极推进,达到多出人才、多出成果、提高话语权、增强影响力的目标。
作者单位:西藏大学(作者系西藏大学副校长)
责任编辑:吝建平